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7月,骄阳似火,铁路上的空气被炙烤得歪歪扭扭,弯弯曲曲。
“况且、况且、况且。”
蒸汽火车的尖叫声,伴随着滚动的巨大车轮,一起冒出滚滚白烟。
在疾驰的火车上,一个火车司机正在座舱里休息。说来也是奇怪,这个火车司机和普通的的司机好像有点不同。
他在列车行驶中,不断左顾右盼,好像是对铁路两边的风景十分在意,又像是第一次踏足这朝鲜的土地。
他仔细地看着周围的地形风貌,眉头微皱,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但看来这位火车司机心里有不少事情。
而且看他站起来的时候,走路一瘸一拐,竟是个“瘸子”。
火车从朝鲜人民共和国最西部的新义州开到了朝鲜首都平壤,从平壤又开到了当时朝鲜北部最大的城市江界,再由江界到平壤,最终到平壤以东,将近朝韩边界的地方方才没有铁路了。
这单程的路,这位火车司机有时坐车、有时步行,他把地貌统统记在了脑海里,朝鲜的许多工业成就,也让他心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就在五天后,火车司机返程跨过鸭绿江,打算回到自己的祖国的时候,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居然有人涉水徒步渡过鸭绿江!
要知道,整条鸭绿江最窄的地方也有50多米,还是在河的上游,中下游的鸭绿江宽一般都有数百米到几千米不等。
居然有人可以涉水渡江。
这一幕,让思考了整整一个月,大军该如何渡江的他犹如醍醐灌顶,他立马返回祖国,组织工兵部队试验渡江方法。
风云突变,中国参战。
三个月后的195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入朝先头部队由42军一部担当,先行进入朝鲜集结。
而率领这支部队的,正是那位“火车司机”,他是鼎鼎大名的“瘸子将军”,更是日后美帝国侵略者的“噩梦”,他就是开国中将——吴瑞林!
开国中将——吴瑞林
1915的旧中国是如此的黑暗,动荡了七十多年的东方巨龙在这一个年头又迎来了新的“屈辱”。
5月9日,袁世凯政府为一己之利,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可谓国格丧尽。
6月7日,俄国又与我签订《恰克图条约》,攫取我大量利益。
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旧中国又一次倒退回了封建帝制。
四万万同胞在黑暗中苦苦煎熬着,挣扎着,上下求索着。
无数的仁人志士发自内心地求问: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前路究竟在哪里?
当然,他们还不知道的是,希望的种子已经出现在了神州大地上,革命的火种将绵延不息。
就在中国屡受苦难的这一年的8月1日,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迎来了新的生命。
父母原给他取名吴尚德,这是个质朴的名字,蕴含了父母朴实的希望。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这个四十年后的开国中将在“建军节”这一天降生,已经暗示了他波澜壮阔的戎马一生。
在那个年代,死亡无处不在。
吴瑞林两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饥饿是他童年最大的底色,也是他最深刻的记忆。
吴瑞林八岁的大姐帮助母亲照顾全家老小,他五岁的哥哥每日上山拾柴,补贴家用。
贫穷使人成熟、痛苦使人成长。
吴瑞林六岁时也为了补贴家用,在私塾里打工,他常常在课堂墙外听老师教学,竟然比课堂内的学生学得还好,后来深受老师喜欢。
在他十岁的时候,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了。吴瑞林为了不饿死,独自沿路乞讨,最后到通江泥瓦厂当了一名童工。
就是在干泥瓦匠的这两三年里,吴瑞林逐渐接触到了进步思想,也认识了我党地下工作者,他逐渐变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也许最早的吴瑞林只是知道“革命成功了”就再不会有人饿死,再不会有谁的爸爸因为看不起病而病死。
但随着他的不断成长,共产主义和建立强大的中国成为了他终生的信仰。
1928年的冬天,年仅十三岁的吴瑞林,因为机灵聪明得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上了我党的交通联络员。
1932年,红四方面军打算进入四川寻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吴瑞林奉命迎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帮助红四方面军拿下数个重要城市,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亲自接见吴瑞林,并安排他转成正式的共产党员。
此后的吴瑞林,屡战屡胜,军事上过硬,政治上长期担任地方县委重要职务,徐向前曾说过:
“小吴书记是个能干的人!”
可吴瑞林最为人所知的“瘸子将军”的称号,还要说到抗日时期。
《二十一条》丧权辱国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神州陆沉,百年丘墟。
红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等部队,在中华大地上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战斗。
1939年时,吴瑞林因屡立战功,军事指挥经验丰富,已升任鲁中第一军分区司令。
秋后,山东地区日伪军开始不断集结,打算对我军各敌后根据地展开一次大规模扫荡并抢夺老百姓粮食,而我军也提前做好了万全准备,各分区也加强了联络。
9月27日这天,是中国农历的中秋节。
世道虽然艰难,但当地有条件的老百姓还是包了野菜饺子,并盛情邀请吴瑞林司令,他推辞不过就与当地百姓一起吃了晚饭,并在饭后回到了司令部检查哨兵和巡逻部队。
可万万想不到的是一分区一个叫孙黎的中队长受到敌人利诱主动叛变,他把一分区指挥部及所有情报统统告诉了日伪军,日伪军大喜过望,当即大举出兵。
子夜时分,检查完部队正打算休息的吴瑞林突然听到枪声,他心知大事不妙,立刻冲出院子,集结部队。
原来是日伪军有了情报后巧妙地突破了军分区的外围警戒,直扑吴瑞林司令部所在的庙子村。
还好司令部的哨兵发现了敌人,鸣枪警示,给司令部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
大批敌人涌进村子,他们妄图一口吃掉一分区的司令部。
吴瑞林见状立刻转移指挥部至一个地窖中,而后亲自指挥警卫连占据有利地形阻敌,他手拿一个驳壳枪,弹无虚发,专门打占领高处的敌人。
就这样,我军以少战多,一直打到第二天上午10点。
此时日伪军的援兵到了,他们携带了掷弹筒和毒气弹,猛烈的攻击向指挥部这里倾泻而来,吴瑞林在一线不退,腹部和左腿分别中弹,受伤严重导致昏迷。
还好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功夫,一分区的外围部队援军赶到,其他分区的部队也昼夜兼程赶来救援,终于合力打退了日伪军。
此战后,吴瑞林虽然脱险,但是左腿彻底残废了。
也正是从这以后,吴瑞林带领部队屡次重创鲁中地区日军及日伪军,当地老百姓也给他取了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绰号——“瘸子将军”。
红圈为吴瑞林,本张照片的来历又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瑞林被选去东北工作,他此时任五纵副司令,这个五纵就是日后大名扬遍太平洋两岸的42军前身。
解放期间他仍是战功赫赫,征战南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此时的吴瑞林任42军军长,而42军在此前本也打算驻扎东北,集体转业,安心屯垦。
久经战争的中国人民无比渴望和平,可当战火烧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中国人民也不会坐视不理。
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中央决定紧急抽调部队,组建东北边防军,以备战争。而42军就是第一批被抽调的部队。
吴瑞林到了鸭绿江边,还没人给他下达任务。他就已经开始考虑,如果解放军要入朝作战,那该如何冒着美国人的飞机、大炮,把大部队送到对岸去呢?
又该怎么打败机械化部队的美军呢?
这两个问题,困扰了他好一段时间。
他决定,亲自去朝鲜看看,他找到了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的高岗,经批准后,他带着作战处长侯显堂、侦查处长孙照普三人秘密化装成火车司机潜入朝鲜视察。
吴瑞林等人一路上仔仔细细地观察了朝鲜的地形地貌、战后的百姓情况,并发现了有人涉水渡过鸭绿江。
由此,吴瑞林想出了铺设水下桥的想法。
他让工兵部队反复试验,借助朝鲜北部多山的自然环境,使用大量条石放在河水较浅的位置,而后固定加强。这样的话,就算美军飞机来了,也看不见水下的桥,万一其他桥被炸毁了,还可以在晚上从水下桥通行。
水下桥建好后,吴瑞林亲自乘中型吉普车驶过,成功验收。这一创举,以后被推广向了整个朝鲜战场。
以至于美军在战后还奇怪,明明把鸭绿江上的桥都炸毁了,志愿军战士与物资,究竟是怎么源源不断地来到朝鲜战场的?
被美国飞机轰炸过的我国城市,丹东
朝鲜战争爆发的21年后。1971年10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当时,中国有句话叫“外交无小事”,在谁陪同接待的问题上,毛泽东亲自点名时任海军副司令的吴瑞林。
当基辛格听到吴瑞林自报家门时,他笑着说:
“吴将军,我们美国人对你可是‘熟悉’得很啊!你的绰号在美国军队里,大家可都知道。”
旁人疑惑不解,吴瑞林则给他们解疑:
“那是我在朝鲜战场时,他们给我取得,叫我‘吴瘸子’。”
“那是啊,毕竟你打那么多胜仗啊。你还被写入了《美军战史》一书中阿”
基辛格赶紧补充道。
吴瑞林在朝鲜战场到底做了什么事,能让眼高于顶的美国佬把他载入战史中?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950年。
10月初,经过几番激烈讨论,中央下定决定,出兵朝鲜!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其中42军就担负了东线的阻敌任务,42军10月16日夜就开始进入朝鲜,也是最早进入朝鲜的部队。
10月25日上午,东线美韩联军狂奔猛进,打算迅速冲到鸭绿江畔,消灭朝鲜政权。
哪知道,他们冲到一个叫黄草岭的地方,被当面的敌人打退了好几次攻势。
一开始,美韩联军不以为意,以为是溃退的小股朝鲜军队,于是他们打算等到坦克来了,借助火力支援拿下黄草岭。
美国军队的坦克轰轰作响,庞大的钢铁身躯压得朝鲜小小的山路几欲被摧垮,看起来是那么的强大无匹、不可战胜。
在美韩联军看来,战争早已结束,胜利唾手可得。
可此时的美韩联军还不知道,他们对面的部队是吴瑞林率领的42军!
战争没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勇敢和智慧,会让美国人为他们的骄横付出代价。
吴瑞林曾见过炸山,当他看到被炸开的大山碎石滚下,就像天崩地裂的时候,他找到了灵感。
就在美军坦克来到之前,他就命令部队,把200公斤烈性炸药放进山体中心。
“轰隆、轰隆”
美军的坦克沿道路极速前进,而我军的观察员已经发出信号。
“砰”地一声巨响在朝鲜东部的山区回荡。
美军的坦克组成员只看到天塌了一般,巨大的碎石成了他们被美帝国侵略者操纵的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画面。
正面的42军志愿军战士也顶住了美军整整13日的进攻,第一次战役中42军杀伤美韩部队约3000余人,取得了重大战果。
第二次战役,42军数次穿插打得美军措手不及。
第三次战役,42军面对美军武装到牙齿的钢铁防线“三八线”,毫不退让,一寸寸地咬碎敌人的防御,拿下敌人阵地,打得敌军落荒而逃,在逃跑中互相践踏死伤数千人。
就在指挥第三次战役的时候,吴瑞林因积劳成疾,大口吐血,可他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直至完全胜利!
在四、五次战役,42军也表现不俗。
整个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吴瑞林率领的42军共歼敌2.8万人,取得大量物资、武器缴获,人员俘虏。
正是吴瑞林让这支本该改编屯垦的普通部队,一跃成为我军王牌中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
也把“吴瘸子”这三个字,深深地刻在了美军的战史中!
“黄草岭英雄连”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荣誉称号
1951年5月末,还在初夏的北京城,却已经翻涌起了滚滚热浪。
大街小巷里到处贴着“打败美帝国主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增加生产,支援前线”等标语。
此时,一位不久前从朝鲜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正从他下榻的饭店里缓缓走出。
这个“客人”看起来只有四十左右的年纪,走路却一瘸一拐的,是一个“瘸子”。
不是别人,他正是吴瑞林。
吴瑞林坐上了前来迎接的小汽车,他被告知即将和新中国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见面。
小车缓缓驶进中南海,距离毛泽东住所菊香书屋越来越近。
吴瑞林隔着老远,看不仔细。
他隐隐约约好像看到,有人已经等在了门口,等车离近一看,正是毛泽东在门口迎候。
这下可不得了,众所周知,毛主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对共产党党内人士几乎没有迎送的习惯,建国后更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
吴瑞林下车后,拐杖也不待拿稳,立刻挺直了身子,向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敬了个漂亮的军礼。
毛泽东也亲切地握住了吴瑞林的手,问他:“身体怎么样啊,听说你在朝鲜战场上,累吐了血?”
“没什么大事,不过是旧伤复发,经过治疗就好了。”吴瑞林直率的回答。
毛泽东仔仔细细地与吴瑞林探讨,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从战略、战役、到具体战术、战法,无所不包。
毛泽东与吴瑞林聊了整整一个晚上,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整个部队的军级干部里也没有几个人有机会同毛泽东有这样长时间的接触机会。
而毛泽东在与吴瑞林交流之后,也对他大为赞赏,毛泽东说:
“我与吴瑞林谈了三个多小时,他讲得实在、具体、生动,符合我军历来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方针。”
吴瑞林扎实的军事指挥和富有创造性的战术能力让毛泽东也刮目相看。
志愿军回国后,毛泽东曾问朱德:“派谁去守南大门?(海南岛)”朱德想也没想:“我看吴瑞林不错,他对美国佬吃得透。”
吴瑞林出身陆军,对海军一窍不通,可他没有推辞,立刻走马上任。又把青春奉献给了中国南海海军的建设。
在海军时期的吴瑞林
斗转星移,正道沧桑!
1986年,经历了光荣的战争年代,也度过了一系列风风雨雨的吴瑞林离休了。
一转眼71年的时间过去,他已经是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了。
曾经的老战友刘瑞龙同志对他说: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第二大苏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你现在身体比我好,精力、记忆力都还不错,你就把你知道的那段历史写出来吧,对教育后人是有意义的。”
吴瑞林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一边对抗着常年戎马生涯带来的病痛折磨,一边怀着要留下珍贵史料的想法工作。
他以惊人的毅力,独自写下了《战斗在川陕苏区》、《从鸭绿江到嘉陵江》、《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等五部回忆录。
将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武装革命历史一幕幕地展现给后人。
八十年革命生涯中十三次负伤,数次死里逃生,曾有一颗子弹从前胸入、贯穿后背而出,差点令他当场牺牲。
死神对他来说毫不陌生。
再长的道路总有终点,再壮美的征途也会有尽头。
1995年4月21日,吴瑞林于凌晨时分逝世,享年八十岁。
在他火化后,家人从骨灰中捡出一颗子弹,这颗子弹早不知道伴随吴瑞林将军度过了多少春夏秋冬了。
遵照他本人遗愿。
家人将他的骨灰分别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些地方横跨了中国南北,大好河山!
这些地方无不见证了他的赫赫战功,这些地方无不成就了他的百战威名,这些地方无不向来往的旅人诉说着他作为共和国虎将的功勋!
著名抗日将领兼大书法家的武中奇,为吴瑞林中将的一生写下最好的注解:
六十年革命生涯身先士卒威风八面不愧将军
廿余载风雨历程忠于马列坚持党性堪称英烈
青年吴瑞林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