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面试,正值曾国藩饭后散步。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说: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派他管理后勤事务;第二个在人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值得信任;第三个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难得一见的将才。曾国藩口中的这位将才,就是后来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曾国藩
刘铭传,字省三,1836年出生在安徽肥西大潜山麓刘老圩一个农民家庭。刘铭传虽出身农家,但他不愿务农,更不愿苦读四书、五经,而喜欢阅读兵书,研究战法。刘铭传自我激励说:"大丈夫活着当能有官爵,死后也应有朝廷的谥号,怎么能一辈子默默无闻消磨于科举之间呢?"
刘铭传故居
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警告土豪:"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压乡民,否则,我就宰了你!"土豪见他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便举刀狂笑道:"臭小子还敢阻挡我?"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跑回乡里大呼:"某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有数百名青年表示拥戴。刘铭传带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开始了团练生涯。那一年刘铭传才18岁。
刘铭传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并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向长江中下游挺进。1853年3月,攻下金陵,更名为天京,并定都于此,建立太平天国。清廷震惊,命周边各省在籍大臣办理团练,配合绿营军(朝廷的正规军)作战。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奉命回安徽办理团练。他回到家乡庐州(合肥),很快就建立了一支由旧有团练为主的地方武装一一淮勇,史称淮军。
李鸿章
1862年,26岁的刘铭传带着队伍投奔李鸿章,加入淮军。刘铭传的队伍被编为"铭字营",人称"铭军"。加入淮军后,刘铭传作战勇猛,治军严谨,在太仓、昆山、无锡诸战中所向,俘获太平军两万多人。后又经过四个多月激战攻克常州,杀护王陈坤书以下太平军将士近万人。1863年7月, 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由等洪仁玕护送到广德,后又被堵王黄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复回。刘铭传奉令跟踪追击,攻陷湖州、打下广德。年仅28 岁的刘铭传,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相当于河北省军区司令)。
1864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刘铭传奉令率部由广德北上。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击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刘铭传影视形象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1884年10月1日,在法军远东舰队主力进攻台湾基隆的同时,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领4艘军舰企图占领淡水城,策应基隆方向法军主力作战。2日晨,淡水守军趁法军逆光难于观察瞄准之际,先行开炮攻击法舰,打乱了法舰的进攻准备。4日,3艘法舰载300名陆战队员,增援利士比,准备在大风停息之后实施登陆作战。8日晨,法舰开炮猛轰清军阵地,并用小艇载陆战队员于北岸海滩登陆,占领滩头阵地。当逼近丛林时,清军伏兵骤起,双方展开激战。正午,法军不支,溃败退却。经此战后,法军一直未敢再犯淡水,使侵占基隆的法军成为一支孤军,两路夹击合取台北的企图化为泡影。正是刘铭传,再带领台湾军民奋起抵抗,使法军终不能攻下淡水,破灭了法军占领台湾的梦想。
为加强对台湾军政的管理,防止台湾被外国侵略者霸占,刘铭传建议朝廷将台湾单独设省。1885年,清政府决定,将台湾撤道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首任巡抚(相当于当今省长)。
参考资料:《刘铭传百科》、《刘铭传与台湾》,图片搜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