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首发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源,以赘述文章结尾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自从徐海东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毛主席在每次开会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问一句:海东来了没有,足以看出毛主席对徐海东大将的重视。

可在1969年召开的中共九大上,徐海东并未能出现代表名单上,而毛主席看完代表名单之后,脸色一沉,说了一句: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徐海东又做了什么?

雪中送炭

在抗日战争期间,徐海东因病倒在了战场上,在这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基本处于治疗和休养状态,就算1955年授予他大将军衔时,因身体原因并未参加授衔仪式。

等九大快召开的时候,工作人员考虑到徐海东的身体,并没有将他加入九大代表名单,可没想到,在九大召开的前一天晚上,躺在病床上的徐海东因没收到参会通知心急如焚。



而毛主席在会议召开前夕,在办公室查看九大代表名单时,却没有发现徐海东的名字,严肃的询问了负责人员,并留下了一句“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

虽然毛主席没有直说,但周总理听完之后立刻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他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马上召开紧急会议,提议徐海东出席九大,并参加大会主席团。



徐海东大将对中国革命有大功,当初中央红军与红15军团会师时,就下了雪,可正当徐海东正在为红15军团过冬绞尽脑汁之时,恰好有客来访。

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毛主席打算向红15军团借2500元,并写下了借条,可当时红15军团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战士还穿着单衣,生活也很清苦。



可徐海东在得知还有7000元的家当时,从大局出发,将其中的5000元交了出来,解决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表现出崇高的政治品质。

所以在紧急会议上,众人对于毛主席的提议,一致表示同意。



等第二天开会的时候,毛主席坐下来之后习惯性的问了问:海东来了没有,可全场鸦雀无声,刚开始毛主席以为没听见,便在台上来回看,寻找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始终看不到徐海东的身影,便问周总理,还连续问了三次,而周总理解释,已经派人去接徐海东同志了,让毛主席不要担心。



但毛主席听完之后也没有立即开会,打算等徐海东来再开,并且毛主席还对到会的代表讲徐海东的革命贡献。

与此同时,两名同志来到徐海东家里说明来意,但考虑到徐海东的身体,不能去可以请假。没想到,躺在病床上的徐海东听完之后,坚定的表示:就算爬,也要爬过去。



等徐海东抱着氧气袋来到达九大现场后,周总理急忙走几步迎了上去,握手表示问候,并亲自安排他到座位上,还将小推车放在徐海东的身边,以防万一。

这些事件和小小的细节,足以证明徐海东与毛主席,周总理两位伟人,自革命年代结下的深厚友谊。

九死一生

徐海东享有“徐老虎”的威名,曾在汀泗桥战役中,率领一个排歼灭了吴佩孚的四个炮兵连,可谓是一战成名,这也是他军事才华的最早体现。

但徐海东一家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自徐海东参加革命后,国民党反对派对他恨之入骨,先烧了徐家的房子,然后展开疯狂的屠杀,共有66人惨遭毒手。



蒋介石曾以十万大洋悬赏徐海东,所以在美国记者斯诺的眼里,没有比徐海东本人更好的材料了,红15军团也因此成了斯诺到达陕北后第一支采访的红军。

二人第一次见面还是在彭德怀的司令部里,当时,彭德怀在会议结束之后邀请斯诺吃,正当二人吃的津津有味时,一个陌生的人闯了进来。



经彭德怀介绍,斯诺这才知道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徐海东,也是斯诺一直想采访的人。

徐海东得知斯诺要采访自己和红15军团后,连飞机,大炮都不害怕的徐海东,腼腆得像个孩子一样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



之后,徐海东派人将斯诺接到军团部,还特意留了一间最好的房子,让人提前仔细打扫了一遍。

等徐海东每天忙完,斯诺每天问这问那的,询问徐海东妻女的情况,之前当窑工的事,带兵打仗的事,就连徐海东当时两颗门牙怎么掉的也要问清楚。



但让斯诺印象最深刻的是,徐海东在长征中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子弹从颈后穿出,造成喉咙淤血堵住,生命岌岌可危,这也是徐海东受伤最严重的一次。

没想到,护士周少兰一口一口的将徐海东喉咙中的淤血吸出,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并不分昼夜的悉心照料他。



1935年,等红军抵达陕北之后,徐海东就与周少兰结为了夫妻,而周少兰在徐海东的建议下,改名为周东屏,二人携手度过了35个春秋。

东屏意为徐海东的生命屏障。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徐海东在九大之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与毛主席在会议上的意见竟成了永别,不免让人觉得可惜。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