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年底,周总理的生命在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多次对邓颖超提起一个名字,那份牵挂,那份思念,寻觅多年却仍杳无音讯。
在1981年,那个名字的主人受邀回国,参加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邓颖超在看到他的那一刻,紧紧握住他的手说:
“你终于回来了!恩来找你找得好苦啊!”
这个让周恩来总理弥留之际仍旧挂念的人究竟是谁?
国共两党间的徘徊与抉择
他就是与周恩来感情最深的学生李默庵。1923年,19岁的李默庵成为了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与他同一批的还有陈赓、徐向前、胡宗南、左权等。
在黄埔军校期间,蒋介石在训话中,曾不止一次地阐述他的政治理念。表示对共产主义的赞同,并誓言要效仿苏联,注重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之间的师生“融合”。
蒋介石还表示在队伍当中,不能有“共产党与非共产党”或者“国民党与共产党”之分,只能有左派和右派之分。
有时两边在发生争执时,蒋介石时常会更加偏向于共产党的学生一边。他的这种治学理念深深吸引着李默庵。
尤其是蒋介石制定的“连坐法”, 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意为打仗不能临阵脱逃,若是排长带领大家退的,就杀排长;连长带头退的,就杀连长。
在一次战斗中,一个临阵脱逃的连长被抓住,按规定理应被处死,大家纷纷求情饶他一命。
但蒋介石却对此却毫不心慈手软,如果不按规定来,人人都为之求情,那制定还有什么意义,岂不是一纸空文,于是当即下令直接处决。
李默庵与陈赓同是湖南老乡,再加上两人的政治理念很是相似,兴致相投,一来二去,两人之间的友情愈发深厚。
李默庵在黄埔军校期间有着“又文又武李默庵”的赞誉,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他自然被周恩来看在眼里。
周恩来将陈赓叫了过去,叮嘱他李默庵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多做做他的思想工作,找他谈谈话。
一天,陈赓找来了李默庵,并对他说:“做真正的革命军,就得加入真正的革命党,像你应该参加共产党。”
当时,国民党宣传的就是救国救民,肩负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重任。而且加入国民党的手续很简单,所以学校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加入了国民党。
李默庵看到同学都加入了国民党,而陈赓让他加入共产党,他有些不太理解,也不知道加入的话要找谁合适。
陈赓向他介绍了什么是共产党,并说周恩来、李之龙、蒋先云、左权等等都是共产党。
李默庵一听,自己敬仰已久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就是共产党的,很是高兴,二话不说也加入了共产党。
对于李默庵这种能文能武的人才,自然不是一家盯上,蒋介石也想费尽心思将他争取过来。
当时在黄埔军校内部有两个组织,一个是左派性质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另一个是右派性质的孙文主义学会,对共产党的抵触心理十分严重。
观念不合,难免会产生摩擦,双方只要见面就火药味十足,从刚开始的言语上的对骂,到后来演变成闹事打架。
李默庵对双方的这种对立情绪很是头疼,在他的心底里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内部对立产生摩擦,而是一致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
许继慎
所以他常常在其中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劝完一边,劝另一边,从中调解。而他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党小组长许继慎的不满。
许继慎认为他不应该两边偏向和稀泥,认为他这么做就是因为立场不坚定,所以李默庵常常受到批评。
而李默庵的一番苦心也得不到诉说,愈发觉得自己委屈,渐渐地,他也就有了抵触的心理,对党小组的工作也失去了热情。
1926年,李默庵参加东征时,两派的学生又发生了冲突,事件之大直接闹到了蒋介石那边。蒋介石无奈,只好将肇事的两人先调回了学校。
哪料两人在学校又打了起了起来,之后蒋介石直接将这两个组织取消了,重新起了个“黄埔同学会”。
李默庵对此很是开心,这下终于可以一致对外了,再也没有什么纠纷了。没多久他就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这么简单。
明面上两个组织都被取消了,实际上“黄埔同学会”就是右派孙文主义学会的傀儡,它仍旧存在着。
李默庵很是失望,再也不过问了。恰巧此时李默庵也陷入了热恋,对于党小组会议也常常缺席,消极对待,许继慎对他更加不满。
之后由于家人的阻拦,李默庵与女友也分手了,他将这一切全部归咎于许继慎和党小组的身上,也是赌气,从那之后,他再也不参加了。
之后在蒋介石的劝说下,李默庵脱离了共产党,加入到了蒋介石这一边。周恩来得知后深感痛惜,对李默庵说道:
“你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参加共产党的,也是第一个退出的,你太让我失望了!”
迷途知返,和平起义
西安事变后的一天,李默庵正专注研究地图时,哨兵向其报告说门外有个老朋友要求见面。
李默庵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这年头,战乱频繁,谁还敢轻易露面?
但当他看到哨兵身后缓缓走来的那位神采奕奕、身着西装的男士时,所有的疑虑瞬间烟消云散。那人正是他的恩师——周恩来。
李默庵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几步上前,握住了周恩来的手。周恩来眼含笑意地看着他,说道:
“默庵,一切都还好吧?虽然我们在战场上是对手,但我还是时常想念你啊!”
对于周恩来的到来,李默庵即欣喜又惊讶。在这么复杂敏感的情况下,恩师竟然只带了一个随从来看望自己,这太危险了。
同时,他也深感愧疚,自己作为一个学生应该主动去看望恩师才是。
周恩来笑着宽慰道:“师生一家,不必过于客气。再者,你还能将我绑了请功去不成?”这句话让李默庵大惊失色,连忙摆手:“不敢不敢。”
两人寒暄一阵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西安事变。周恩来希望听听李默庵对国共再次合作的看法。
李默庵表示现如今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自己必然不会再为内战开枪,会一致对外。
谈话间不知不觉已然过去了三个小时,李默庵从周恩来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默庵曾专门拜访周恩来,虚心请教面对敌人的强大武力和装备,该如何应对。
周恩来为他指明了方向:要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这些建议被李默庵铭记在心,并在实际的战斗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1948年7月,蒋介石将李默庵调到了程潜身边任绥署副主任。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国民党处于下风,胜势逐渐向共产党靠拢。
程潜内心也发生动摇,决定起义,以和平的方式解放湖南,李默庵也决心追随程潜,两人常常一起秘密商议起义工作。
当下,起义面临的最大的阻碍就是白崇禧,为了起义的顺利进行,李默庵和程潜将目光对准了白崇禧身边最信任的陈明仁,并不断地做他的工作。
终于在1949年2月,陈明仁同意一同起义。8月4日,起义成功,湖南和平解放。
不过在起义之前,李默庵却选择提前离开。因为他之前与陈明仁有一些矛盾,两人不太对付,怕他看到自己在会影响起义进程,遂早早地便离开了。
在蒋介石得知他并没有实地参加起义,还邀他前往台湾会面,李默庵拒绝了。之后第三方势力也曾邀请他,但他极力推脱并说自己不想再搞政治。
黄绍竑
李默庵在黄绍竑发表和平通电时,欣然应邀参加。没多长时间,中共邀请李默庵参加人民政协工作。
对于李默庵来说,他认为自己曾站在共产党的对立面,虽然起过义,但对于共产党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功绩可言,因此他没有选择进京。
而是隐居于香港,不再过问政治。早在他与他与黄绍竑接触的时候,他就上了蒋介石的通缉名单。
他知道蒋介石对于背叛自己的人,肯定会加以惩治,害怕自己会惨死他手,便离开了香港,最后移居在了美国。
身居海外多年终回国
李默庵移居美国后,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国内。由于当时中美关系尚未缓和,李默庵仍然无法看到关于新中国的正面消息报道。
心中充满了对恩师周恩来的深深挂念。而周恩来总理,也未曾忘记这位曾经的得意门生。
他多次委托友人打听李默庵的消息,但每次都只能得到失望的结果。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的心中仍旧牵挂着这位远在异国他乡的弟子。
在周总理去世的时候,李默庵悲痛万分,回不了国的他,来到了驻美大使馆吊唁。
1981年10月,北京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李默庵应邀回国参加,他激动不已,终于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邓颖超在看到他的那一刻,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终于回来了!恩来找你找得好苦啊!”李默庵这次的回国,也算是了了周总理的一个心愿。
李默庵听到师母的一番话,也不禁潸然泪下说道:“默庵何幸,让周总理如此挂念!”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默庵决定将自己的余生献给祖国的建设和统一事业。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5年,他更是担任了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一职,团结大家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而努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1年10月27日,李默庵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7岁,葬于八宝山。
结语
李默庵从年轻时投身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到后来移居海外心系祖国,他的每一个阶段都深刻反映了他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
在美国的日子里,尽管中美关系紧张,李默庵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关注,对周恩来的思念。
他无法回国,却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命运,这种情感在他受邀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回到久违的故土时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邓颖超的深情话语,让他深感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期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他的一生,将永远被铭记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