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为了打好这场战略大决战,蒋介石投入了80万重兵,胡琏、邱清泉、杜聿明和黄百韬等国军名将也悉数登场。面对这个大场面,华野也不敢有任何保留,投入了48万兵力。中野由于刚才大别山转出不久,实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因此能够投入的兵力较少,只有12万人参战。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其中山东兵团承担了主要任务。但时任山东兵团司令的许世友却没有参加这场决战,这是为何呢?
有人说许世友之所以缺席淮海战役,是因为他不服粟裕。为了防止粟裕在指挥方面受到干扰,许世友才没有参加淮海决战。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是不赞同的。红军时期,粟裕在中央红军任职,许世友在四方面军工作,这一时期,二人并没有什么交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粟裕在新四军,许世友在八路军,他们之间还是没有多少交集。
解放战争初期,许世友在山东野战军,跟随陈毅打仗,粟裕则率部在华中作战。由于多种原因,山野在战场上败多胜少,泗县战斗更是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仅未能吃掉桂系的两个团,自身还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与此同时,粟裕却在华中七战七捷,号称能文能武的李默庵被打得毫无脾气。后来毛主席为了集中兵力打大的歼灭战,决定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华野成立后,陈毅统揽全局,粟裕负责战役指挥,许世友也成了粟裕的部下,跟着他南征北战,多次在战场上立功。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在徐州坐镇指挥的顾祝同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采用了抱团滚动,稳扎稳打的打法。这样一来,华野擅长的穿插分割和迂回包围战术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为了充分调动敌人,粟裕决定采用耍龙灯战术。这个战术要求部队大踏步地前进,同时还要大踏步地后退。在进退之间迷惑敌人,进而诱使敌人分兵,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耍龙灯战术实施后,部队每天都要来回运动,有时候一天要走数十里的山路,却连敌人的一个影子都看不到。许世友是四方面军出身的猛将,打仗喜欢猛冲猛打,现在搞耍龙灯,每天光走路,却看不到敌人,因此他就有了牢骚。
一次粟裕在给9纵布置任务的时候,许世友在电话中直接发起了牢骚,他说道:“你们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可是两条腿!”说完后就直接把电话给挂了。有人因此认为,这就是他不服粟裕的表现,其实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许世友是直性子,心直口快,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不虚与委蛇。他对耍龙灯战术理解的不是很充分,又不想让战士们跑冤枉路,因此才在电话中发了牢骚。
不久后粟裕耍龙灯的战术就收到了效果,顾祝同误以为华野兵疲,已经不堪再战,于是下令各部放胆进攻。张灵甫为了抢头功,率领整编74师冲在了最前面,和担负两翼掩护的李天霞、黄百韬拉开了不小的距离,最终在孟良崮陷入了华野的重围。许世友得知围住了张灵甫后,心中十分高兴,对粟裕耍龙灯的战术更是由衷佩服。之后他率9纵急行军赶到孟良崮参加战斗,为消灭整编74师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许世友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发牢骚,并不是不服粟裕,而是对耍龙灯战术的理解还不够充分。此外还有人拿豫东战役说事,认为许世友放黄百韬离开山东,是没有执行粟裕的命令。当时粟裕已经率部将区寿年兵团包围,蒋介石调集了邱清泉、吴绍周和胡琏等人前来救援。对于国军的增援,粟裕早有预案,他请求中野在淮阳拖住胡琏,以华野3纵、8纵、10纵和4纵的第10师阻击邱清泉,中野9纵负责阻击孙元良,许世友的山东兵团负责牵制黄百韬。
当时黄百韬正在山东和许世友作战,粟裕专门给许世友发了一封电报:“据息,二五师将车运柳河援区,如此将加重我之压力,影响解决区兵团战役。艳晚我己歼七五师六旅约两个团,正副旅长均就俘,新二一旅已解决一个半团,决本晚续行肃清六旅及新二一旅全部,尔后,会攻区寿年指挥部(计七五师直属队,一六旅,战车营(十二辆),榴炮营)于雎县西北龙王庙。请你们下最大力量拖住二五师,使其不能西援。”
许世友接到电文后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来拖住黄百韬。他让7纵去打兖州,自己率主力来到了济南附近的韩仓,摆出了一副攻击济南的架势。不论兖州还是济南,战略地位都很重要。许世友认为只要这两个地方受到攻击,黄百韬必定会前来救援,到时候自己就可以集中兵力在运动战中对他进行打击。但黄百韬不是一般的国军将领,他很快就识破了许世友的意图,并认为7纵打不下兖州,许世友也攻不动济南。
基于这个判断,黄百韬根本没有在山东和许世友纠缠,而是率部乘火车直奔豫东,此时许世友再想拦截已经来不及了。黄百韬的加入,给粟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导致豫东战役第三阶段未能完美收官。许世友接到粟裕的电文后,就立即采取了行动,虽然最后未能拦住黄百韬,但因此就说他不服粟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许世友缺席淮海战役的原因是什么呢?毛主席的这封电报揭示了真相。
1948年8月25日,毛主席给给粟裕发了这样一封电报:“此次攻济是一次严重作战,请考虑在许世友同志身体许可情况下,请他回来担任攻城主要指挥员,王建安同志辅之。因王初到东兵团,不如许熟悉情况,据饶漱石同志说,许休息若干天是可以回部工作的。攻济任务完成后,他仍可去休息。如何,请酌办。”从这封电报中不难看出,许世友当时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
豫东战役末期,许世友在山东发起了兖州战役,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消灭敌军63000余人,收复和攻克了包括泰安、曲阜、邹县、兖州和济宁在内的12座城镇,使鲁中南和鲁西解放区连成了一片,济南守敌遭到了进一步的孤立。紧张的战斗生活导致许世友腰上的旧伤发作,他是一个硬汉子,一直咬牙挺着。后来连走路都很困难了,才不得不入院治疗。
济南战役开打前,许世友还在医院。为了他的健康考虑,粟裕准备让许世友继续养病,王建安担任攻城总指挥。但毛主席认为这是华野第一次攻打敌人重兵防守的大城市,不容有失,王建安虽然也是虎将,但他刚来前线,对情况还不熟悉。因此就给粟裕去了一封电报,建议许世友担任攻城总指挥,并同意济南战役结束后他可以继续养病。
随后粟裕向许世友转达了毛主席的这封电报,许世友当即就准备出院,但他的健康状况却不允许。之后许世友又休养了多日,直到9月6日才动身赶往前线。整个济南战役,许世友其实是在抱病指挥,精神高度紧张。攻克济南后,他还没有完全康复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不得不返回医院继续治疗。淮海战役打响的时候,许世友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好转,不得不遗憾地缺席了这场战略大决战。因此他没有参加淮海战役完全是因为身体原因,和粟裕没有任何关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