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传银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政协浔阳区文史委授权转发。

本文约8500字,故分上下两篇发布。

蒋群是领导和发动九江辛亥革命组建九江军政分府第一人;是第一让位都督职与马毓宝、第二让位总参谋长职与李烈钧的人;是不争权,不为名,只为干革命的人;是二进小城,二次选定省军政府两位都督人选的决策人;是中国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是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九江辛亥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我们不能忘记他,应该永远纪念这位浔阳骄子。



蒋群像

一、家世

蒋群出生在一个历代为官的世家。第一世蒋贵,为明朝甘肃总兵,封平蛮将军晋爵定西

,妣唐氏,一品夫人。二世蒋凯,明朝景泰甲戌科进士,任镇江府知府。三世蒋华,功授九江卫指挥使。四世蒋时,授九江卫众事。五世蒋懋,明朝万历年官至同知。六世蒋祥麒,由南京归居九江花果园(今三里街北,长虹北大道),为蒋氏九江第一祖居。九世蒋厚和,大学生赐赠奉政大夫,妣蔡氏,赐赠宜人,厚和公由花果园迁居九江县仁贵西乡第一保(今五里街道三垅村中堡龙),为蒋群祖居。第十世蒋福盛,授登仕佐郎,诰赠奉政大夫,妣虞氏,叶氏诰赠宜人。十一世蒋泽厚,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殁于民国十六年,湖北县丞加五品衔,诰授奉置大夫,妣氏虞、郑诰赠宜人。虞生子一,仁毅。郑生子二,长仁彝(即蒋群),次仁夔。十二世蒋群,排行老二,字不党,号君羊、均旸,谱名仁彝,生于1883年农历8月初十午时,约于1948年逝世,享年65岁。晚年生活在上海,逝于上海,葬于上海。

二、辉煌与坎坷的人生

蒋群是一位爱国家,爱民族,爱百姓的贤达之人。在清廷统治下的中国,对犯上造反是要杀头的,并且株连家族,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竟投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去。1902年(19岁)在江西省储才舍馆毕业,后考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速成1期步科),成为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新式陆军之骨干。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蒋群参加了同盟会为其会员。蒋群在保定军校毕业后,与马毓宝成了相识,后来,蒋群在江西督镇公所任职,冯汝骙是江西巡抚,工作有交往,故两人也就相识了。后来不知何原因,被派往云南,大概任军职。



《申报》1933 年 10 月 5 日 警备部参谋长蒋群略历

《民国春秋》一书是这样描述的:“武昌首义的第天,一位同盟会员,身着新军军服,从云南昆明经武汉来到九江,他就是在云南新军工作的九江籍人蒋群。”1911年10月蒋群刚满28岁,从云南昆明经过贵阳,到了湖南长沙住在一个旅馆内。警察盘问很严,蒋群说来此旅行,使警察感到格外不安。当晚旅馆的主人,很诚挚地嘱咐蒋不要久留,免生意外。

此时蒋群已知武汉的情势非常紧迫。次日早上启程,到了汉口,也不敢延迟,晚上就上了往下水去九江的轮船,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九日大约九点钟,正要启程的时候,蒋群看武昌有好几处起火,联想到在长沙受到警察盘问,在那紧急的情况下,不由得心中怦然激动怕已发生事变了。

第二天,船到了九江,蒋群走上岸,就有几位熟朋友打招呼,不说旁的事,却问道:“蒋先生,昨天武昌光复的情形,怎么样啊?”当听到“光复”二字,蒋心中兴奋的异常,未加思索的回答说:“武昌的革命军声威很盛,长江一带都有联络,恐怕没几天就要响应了。”

此时此刻,蒋群的猜测得到印证,他的心中已清楚自己的责任。蒋群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把行李交给旅馆的接江侍役,送到孝子坊的“蒋家花园”(也叫蒋家大院)的家里(今庾亮南路原九江市公安局宿舍)。自己径直地去拜访,驻九江的53标标统马毓宝(马毓宝,字元良,安徽省蒙城县移村马圩人,时年33岁,最初是北京军咨府派在江西省第二十七混协任参谋,秋操后不久,升任第53标标统,驻九江)。

马毓宝见到蒋群便问武昌的情况。蒋说:“武昌光复,革命军的声势很大,一定有胜利的希望,我们可以在这里响应,这样不仅武昌方面得到声授,范围能够扩大,而且更容易成功。”马说九江有皋台张检率军驻守,自己力量薄弱,不能发动。蒋又对马谎说:“省城方面军队已有人去联络,现在人心思汉,满清官吏都是胆怯异常,我们能够发动,一定可以成功。”马标统还是主张慎重。

在旧中国,造反是满门抄斩之罪。蒋群在九江亲戚家眷甚多,他直接响应武昌起义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好在当时局势不明,许多“聪明人”仅在观望,拟作墙头草,况且,马及旧官宦们对蒋群之背景又不清楚,故蒋可敢视已之安全不顾而冒天下之大不韪。

蒋群见马不愿意冒险易帜,即立刻将工作重点放在自己曾经的同学朋友身上。10月16日,蒋群串联的革命党人,林森、吴铁城、吴照轩、罗惺予、陈蔼亭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分头发动新军、警察和进步团体,准备起义。在这十多天里,蒋群就遍访马标统的部下,当时53标第一营管带范福增,第二营管带黄焕章,第二营管带何文斌,队长刘世均等大半都是蒋的同学。蒋告诉他们:“马标统已有反正的心思,但不能对大家明言,要你们自己去体会。”大家也很相信。同时炮台总台官,徐公度(世法)统领戈克安是蒋的多年朋友,省军方面也有蒋的许多同学,他积极地从各方面设法联络,颇有进展。而且经蒋群各处接洽后,外面便传说蒋群在武昌起义回来,定曾经参加武昌会议,因此,大家对蒋群非常信任,这使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运作非常顺利。

九江是赣北之重要港口,它依庐山,北锁长江,东扼鄱阳湖口,在军事上非常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垱、湖口、金鸡坡、田家镇等守备炮台,在必要时,能迅速阻断东西南北之往来。九江城区周围驻有陆军江西第二十七混成协(协统为吴介璋,其辖统53、54的两标,54标与巡防营改编的55标驻省城南昌市),第53标的一个营和庄守忠所率55标第二营,加上常备军巡警等,足有3000余人。

江西巡抚冯汝骙自接武昌起义消息后,迅速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特别对九江的防范尤为重视,命庄守忠增派55标的另三个营驻守九江,派周村森为九江炮台总稽查官,名为充实江防,实际就是监视53标和九江炮台。辛亥九江起义,是在敌我双方尖锐对立的斗争的形势下,准备就绪的。蒋群知道事不宜迟,10月22日,湖南起义的消息传到九江,进一步振奋了九江的革命军,蒋群就和马毓宝、范福增、黄焕章、保文斌、徐公度、戈克安、刘世均约定九月初二日(阳历10月23日)发动起义。同时,派员通告南昌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见机响应,参加起义。



江西巡抚冯汝骙 图源:维基百科

据蒋群回忆:“九月初二晚上(阳历10月23日晚),先由岳师门外金鸡坡炮台放了号炮三声,各营闻声放枪一排,臂白布,就向道府两署进攻,哪知九江道保恒和知府璞良,果然不出所料,都已携同眷属,逃避无踪了。于是出南门,转攻55标驻扎地的火柴厂,张检、庄守忠知道无法抵抗,也都逃往省城去了。九江府就兵不血刃地响应武汉独立了。

那时天都未亮,我到道台衙门,马标统和徐公度台官正在府内彷徨无计,见我进去,就问我发动后怎么办呢?一定要我主持大计。我当时告知自己拟定了九江军政分府的组织大纲(决定军政分府的名称,当时并不是对武汉军政府而言,还是留待南昌独立后,作为赣北一分府),并推马毓宝为都督。马不肯接受,坚欲让我。他说:“我是一个外省人,对于地方事情不熟悉,蒋先生,你是本地人,又是同盟会同志,还是你担任下来。”我说:“兄弟刚才回来,你部下的情况,不甚熟悉,当然你任都督最宜,至于事务方面,我可以多出些力。”徐公度也以为然,马毓宝就应允了。”

接着,蒋群召集九江的革命党人,与起义将领范福增、刘世均、徐公度,在九江仓巷53标统部驻地紧急会议,蒋群将自己拟定的力江军政分府组织大纲,交与马毓宝,并公推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马勉强应允。对其他成员职务进行了确定,其组织成员是:九江军政分府都督马毓宝;帮办军务兼参谋长蒋群,参谋次长刘世均;炮台总司令徐公度;副部司令戈克安;总参议长吴铁城;政事部长罗大全;财政部张舒先庚;驻浔民军司令李云峰;九江要塞司令部参谋兼炮台官赖世皇;对外交涉事宜林森。

九江军政分府成立后,就布告民众,通电全国,但当时武汉的军事失利,马都督和他的部下,有许多人似有悔惧之心,蒋群知道长此下去,恐有变卦,有一天在卧房中,蒋群就把马都督的辫子一剪刀剪去,并且说明革命事业绝不能有患得失的心理,只有往前干,方有出路,这件事传了出去,果然大家都没有其他的企图了。都督为最高长官,总参谋长对都督负责,总参谋长下设:九江镇台,交涉部部长,财政部部长,政务部部长(辖警务部部长,交送部部长,筹粮局局长,军医局局长,军械局长,军警部部长)各炮台,水师统制,马毓宝一接任都督之职后,就不理政务,九江一切事务仰仗蒋群等革命党人。(“我性不喜官,遇事仅签蒋群二字,所以当时大家只知道我职权重要,就知道任什么么官。——蒋群语,录蒋群著《辛亥江西光复记》”)。

“隔了六七天,李烈钧同志从安徽太湖来九江”(有些史料记载称李烈钧第三日,即10月26日,又说从上海来九江,实为误记,应以蒋群在《辛亥江西光复记》自述为准——笔者著)。他是云南派来参观秋操的,武汉事起,秋操停止,他才到九江(蒋群语)。蒋群将李烈钧介绍见马都督,并且把参谋长的职位让给李烈钧。自己改任为政事参参谋官兼学生义勇队大队长。



江西都督李烈钧 图源:维基百科

蒋群与李烈钧商量,认为南昌是江西省会,安庆是安徽的省会,都有策反的必要,方可保九江的安全。否则九江孤悬江表,腹背受敌,恐难持久。所以决定出兵南昌和安庆的计划,由李烈钧和蒋群分别负责办理。后来湖北蒋作宾自武汉来九江,报告那边军情危在旦夕,希望出师援鄂。那时候李烈钧正准备赴皖,参谋长一职就请蒋作斌担任。所以这时援皖、援赣、援鄂、统一江西内部等许多事件,就全由李烈钧、蒋作斌、蒋群三人计虑决策付之实行。

1911年10月底,由蒋群、刘世均率领的九江援省支队,顺江而下,沿途经鄱阳湖,内河水师都来归附,其声势浩大,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消息传到省城,大大鼓舞了南昌革命党人,许多百姓预备白旗欢迎民军。驻防南昌新军积极酝酿响应,在同盟会员蔡公时的筹划下,南昌革命党人,凭着“不步后人”的精神,在蒋群援省支队入城的前夕。(即10月31日南昌已于当晚光复了。)

南昌新军起义后,在军政府的人选问题上,一时陷入僵局,九江援省支队11月1日早上入城后,经过蒋群的多方斡旋,促成了南昌军政府的成立。当时各地秩序还很混乱,军政府没有组织,清廷巡抚冯妆骙还留在抚署,蒋群提议召开各界会议,决定推荐协统吴介璋为都督。

吴协统,号复初,江苏无锡人,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先生,曾任江西武备学堂的教官,兵备处训练处处长,部下都是他的学生,发难以后,军队方面当然都希望他任都督,但他自己却不愿意担任,因为巡抚还在省城,愿意让给冯汝骙,而冯汝骙虽还留在抚署内,也不肯任都督名义,两方面已成僵局。蒋群去了以后,他们举行欢迎会。蒋群在会上说明组府的重要性,而且觉得吴协统任都督,人地最宜。吴协统再推辞,后来提出交换条件,要蒋群留在南昌担任参赞重责。蒋群答应,算是才把省军政府成立。

蒋群在省城期间,住在藩台衙门,在省域城中一部分军队抓到满清官吏的眷属四五十人,他们主张全部枪毙,被蒋群得知后,蒋群就去告诉他们:“我们不是种族仇杀,而是政治革命,对于一般人民必须平等待遇,这些人应该释放的。”他们表示同意,这四五十人中,听到可以释放,都愿意把所携资财捐助军饷,蒋说:“今后你们的生活,不能像从前那样宽裕,这些钱留着去维持生活吧。”蒋群又去请军政府派军队保护他或者送他们出境。所以江西光复,对于满洲人,始终没有残杀的事件发生。

(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