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德国,一家军工厂内,枪声如雷,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味道。李鸿章站在人群之中,目光紧紧盯着眼前的武器——马克沁机枪。金属枪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子弹如暴雨般倾泻而出,仅仅半分钟,一棵比人腰还粗的树干便轰然倒下。

所有人都在等着李鸿章的反应,只见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问了一个让所有洋人都没想到的问题。话音刚落,空气仿佛凝固,西方军火商们面面相觑,沉默了许久。那么李鸿章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李鸿章的震撼

马克沁机枪,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款全自动机枪,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利用后座力自动上膛,射速快得惊人,一挺机枪的火力足以抵得上数百名士兵的齐射。

李鸿章这次来德国,本就是考察西方技术,武器自然是重点之一。而当他亲眼看到马克沁机枪的威力时,内心的震撼远比表面上展现的要猛烈得多。

在他的认知里,清军并非完全没有火器,甚至早在明朝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制造火器的基本技术。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时,也依赖大量购买西方枪炮。然而,与眼前这台恐怖的武器相比,清军的火器完全就是小孩子的玩具。

李鸿章深知,如果大清军队能装备这种武器,战场上的局势或许会大不一样。但他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问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问题。



他没有像普通买家那样询问价格,而是盯着那被打成碎片的树干,沉思片刻后问道:“刚刚一共打了多少发子弹?”

西方军火商愣了一下,随即有人回答:“300发。”

李鸿章微微皱眉,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这机枪消耗子弹太快了,大清国用不起。

李鸿章此话,这并不是一句夸张的托辞,而是冷酷的现实。清朝的财政看似庞大,1891年最高时,年收入高达8968万两白银,远远超过以往清朝的财政收入。但这些钱真正能用于军事的,却少之又少。



清朝的财政早已被庞大的“食利阶层”吞噬——皇族、贪官、八旗子弟,每一层都在疯狂消耗国库。慈禧太后更是大手大脚,修颐和园、办寿宴,花费惊人。

到了真正需要打仗的时候,国库里根本拿不出钱来。越南战场上,中国战胜了法国,最后却因财政吃紧,主动求和,割地赔款,这才是清朝的真正困境。

李鸿章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现实,李鸿章选择了拒绝大规模采购马克沁机枪。他不是不想买,而是明白,清朝已经没有输得起的本钱了。

他可以买几挺机枪,在局部战场上取得短暂优势,但这改变不了整体的颓势。没有充足的子弹供应,机枪就是废铁;没有完善的训练体系,士兵根本不会用;没有稳定的财政支持,即便赢了一场战役,也支撑不起下一场战争。



对于李鸿章来说,维持清朝的财政平衡,比在战场上多赢几场仗更重要。因为他知道,清朝真正的敌人,不是列强,而是自己内部的腐朽。

李鸿章的拒绝,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军事,也不是因为他胆小怕事,而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清朝的命运。武器的落后可以通过购买弥补,但内部的腐朽,却不是一批机枪能拯救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