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3年春,全国各地陆续解放,一些识时务的国军将领要不是起义,要不就是灰溜溜的逃走,可在河南地区有有一座城市十分嚣张,守军并不是国军精锐,而是一支杂牌军组成的保安团部队。



敌军依靠城池易守难攻的优势,接连击败中野、东野的进攻,投降前夕还妄想提要求。朱老总观察过城池布防后却说:“不要轻敌,不要以为自己打过辽沈、平津等大型战役就骄傲起来,安阳是块硬骨头。”



此话一出,立即引起42军军长吴瑞林的重视。随后,他调兵遣将,从四野总部调来物资。安阳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为什么这么难打?



一、庞炳勋的第43师

安阳这座城市自古至今有几百年,从明代建成之后一直在加固,最后蜕变成一座中大型城市,随着国军占据此地,随后开始依靠护城河这道天然屏障,大肆修建防御工事,城墙外交相辉映,易守难攻。



想要突破城门口这一关,就得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强渡护城河,之后还需拔除几百处敌军修建的防御工事,才能接近城门,这就是这座城市坚守许久的原因。



守城士兵之所以拼死一战而不选择起义,是因为他们名义上是国军第43师,实际上却是一支由土匪拼凑而成的队伍,军中大多数都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亡命之徒。



民国时期为祸一方,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抗战时期更是犯下许多人神共愤之事,他们选择投靠日军换取利益,曾多次主动出击,袭击八路军队伍,曾害死无数八路军战士,仗着身份欺压同胞。



此后他更加嚣张跋扈,队伍里更是来者不拒,土匪、盗贼只要来投,统统收下,抗战胜利之后,他们怕受到清算,选择依靠手上的兵力投靠老蒋换取荣华富贵。



43师师长是庞炳勋,其战绩可以查到的就是曾在台儿庄保卫战中击退日军进攻,他青年时期想要参军博一个前程,复杂的局势和时代背景,将他磨砺成一个战斗经验非常丰富的指挥官。



庞炳勋出生在清朝末年,其父亲非常有才华和学识,考上当时最后一批秀才,因其幼年丧母,他是在继母的照顾下长大,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于是将他送到附近的私塾学习认字。



青年时期他开始肩负家中的重担,学堂毕业后找了份小买卖,勉强糊口贴补家用,他不甘心一辈子就此碌碌无为下去,于是在1899年,找到当兵的亲戚请他帮自己指条明路。



幸好此人有关系有能力,将他介绍到跟随军营的学堂中学习,此时他的老师是孙岳,依靠老师的关系,测绘学堂一毕业就受到邀请来到北洋陆军中当官,辛亥革命成功前,还有一次起义动摇了清王朝根基。



孙岳、冯玉祥等人联合在一起,在滦州地区发动起义,虽然此次并未成功,其他人也受到此次事件影响沉寂下去,庞炳勋更是因此被革去军官职务,他被迫无奈返回家乡,重新干买卖养活家人。



此后他进入织布业、卖马匹、卖粮食等行业之中赚取财富,过上富裕生活,可此时的中国没有普通人的立足之地,因为战争,马匹成为急需物资,因为卖不上高价,还被人强取豪夺,他差点赔得倾家荡产。



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庞炳勋迫于生计再次投奔老师孙悦,进入部队开始建功立业,可他的一生非常曲折,第二次参军刚当上参谋长开始步步高升,就因为部队遭遇失败受到重创后解散,他跟随老师一同逃往上海。



之后他再次回到家乡做生意,他贩卖粮食遇到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注定他难有所作为,最后过上食不果腹的生活,没有办法他再次投身部队,此时他已经过多年战争洗礼,看透人生之后变得更加成熟。



他的从军生涯离不开孙岳的提携和帮助,1920年他再次参军,此时已经四十多岁步入中年,指挥作战上变得十分老辣,他被派去指挥义勇军参战,在直奉大战中他展现出过人的能力。



多次立功后晋升为营长,算是手握一点权力,他指挥骑兵营继续跟敌人作战,一次受伤他奇迹般生还,一枚炮弹在他附近爆炸,他受伤昏迷腿被炸伤,孙岳得知此事立马前去看望,并送他去最好的医院救治。

最后腿算是保住了,但不免有些残疾、瘸腿,但不影响他建功立业,此后孙岳更加重视这个学生,带着他一同晋升,最后来到国军队伍中。



二、中野拿不下安阳

解放前夕安阳的守军知晓自己曾经干过什么错事,自知无法获得党和人民的宽恕,决定一错再错,为此,解放战争一打响,他们也成了老蒋以外最希望胜利的一批人。



此时庞炳勋并不在城池,但43师是他率领的队伍,给我军造成非常惨重的损失,这些账也要算到逃往台北的庞炳勋身上。

1947年刘邓两位首长身兼重任,带领麾下部队,丢弃一切辎重和重武器,转战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区,一路上发动反攻,接连打下多座城市。



原武、延津等城市被我军拿下,一路行军至安阳地区是却吃了亏,此时部队没有适合攻城的重型武器,当时城内是兼并了附近地区土匪武装力量的40师,他们依靠城池和防御工事,中野吃了一个大亏。



老蒋早就想拦下中野的前进脚步,对安阳这座易守难攻的城池也非常看重,得知战斗消息后,立马派遣26军、64旅、188旅等部队前来守卫安阳,伺机消灭中野,阻断他们前进的步伐。



刘帅见城池久攻不下,敌军逐渐包围而来,部队有可能被留在当地,为了战场局势他被迫放弃打下安阳这件事,只好整合队伍开始渡河南下,为中原战场局势和各大解放区缓解危机。

此后安阳身处河南境地,城池易守难攻,独特的地理位置,此后少有大战发生,直至粟裕司令指挥豫东战役,战场局势开始逆转,河南地域的国军公署等部门开始人人自危起来。



附近各种依附在老蒋麾下的保安团、匪徒亦或者是公职人员全都逃进安阳,觉得这里才是最安全的,随着整个河南都陆续解放,安阳城内的一些冥顽不灵之人,妄想用这座城市依旧固守。



三、四野打了两次才拿下

1949年春,太行军区组建完毕,可对安阳这座城市十分头疼,此时东野奉命南下,韩先楚率领部队执行上级命令,带领40军路过此地,部队总人数六万多人,四个野战师全都是精锐。



太行军区陶国清得知老战友路过此地,立马前去迎接,并请他帮忙铲除这一威胁,韩先楚听闻此事立马答应下来,第二天3点正式发动总攻,可敌人面对我军急射而来的炮弹,依旧选择固守。



猛攻三个小时,两个野战师进行攻城,却被门前的防御工事绊住手脚无法寸进,之后三天顶着敌人的猛烈炮火竟然连第一道防线都没有闯进去,此时南下出发时间已经临近,韩先楚没有办法只好带队离去。



安阳这颗扎进河南腹地的钉子威力巨大,最后惊动刘亚楼同志,为此针对打下安阳一事,专门召开一个作战会议。



朱老总参加会议并说出自己的建议,要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少说也要准备上万枚炮弹掩护攻城,炸药也需要两千多公斤才能炸开安阳城墙,会议上42军军长吴瑞林将军接下攻城的重担。



全军6.5万人开始休整,做好进攻准备,攻城前,陶国清将军找到他,将之前派人混入城内统计出来防御工事布防图交给他,两张图纸密密麻麻,共计两百多个防御工事,敌人下了血本。

4月13日部队集结完毕,陆续出现在安阳城外围地区,悄无声息的开始拔除敌军的外围据点,总是十八处敌军据点,17日早晨,吴瑞林下达作战指令。



随后全军开始发动总攻,四个方向扫除敌军的防御工事和火力,南线和东线进攻非常顺利非常顺利,但在安阳桥地区拔除防御工事的时候出现事故,敌人诈降,战士们轻信敌人的谎话,靠近后,立马扣动机枪开火,一个连的战士牺牲一多半。



吴瑞林得知此事,眼含热泪哭着怒喊道:“传令全军,没有命令,不许接受敌人投降,一旦发现敌人就地消灭,一个不留”,这场攻城战连续打了八天八夜,最终敌军外为据点被一一拔除。



敌军守将见势不妙决定只守南城墙和北城墙两个地方,可在解放军战士猛烈的攻击下,两天后城内的守军被消灭大半,敌人此时为了活命提出谈判请求,来人十分嚣张,并提了三个要求。



第一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第二要保证他们所在的43师部队建制,敌人还没说完条件,吴瑞林就上前回绝他的条件,第二天最后的总攻开始了,我军5000发炮弹带着愤怒倾泻在护城河内。



5月4日42军开始进行巷战,用了一天的时间成功将守卫安阳城的敌人全歼,这次我军没有给他接受审判的机会,他们不配。



结语

这一战是解放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战,同时也帮助安阳地区的老百姓,铲除一大祸患,再也没有匪患和地头蛇为非作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