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7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上,有一个叫赛图拉的地方。这里曾是清朝边防军的驻守地,后来由国军接管。1946年,国军在这里的驻军只剩下七八个人,他们与世隔绝,靠着牛粪取暖,吃着玉米面糊糊,苦苦等待换防。
直到1950年,当一批军人,来到赛图拉的时候,负责驻守的国军士兵的第一反应竟是:“部队咋换装了?”
赛图拉:被遗忘的边疆哨所
赛图拉,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陌生得像是天边的云。它位于新疆皮山县,喀喇昆仑山的深处,海拔3700多米。
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了巩固边防,清军在这里建立了哨所。从此,赛图拉成了祖国西部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起800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山守防任务。
清朝灭亡后,国军接管了赛图拉。从最初的10多人,到后来的一个排,国军在这里修筑堡垒、巡逻边境,甚至建立了秘密粮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赛图拉的驻军越来越少。
到了1946年,只剩下七八个人。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靠着微薄的补给,在雪山深处苦苦支撑。每天,他们挤在一起取暖,盼着有人来换防,但等来的只有无尽的寒风和孤独。
1950年的“换防”: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1950年3月,解放军第2军第5师第15团的部队来到了赛图拉。国军士兵看到解放军的军装,愣住了:“你们怎么才来换防呀!”
随后,他们又疑惑地问:“部队怎么换装了?”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解放军沉默了片刻,告诉国军士兵,山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军士兵听完,哭了。他们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坚守了四年,吃尽了苦头,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
有人问:“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回去了吗?”解放军回答:“如果你们愿意留下,我们欢迎;想回家的话,我们发路费。”
国军士兵们面面相觑,有人选择留下,但大多数人决定回家。然而,当他们拿到路费后,却迟迟不肯离开。
最后,一个士兵跪在地上,哭着说:“长官,我们有个不情之请……”原来,在喀什喀尔河对岸,还有一个国军士兵和他的妻子,他们已经冻成了冰木乃伊。国军士兵们希望解放军能帮忙安葬他们,否则他们无法安心离开。
冰木乃伊与哨所遗址:历史的无声见证
解放军渡过河流,找到了那对冰木乃伊夫妻,将他们安葬在哨所附近。随后,他们发现哨所的墙壁上布满了弹痕和弹洞,便问国军士兵:“这里以前发生过战争吗?”国军士兵没有回答,只是擦干眼泪,头也不回地走了。解放军目送他们的背影,敬了一个军礼。
赛图拉哨所后来被废弃,成了历史的遗迹。解放军将哨所东移30里,建立了新的驻防点。然而,国军士兵的故事却在一代代解放军中流传下来
。哨所遗址外,有无数坟堆,埋葬着历代边防官兵。他们的名字早已被遗忘,但他们的坚守,却像喀喇昆仑山上的雪,永远洁白而厚重。
赛图拉的故事,像一段被尘封的历史,静静地躺在喀喇昆仑山的深处。那些国军士兵,用四年的孤独与坚守,诠释了什么是“边防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