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4军、红6军、红12军在福建长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
不久,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
这是红军军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军团,其后陆续组建的9个军团,与红1军团共同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史上著名的十大军团。
红1军团
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和中共闽西特委在福建省长汀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红军第4军、第6军(后改称第3军)、第12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
总指挥:朱德(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政委:毛泽东(开国领袖)
参谋长:朱云卿(1931年牺牲)
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变节投敌)
红4军军长:林彪(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红4军政委:潘心元(1930年牺牲)
红6军军长:黄公略(1931年牺牲)
红6军政委:刘士奇(1933年牺牲)
红12军军长:伍中豪(1930年牺牲)
红12军政委:谭震林(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不久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正式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
1930年8月,红1军团与红3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8月23日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1930年10月,在赣西南地区成立的红20军、红22军划归红1军团建制。
红20军军长:曾炳春(1932年牺牲)
红20军政委:刘士奇(1933年牺牲)
红22军军长:陈毅(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红22军政委:邱达三(1931年牺牲)
1930年12月,红22军在宁都县黄陂缩编为红64师,转隶红12军建制。
红64师师长:粟裕(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红64师政委:高自立(曾任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委员兼财经委员会书记)
1931年7月,红20军因7个月前的“富田事变”,在赣南于都被中革军委下令撤编解散。
1931年11月25日,红1军团总指挥部撤销,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
1932年3月,中革军委重建红1军团总指挥部,将红3军(原红6军)转隶红5军团,将红5军团红15军转隶红1军团。
此时,红1军团下辖红4军、红15军。
军团长:林彪(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政治委员:聂荣臻(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参谋长:陈奇涵(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红4军军长:王良(1932年牺牲)
红4军政委:罗瑞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红15军军长:左权(1942年牺牲)
红15军政委:朱瑞(1948年牺牲)
1932年8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原红6军)从红5军团重新调归红1军团建制。而之前调入红1军团的红15军,也重返红5军团建制。
红3军军长:徐彦刚(1935年牺牲)
红3军政委:蔡会文(1936年牺牲)
1932年10月,重建后的红22军再次编入红1军团建制。
红22军军长:罗炳辉(1946年病逝)
红22军政委:邝朱权(失踪)
此时,红1军团下辖红3军、红4军、红22军。
1933年1月,奉中革军委命令,红1军团撤销红3军、红4军番号,两个军所辖的第7师、第9师、第10师、第11师,统由军团直辖。
部队整编后,徐彦刚接替陈奇涵,担任红1军团参谋长。
1933年6月,红1军团再次整编,撤销红22军番号,该部与军团直辖的第7师、第9师、第10师、第11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第1师、第2师。
同时,红军瑞金模范师编为第3师,划归红1军团建制。
红1师师长:罗炳辉(1946年病逝)
红1师政委:蔡树藩(1958年空难离世)
红2师师长:吴高群(1933年牺牲)
红2师政委:刘亚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3师师长:周昆(失踪)
红3师政委:伍修权(1955年未参加授衔,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部队整编后,李卓然接替罗荣桓,担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决定红3师脱离红1军团建制,以该师为基础组建红9军团。
1933年12月,左权接替徐彦刚,担任红1军团参谋长。
1934年5月,原划归红5军团的少共国际师(红15师)改隶红1军团建制。
1934年8月,朱瑞接替李卓然,担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长征前),红1军团辖下各师主官均有变动。
红1师师长:李聚奎(1958年被补授上将军衔)
红1师政委:赖传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2师师长:陈光(建国后曾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
红2师政委:刘亚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少共国际师(红15师)师长:彭绍辉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少共国际师(红15师)政委:肖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5年7月21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中革军委命令,撤销红1军团番号,该部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再次进行改编,改称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
1935年11月,红军陕甘支队在陕西省甘泉地区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番号。
此时,红1军团由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和第2纵队(原红3军团)合编,下辖红1师、红2师、红4师。
红1师师长:陈赓(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红1师政委:杨成武(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2师师长:刘亚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2师政委:肖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4师师长:陈光(建国后曾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
红4师政委:彭雪枫(1944年牺牲)
1936年6月,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调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
1936年8月,红1军团由左权代理军团长。
1936年12月,红1军团由陈光代理军团长。
同时,军委任命孙毅为红1军团参谋长、邓小平为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7年8月,红1军团与红15军团、红74师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其中,红1军团所属部队编为115师第343旅和师直属独立团。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的番号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其卓越的功勋由八路军第115师继续传承。
红3军团
1930年6月下旬,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活动于湘鄂赣苏区的红5军和红8军,在湖北大冶、阳新边界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
不久,由湘鄂赣边独立师和部分游击队组成的红16军转隶红3军团建制。
军团长:彭德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政委:滕代远(建国后长期担任铁道部部长)
参谋长:邓萍(1935年牺牲)
政治部主任:吴溉之(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注:政治部主任一职,短期内即由袁国平接任)
红5军军长:彭德怀(兼)
红5军政委:滕代远(兼)
红8军军长:何长工(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红8军政委:邓乾元(1934年肃反遇难)
红16军军长:胡一鸣(资料不详)
红16军政委:李楚屏(资料不详)
1930年冬至1931年9月,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红5军、红8军先后被中革军委撤销番号,所辖第1师、第3师、第4师、第6师,改由军团直辖。
1931年7月,红7军编入红3军团建制。
1931年9月,红3军团将直辖的第1师、第3师、第4师、第6师重新整编后,编为第1师、第2师、第3师。
1932年3月,中革军委决定恢复红5军番号。第1师、第2师、第3师划归红5军建制。
并将活动在江苏通海、如皋、泰兴地区由农民武装组建而成的红14军(已被敌人打散)退入中央苏区的余部数百人划归红3军团建制。
红5军军长:邓萍(兼)(1935年牺牲)
红5军政委:张文彬(1944年牺牲)
红7军军长:李明瑞(1931年肃反遇难)
红7军政委:许卓(1934年牺牲)
整编后的红3军团率红5军、红7军开赴犹崇苏区活动。
红16军则脱离红3军团建制,继续留在湘鄂赣苏区坚持斗争。
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红3军团因战损严重,遵照中革军委命令,在安乐大湖坪再次整编。
红5军再次被撤销番号,其下辖的第1师、第2师、第3师被合编为一个师,番号为第4师。
红7军番号也被撤销,与同样严重战损的兄弟部队红21军合编为第5师。
同时,将兴国模范师补入红3军团,番号改为第6师。
1933年7月,整编后的红3军团下辖红4师、红5师、红6师。
红4师师长:张锡龙(1933年牺牲)
红4师政委:彭雪枫(1944年牺牲)
红5师师长:寻淮洲(1934年牺牲)
红5师政委:乐少华(建国后曾任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
红6师师长:洪超(1934年牺牲)
红6师政委:陈阿金(1934年牺牲)
1933年12月,杨尚昆接替滕代远,担任红3军团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长征前),红3军团辖下各师主官又有如下变动——
红4师师长:洪超(1934年牺牲)
红4师政委:黄克诚(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红5师师长:李天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5师政委:陈阿金(1934年牺牲)
红6师师长:彭雪枫(1944年牺牲)
红6师政委:江华(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在江西省信丰县百石村打响,红3军团红4师师长洪超在战斗中牺牲。
红4师师长一职,由张宗逊接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5年7月21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中革军委命令,撤销红3军团番号,该部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再次进行改编,改称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
1935年11月,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原红1军团)在陕西省甘泉地区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番号。
而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原红3军团)则缩编为第4师,划归红1军团建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4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的番号,从此以另一种崭新的姿态,在我军军史上继续抒写辉煌。
红5军团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军第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黄中岳率领下,于江西宁都举行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隶属红一方面军建制。
总指挥:季振同(1934年肃反遇难)
政委:肖劲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副总指挥:董振堂(1937年牺牲)
参谋长:赵博生(1933年牺牲)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1935年牺牲)
红5军团下辖红13军、红14军、红15军。
红13军军长:董振堂 (兼)
红13军政委:邝朱权(失踪)
红14军军长:赵博生(兼)
红14军政委:黄火青(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红15军军长:黄中岳(1934年肃反遇难)
红15军政委:左权(1942年牺牲)
1932年3月,中革军委整编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
红5军团第14军(已被敌人打散)余部数百人,划归红3军团建制。
红5军团红15军转隶红1军团建制。
并将红1军团红3军转隶红5军团建制。
红5军团整编后,下辖红3军(原属红1军团建制)、红13军。
红3军军长:徐彦刚(1935年牺牲)
红3军政委:朱瑞(1948年牺牲)
红13军军长:董振堂(兼)(1937年牺牲)
红13军政委:何长工(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此时,周子昆接替赵博生,出任红5军团参谋长。
1932年6月,中革军委调整红5军团领导班子。
董振堂升任军团长
赵博生升任副军团长
1932年8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重新调归红1军团建制。
而之前调入红1军团的红15军,也重返红5军团建制。
随之,红5军团领导班子再次调整,名单如下——
军团长:董振堂(1937年牺牲)
副军团长:赵博生(1933年牺牲)
政委:朱瑞(1948年牺牲)
参谋长:郑如岳(资料不详)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1935年牺牲)
1933年1月,红13军番号撤销,所辖红38师、红39师改由军团直辖。
1933年6月,红15军番号撤销,该部与红38师、红39师合编为红13师。
1933年8月,江西少共国际师改称的红15师,调归红5军团建制。
1934年2月,闽西苏区红19军缩编的红34师,由红7军团转隶红5军团建制。
此时,红5军团下辖红13师、少共国际师(红15师)、红34师。
红13师师长:陈伯钧(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13师政委:宋任穷(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少共国际师(红15师)师长:陈光(建国后曾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
少共国际师(红15师)政委:冯文彬(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红34师师长:彭绍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34师政委:程翠林(1934年牺牲)
1934年5月15日,军委电令少共国际师(红15师)转隶红1军团建制。
红34师师长彭绍辉,调任少共国际师(红15师)担任师长。
第101团团长陈树湘升任红34师师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红5军团辖红13师、红34师担任全军后卫。
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红34师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及全师6000余指战员大部分牺牲,仅剩第100团团长韩伟、第3营政委胡文轩和第5连通信员李金闪跳崖获救。
史称——“绝命后卫师”。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五军团缩编为3个团。
1935年7月,红5军团番号改为第5军。
军长:董振堂(1937年牺牲)
政委:黄超(1938年在迪化遇难)
代参谋长:曹里怀(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35年8月,红5军编入左路军,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行动。
1935年9月,张国焘分裂红军,强令红5军随红四方面军南下,部队遭受严重损失。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5军加入西路军进行西征,转战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
1937年1月中旬,红5军在高台县城同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激战9昼夜,军长董振堂以下3000余人壮烈牺牲,幸存者寥寥。
——因篇幅有限,且资料复杂,人员、番号变动频繁,梳理脉络极耗时间,所以本篇仅写完红军十大军团中的3个军团。
余下的7个军团将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详细介绍,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