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黄庭坚有兄弟六人,他和兄长大临、弟弟叔达最为友善,三人交往最多,黄庭坚为其二人写的诗文也最多。尤其是兄长大临,每每在黄庭坚被贬之时,就出现在黄庭坚的面前,细致地开导,真情地陪伴,生怕黄庭坚想不开,直到黄庭坚感情趋于稳定平静,心情已然开朗,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弟弟。
绍圣五年(又是元符元年。1098),黄庭坚在贬谪之地黔州(今重庆彭水)度过了三年,这时,表外兄张向到黔州任职,为避其嫌,朝廷将黄庭坚迁往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元符三年(1100)五月,朝廷起复黄庭坚为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
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从戎州东归,到达江陵,再次入住承天寺。此时,佛塔已经完工,住持智珠故人还在,遂践诺写下《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智珠将此记刻石立碑于寺内,有关人员立即买石的买石,篆额的篆额,立石的立石。黄庭坚就在文章的最后将此写明:“买石者:邹永年,篆额者:黄乘,作记者:黄某,立石者:马城。”“黄某”就是黄庭坚,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四库全书本《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
转运判官陈举请求列名其上以托不朽,但黄庭坚断然拒绝。于是,陈举怀恨在心。不久,赵挺之为相,陈举熟知黄庭坚和赵挺之之间因推行新法而有隙,遂以“承风旨”的名义举报黄庭坚,说黄庭坚在《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中“幸灾谤国”,赵挺之借题发挥,将黄庭坚问罪而再次贬谪到更为偏远的广西宜州。
崇宁三年(1104),黄庭坚出发前往宜州,携家带口于三月十四日抵达湖南永州。考虑到前路重峦叠嶂关山阻隔,宜州又是蛮荒之地,加上永州好友李彦明、徐靖国、蒋湋的挽留,遂将家眷留在永州,托其照顾,自己只身前往宜州。两个月后的五月十八日,黄庭坚到达贬所宜州。先在城外租赁民房居住,后迁城外崇宁寺,十一月四日,迁城内南楼,南楼白天喧闹,夜晚静寂,故黄庭坚将南楼居所命名为“暄寂斋”。
此时,还在萍乡县令任上的兄长黄大临,时刻担心远在贬所宜州的黄庭坚,于是写下一首《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词寄给弟弟,以释其失落郁闷之怀。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去。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风景
黄大临虽然将词寄到宜州,每到晚上躺在床上,还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是想到弟弟,放心不下弟弟,遂于崇宁三年(1104)秋末冬初时节从萍乡出发,依黄庭坚前往宜州的路线,先到湖南永州看望弟弟的家眷,逗留一些时日之后,继续往宜州进发。在途紧赶慢赶,大临终于与两兄弟的好友唐次公于崇宁三年(1104)腊月二十七日到达宜州,三人在凄清寂寞之中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从崇宁四年(1105)正月初一开始,黄庭坚就开始写日记,后被整理为《宜州乙酉家乘》(以下简称《家乘》)。据黄庭坚亲自撰写的日记《家乘》记载:“四年春正月庚午朔(正月初一,春节)。元明(黄大临的字)从永州与唐次公俱来,居四日矣。”黄大临整个正月都在宜州陪伴弟弟,同时陪伴的还有唐次公、区叔时、袁安国、崇宁寺道人文庆等人。哥哥大临的到来,对黄庭坚来说,无异南国濛濛云雾绵绵久雨之中的阳光,使其倍感温暖舒心。
大临在过问弟弟衣食住行情况时,在很多细节上进行帮补,再次体现了长兄如父如母的细致和爱意。天气晴好之时,兄弟二人四处游玩,竟日而归。正月十日,晴,二人步行至三角市,在市肆上吃罢早餐,从小南门出发,绕城一周,看到城外四面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岭,但山岭之上“而无林木”,经过西、北、东、正南门,“复由旧路而还”。十一日,阴,黄庭坚和黄大临,又从小南门出城,往西,游慈恩寺、香社寺、然后折向东边,游植福寺,经过龙水乡,才回到住地。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兄弟相聚的时光是幸福的、温暖的、快乐的,也是短暂的,正如易逝的川水和疾流的光阴。转眼之间,一个月就过去了,大临还有政事俗务需要处理,兄弟商量之后,大临准备二月初六回转江西。为了欢送元明回家,二月初五众人在崇宁寺摆下酒宴为元明饯行,《家乘》对此有如下记载:“五日甲辰。晴,又雨。诸人置酒饯元明于崇宁寺。”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风景
《家乘》记载:“六日乙巳,晴,天极温,才可夹衣,与诸人饮,饯元明于十八里津。”崇宁四年(1105)二月初六日,宜州天气晴好,温度较高,穿上一件夹衣即可。城外,已然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草绿花发,春光明媚,报春的桃花率先开放,鸭子争先恐后地扑入河中,杨柳在春风中绽开了一串串绿色的嫩芽,随风依依轻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看到满眼像思念一样悠长的绿色柳条,想到折柳送别的古俗,黄庭坚、黄大临,还有其他赶来送别的人的心头,都笼上了一层深深浅浅的惆怅。
他们一路相送一路话别,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十八里津,这里,就是大临坐船离开宜州的龙江渡口。大家找个地方坐下,拿出带来的酒菜,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唐诗今词来殷殷劝饮。
黄庭坚想到兄长马上就要离去,不免暗自神伤,在心中酝酿片刻之后,一首七律《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在心中形成。他示意大家静下来,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吟咏起来:
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
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
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
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
题目中“宜阳”就是宜州。诗的大意是:期望兄弟们都能活到须发皆白的八十多岁,那样就能多次相聚。想到家乡双井明月湾边的松树已经长得粗壮高大,永思堂前荒草萋萋杳无人迹,因而显得荒凉,不管这些,哥哥,我们还是喝下这多次发酵味道醇厚隽永的仙酒吧!哥哥你看,千山万林里,尽管风雨连天,但黄莺还在一声又一声地呼唤着朋友。在穹无际涯的天空中,乌云黑沉沉地垂压着,受惊的鸿雁排不成整齐的行列,谁也顾不上谁。在即将离别的昨天晚上,我听着老鼠在啃啮物件发出的声响整夜都没有睡着,这不是因为昨晚喝了浓茶,而是因为哥哥你今天要离开我啊!
黄大临不胜酒力,已然小醉微醺,并且心头发涩、两眼含泪走上了一叶扁舟,小船顺流而下,大临站在船尾频频挥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弟弟的贬谪羁管之地宜州。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风景
离开宜州之后,黄大临一个人踽踽独行,二月二十四日到达离长沙还有四天路程的地方。夜晚,旅馆外月白风清,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昏黄摇曳的烛光下,思绪又回到了宜州,想到弟弟病弱的身躯,担心弟弟能不能抵御宜州瘴疾的侵袭,不免忧起心间。透过窗子,看到满天星月辉耀大地,而自己则憔悴异常,面前的蜡烛像雨一样纷纷而下的烛泪,多像自己心中对弟弟的思念之泪,担忧之泪啊!一首《青玉案》词在心中慢慢酝酿而成:
行人欲上来时路。破晓雾、轻寒去。隔叶子规声暗度。十分酒满,舞茵歌袖,沾夜无寻处。
故人近送旌旗暮。但听阳关第三句。欲断离肠馀几许。满天星月,看人憔悴,烛泪垂如雨。
随后,黄大临将《青玉案》词记了下来,并修书一封,另外再赋诗一首寄给弟弟。黄庭坚后来收到了这些诗文,在《家乘》中记载:“得元明二十四日丁卯书,寄诗一篇、《青玉案》一篇。”
出乎两兄弟意料之外的就是这次折柳相送酒菜饯行的生离,竟是此生不再相聚的死别。崇宁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也就是黄大临离开宜州后的第二百三十四天,黄庭坚卒于宜州南楼,终年61岁。
一向以来,黄庭坚的身体较为虚弱,加上不断被贬被安置在蛮荒之地,身心俱被摧残,到宜州之时,经常饮服汤药。崇宁四年正月初六日,黄庭坚又换了一个住的地方,《家乘》记载:“……始迁书药入新居。”说明其时黄庭坚正在服药,迁入新居时,将书籍和中药一起搬到新住地。宜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暑热潮湿,瘴气弥漫。七月,黄庭坚染上了瘴疠疾病,加上缺乏治疗的特效药,病情逐步加重恶化,最后不治身亡。
黄庭坚死后六十五天的崇宁四年(1105)十二月初五日子时,黄大临也离开了人世,终年65岁。至于因什么病而死,有关史料和家谱都没有记载。查阅有关史料及家谱,双井黄氏先祖寿数都不很长,双井“十龙”中,仅有黄灏活到了八十多岁,其他的都是五十多、六十多岁谢世甚至有点仅有三十多岁。黄大临、黄庭坚的父亲、康州太守黄庶仅享寿39年,故黄庭坚兄弟早逝应该和遗传有关。另外,由于兄弟情深,黄庭坚的逝世,对黄大临身心的打击应该十分巨大。人在忧虑悲痛之中,对病菌的抵抗力会急遽下降,极易罹患恶性病患。应该就是这些因素,促成了黄大临的突然离世。、
两兄弟在世之时,虽然不能共处一地生活,但却经常相聚探望,离别之时则书信往还诗词唱和,在心理上感情上,就像万里云天之上比翼齐飞的鸿雁。现在,两只鸿雁排不成雁阵,各自分头飞去,最终,飞到了碧落黄泉,黄庭坚的诗句“万里云天雁断行”,竟是一语成谶,令人嘘唏浩叹。
大临和庭坚虽然出生有先后,长幼有次序,但却出奇地在同一年相隔不久故去,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抑或是兄弟情深而致大临不愿寄留尘世,惟愿早赴黄泉长陪弟弟?究为何因,不得而知。
2025年2月17日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