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么大个厂子,我可管不过来。还不如让我回老家吧!”
李开文表现出一脸惊讶,甚至还有些惶恐,连忙摆手拒绝。
毛主席听说了此事后,十分不舍得他离开,说道:
“老班长,你回去了可不要忘了我,要记得多给我写信啊!”
就此,李开文便和毛主席隔了千山万水,以为今生再难相见。
没想到几年后,在中央大会堂的一角,毛主席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毛主席亲切地握住李开文的手,高兴地说:“我们的老班长又回来了!”
毛主席为何亲切地称李开文为老班长,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呢?李开文为何又回来了呢?让我们娓娓道来。
成为担架员,革命不能回头
李开文出生于1897年,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人。
十六岁时,李开文就练就了一双铁脚。不高的个头,却精悍强壮,担子一上肩,能走百余里崎岖不平的山路。
三十二岁时,全国燃起红色革命的浪潮,他主动参加“六霍起义”,随后加入了红军。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由于一双铁脚板和老实忠厚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开始在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九担架队当队长,开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1932年农历8月,红军西征,大部队从金寨县的板棚出发,正巧路过李开文的家——金寨县槐树湾乡。
村民都出来欢送红军,好不热闹。
突然,李开文听到了一声稚嫩的呼喊,“爸爸,爸爸!”
原来他年仅八岁的儿子李锦旭也在其中看热闹,儿子挤开人群向他奔来,哭喊道:“爸,妈妈天天念着你,等你回家呢!”
然而,李开文却置若罔闻,继续前行。
旁边的担架队员忍不住劝说:“李同志,要不你就回去看看你的妻子吧,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
然而,李开文只是回了个头,便别过脸加快了走路的步伐。
李开文心中明白,虽然他不怕死,不怕累,却最怕妻子的眼泪。若是回去了,那一串串落下的泪珠会变成最坚固的铁链,禁锢住他的步伐。
儿子早已哭成了泪人,不管不顾地冲过来抱住李开文的腿,紧紧不放。
李开文狠下心来,一脚踹开儿子。
自那以后,他离开了槐树湾乡,离开了金寨县,李开文从来没有想过,他这一去便是十几年……
后来记者问道:“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革命是不能回头的。”李开文这样说。
就这样,共产党踏上了不能回头的西征之路,一条杀出来的血路。
每天听到炮轰枪响之时,是李开文最为紧张担心之时,作为红军战士,李开文虽然没有提枪作战,但是他一样奔赴在最前线。
每当战友浴血奋战时,李开文脑袋便绷紧一根弦,手中牢牢抓住担架,时刻准备冲上去,把身负重伤的队友给背下去。
开阔的大路不敢走,部队只能走崎岖的山道。
粗糙的草鞋早就磨破了他们的双脚,泥泞的土地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血印,七十三师数千名战士都患上烂脚病,每一次走路仿佛行走在刀尖上。
有些战士吃不消,悄悄消失在人群中,李开文的一个老乡也动起了这个念头,想趁机溜走。
李开文理解这个老乡,他知道,太苦了,革命太苦了。可是革命哪有回头路呢?
面对苦苦哀求的老乡,李开文开导说:“你既然加入了革命,就是箭在弦上的弓,不得不发。你若是回去,便是死路一条,还不如跟着部队拼一拼,闯一闯。只有破釜沉舟,我们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终于,老乡想明白了,回归了革命队伍。是啊,革命无法回头,只有革命胜利,国家才能独立,民族才能解放,百姓才能过上阖家欢乐,平淡幸福的日子。
可天有不测风云,在突破最后一道防线时,担架的队伍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热浪翻涌,血肉横飞,尘土碎石扑面而来,李开文被卷入层层泥土之中。
所有人都以为李开文永远陷入了黑暗之中,然而,老乡却不相信,他还记得李开文会带他走一条活路。老乡疯了似的从人堆里翻出李开文,伸出手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李开文的气息。
还有微弱的呼吸!
“李开文还有呼吸!还有的救!”老乡激动地大喊道,“快来人,快来人!”
听到这话的人都围了过来,他们都希望李开文能够活下去。就像革命终将会胜利一样,活下去!
在喂了一碗小米粥后,李开文活了,以前他肩上的担架终于卸下,递到了别人手中,而他也躺在了担架之上,住进了医院。
“李开文这小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团长说。
在这次事故中,李开文聋了,身体像散架了般站不起来,这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但医生告诉他,虽然他的耳朵聋了,但是他身体其他部分没有问题,只要坚持康复训练,身体终会如同以前般健壮。
李开文还想当红军战士,还想回到担架班,所以他忍着痛咬着牙坚持训练。
终于,一年后,李开文康复了。
看着熟悉的战友和军营,李开文想,他要为革命奋斗终身。
当上炊事员,革命仍在继续
回到了部队,李开文提出想成为一名拿枪的战士。
团长却拒绝了这个申请,心疼看着李开说:“你听力受损,不适合上战场,不如你就去烧饭吧。”
自此,李开文成为了炊事班的一员。
1935年8月,红军部队进入了草地。那里天气诡异恶劣,空气潮湿,不仅食物难觅,连火种也很难点燃。
行军路上,李开文时刻观察着周围的战友,看见有人身子一软,他便立马上前,给予战友力量,因为他们都明白,一旦在这里倒下去了,便再也站不起来……
有一天上级下达命令杀牲畜吃肉,李开文所在的供给部队分到了两匹马,大家知道有肉吃,都咧开嘴笑。
科长走过来,乐呵呵地说:“老李啊,接下来辛苦你们了。”
李开文也抿着嘴笑,连忙叫上几个炊事员去打柴,采些映山红、松毛子,想好好给战士们补补身体。
可是由于连绵的雨水,潮湿的柴火,火种燃不起来,李开文愁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最后,他咬着牙翻身起来,把柴草塞进自己的衣服里,煨干一把,再煨一把,熄灭的火种终于又燃烧了起来。
三点多,马肉熟了,看着战士们吃上热腾腾的饭,欢声笑语的样子,李开文心中的疲惫也被抚慰抹去了。
不久,李开文变得面黄肌瘦,浑身浮肿,走路都成了问题。
等到军队驻扎下来,他们才发现那不曾熄灭的火种,是因为李开文用身体煨干了柴火!原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部长、政委紧紧握住李开文的手,感激地说道:“老李,老李,你真是个英雄!”
大家都明白,李开文一定是抱着献身的想法,才让大家吃上这温热的饭菜。
当中国工农红军三军会师会宁后,李开文被调任成为中央特灶班的班长,每天和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生活在一起。
在一个隆冬的中午,毛主席忘我工作,突然,一阵寒风卷入,毛主席抬头一看,原来是李开文送午饭来了。
看着李开文衣着单薄,打着冷颤,毛主席马上停笔,心疼地说:“老班长,我看你穿得太单薄了。”
话完,毛主席便取出羊毛背心送给了他,李开文对毛主席送的背心很是珍惜,穿上便感觉到温暖许多,心里也暖暖的。
回到特灶班,李开文发现一个战士穿得比他还薄,他便把身上刚刚穿热的背心又送给了那位战士。
就这样,羊毛背心把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间,这个寒冬似乎也不再那么难熬。
1947年2月,蒋介石集结军马,突袭延安。毛主席便率领人员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留给胡宗南一座空城。
毛主席说:“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人地两失。”
然而,陕北高原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物资匮乏,领导们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这可把李开文愁坏了。
他心里出现了一个想法:就算是牺牲了,也不能让领导们饿着肚子!
这天夜里,李开文叫来了两个战士,忧心忡忡地说:“我们可不能把领导给饿坏身体啊,我们得回去拿食物给领导们补补身体。”
两个战士没说话,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表现出了他们的决心。
于是,趁着夜色浓重,李开文领着两个战士抄着小径悄悄地回到了延安的一处秘密窑洞里。
窑洞里有一些腊肉,是李开文省吃节用攒了许久的钱换的,拿到物资后,李开文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敌人行动的揣测,顺利平安地回到了驻地。
第二天,桌上的食物丰富了起来,毛主席看着桌上多出来的菜,感到十分惊讶,仔细询问后,才了解李开文他们昨天晚上的事情。
毛主席当场沉下脸来,可面对低头抹着眼泪李开文,什么重话也说不出来。
他明白,这是李开文三个人冒死为他们拿回来的饭菜,感动之余却又倍感心疼。
过了好一会,毛主席才招呼大家吃饭,热气腾腾的饭香氤氲了每个人的神色,模糊间似有泪光在闪动。
这菜啊,每一口都饱含着老班长和两位战士的心意,而这心意比无价之宝还要珍贵,还要闪闪动人。
当上粮食长,不忘革命精神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开文跟随毛主席进入北京,被组织安排进入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
学业完成后,李开文便回到中央群工部,等待领导分配工作。
群工部部长李维汉为李开文想了一个好去路,他笑着说:“老班长,你过去吃了太多苦,是时候苦尽甘来了,组织上给你安排了一个好去路,决定让你当天津糖厂的副厂长。”
“那得管多少人?”被吓了一跳的李开文连忙问道,他没想到组织给他的是这样一份好工作。
“一千余人吧。”
听到这样一个好消息的时候,李维汉并未在李开文脸上看见激动欣喜的神色。
恰好相反的是,李开文如临大敌般连忙摆手拒绝:“首长啊首长,我哪能管这么大一个厂子呢?我啊,只想回到我家乡大别山和我妻儿共度余生,落叶归根。”
名利对于李开文来说不过就是过眼浮云,如果能为人民,能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那他什么苦都愿意吃。
李维汉知道李开文的脾气倔,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那便是八头牛都转不回来,便只好放他归去。
毛主席也听说了这事情,不舍道:“老班长,你回去了可不要忘了我,要记得多给我写信啊!”
就这样,李开文回到了他阔别十几年的大别山。
一踏上家乡的土地,李开文觉得大别山的水是那么的甘甜,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熟悉。他已经迫不及待见到自己的老婆孩子了。
这时,李开文的弟弟李开香告诉了李开文一件噩耗。
原来就在他成为担架员踏上革命之路的那一年,国民党军队侵略了这个村庄,而他的妻子张氏为了躲避追捕,带着大儿子李锦旭和一对出生不久的双胞胎东躲西藏。
因为没有食物,张氏挤不出一滴奶,在一个酷寒飘雪之日,双胞胎饿死在了山洞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妻子终于在等待中磨灭了所有希望,改嫁他人。
李开文淹没在了悲怆之中,愧疚心疼自责各种负责的情绪压着他喘不过气来,他最终决定就在家乡附近的响山寺粮站做个站长,奉献自己的余生。
为了管好粮库,李开文踩遍了粮仓附近的每一寸土地。
他总是鸡未鸣时来,夜深人静时走,别人不愿做的事情,李开文总是积极去做,堵住仓板底下一个个漆黑的老鼠洞,补好一块块破开的天窗。
为了减少粮站的开支,李开文提刀砍树做扫把,别人不理解,李开文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嘛,但李开文却一直把毛主席的话放在心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粮站下面有一条小河,由于只搭了几块木板,人们的赶集买粮都受到天气的影响,非常危险。
李开文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当机立断拿出所有积蓄,修建了一座桥。
有了这座桥,人们出行终于方便了,当地的人们都称这座桥为“红军桥”,红军桥连接了集市和粮站,也把党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6年底,全国各地的模范人物汇集相聚在首都,李开文又一次受邀回到了北京,登上了大会的主席台。
毛主席一见到李开文就竖起大拇指,夸赞道:“老班长,你不得了,这次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会后,毛主席便邀请李开文到家中吃饭,那时北京正是严冬,李开文却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棉袄,脚上踩着一双破旧的黑布鞋。
毛主席心疼老班长,送了李开文一件皮大衣和毛皮鞋,后来,这件皮大衣后来留在了金寨县的展览馆。
而这双毛皮鞋呢?
就像当初羊毛背心一样,李开文把它留给了更需要它的人。
1992年,李开文老人与世长辞。
为了革命,他路过家门而不入,泪别家人十七年;为了同志,他用身体烘干柴草冒死取粮;为了人民,他奉献出自己的所有积蓄搭建红军桥。
李开文同志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品质和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中。
他是大别山不灭的火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参考文献
1. 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金寨县档案馆编著。将军县的初心故事[M]. 2020.
2. 中国共产党金寨县委员会编,革命的烽火金寨县革命斗争回忆录[M]. 1959
3. 刘雪颖-《改革与开放》2017年2期
4. 远松-《党史纵横》2017年7期
5. 李业坤-《中国老区建设》
6. 潘富盈王德孝-《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