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一号文件发布,其中一条就专门提出要保持县级班子任期内的稳定,放眼整个国家层面,县处级干部实在不算是国家的高级干部,那么为什么中央还要在这么重要的文件中单独提县级班子的问题呢?
一、历史渊源
从两千多年前,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开始,县这个行政单位就成了整个帝国的中心。从秦朝到清朝覆灭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县是整个中国古代帝国中最低一级的官僚的机器,但同时也是与地方实际接触的所在地,县的行政长官县令所代表的往往就是唯一的帝国中央的权力,也就是说百姓能够感知帝国权力威严的最直接体,就是县令这个在整个帝国官僚体系中最微不足道的官员---俗称九品芝麻官。
在古代,当百姓能够感受到县令对全县的行政管理权威有效时,往往就能够证明当时的帝国中央是稳固的,反之,如果县令对县内事务的管理已经非常松弛,甚至连基本的社会治安问题都难以维系的时候,则说明当时的中央帝国正在分崩离析。
二、数字上的稳定
从数字上也能够反映县这个行政机构的重要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人口从汉代的6000多万增加到了清朝末年的4亿多,增加了将近7倍,但县的总数却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而是稳定地保持在1200个到1400个之间,即使到了今天,在人口已经14亿多的情况下,我国的县级行政区划也才2800多个,如果扣除市辖区的数量,则只有1800多个。
数量上的稳定,一方面凸显出了县这个管理单位的重要性,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县的管理人员也要保持相同频率的稳定。在古代,县令的任期通常为三年,且采取回避任职原则,即县令一般是从外地调任,一方面保持地方行政管理稳定,另一方面又做到了减少裙带关系。
三、角色关键
回顾历史,各朝代兴衰中,县令的作用十分关键。无论是汉朝的“文景之治”,还是唐朝的贞观之治,亦或是宋朝、明朝时的改革,县令是中央王朝的末端执行者,也就是中央王朝的行政措施,需要县令的有效执行,才能让百姓有所感触,县令的执行情况往往能够反映出百姓对中央王朝的支持度。
如稳定的县级管理能够较好的执行中央王朝的政策,让劝农政策有效落实,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就会推动社会发展,迎来王朝盛世。如果县令频繁更迭,政令不通,致使民生艰难,就会引发黄巾起义等事件,从而加速王朝的衰败。
古代的历史经验表明,保持县令的任期稳定,施行异地回避任职,关乎王朝兴衰和百姓福祉。
但同时又要注意稳定的异地任职,在古代会非常容易地将县令变成专为前程而不是专为使命的人,因为县令们在他们的任职地既无亲属关系也无个人义务,在这个情况下,县令们往往只会麻木不仁的眼睛朝上看,而忽略了脚下的一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