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东坡,你的印象是什么?

豪放、豁达、乐观、吃货,人生游戏的超级玩家,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

他仿佛生来就是一个传奇,一个热烈的、绚烂的,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领袖。

然而,文化博主@意公子,在研究苏东坡数年之后,却将他的人生浓缩为四个字——

被贬、重建。

在新作《人生得遇苏东坡》中,意公子去掉苏东坡的层层滤镜,写出了他作为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同样作为人的抗争求索。

在书里,你将重回那个群星闪耀的北宋,看苏东坡如何闪亮登场,又是如何急转直下。

原来,所谓豁达、乐观,真没那么容易做到。

他也曾无数次懦弱过、绝望过,无数次在万千烦忧中丧失信心。

但最终,他依仗自己坚韧的心,逆转了人生局面,活成了那个魅力无限的苏东坡。

《人生得遇苏东坡》这本书,并非苏轼的个人传记。

而是作者作为一个普通人,与苏东坡的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

书中的苏东坡,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为迷茫无助的我们指点迷津。

世事纷扰,烦恼丛生,但人只要不认怂,这辈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向内求。

哪怕人生之路荆棘丛生,哪怕已被伤得体无完肤。

但只要不自弃,懂得向内求,就没有什么能击垮你。



1

人生实苦

谁也躲不过忧愁侵扰

翻开这本书,第一幕就令人心惊胆战。

那是1079年,一个肃杀的秋夜,太湖鲈乡亭边,孤零零地飘荡着一艘小船。

船头船尾间,苏东坡眉头紧锁,来回徘徊。

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自杀。

几天前,乌台诗案爆发,政敌网罗的罪名,大有置他于死地之势。

而押解回京的路上,御史台同僚的冷漠,亲友们的绝望,又一次次刺痛了他。

厄运来得猝不及防。

前一天,他还是万民爱戴的湖州“市长”,光彩夺目的文坛巨星。

而现在,他却是因言获罪的朝廷钦犯,任人鱼肉,生死未卜。

遥想二十多年前,他赴京科考,一鸣惊人,被欧阳修视作文坛接班人。

四年后又以北宋开国第一的制科考试成绩,名震京师,被仁宗评为宰辅之才。可之后呢?

他还未大展拳脚,仕途就被“王安石变法”拦腰斩断。

王安石一变法,欧阳修、司马光、富弼都走了,再无人提携他。

于是苏东坡自请出京,开始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做“知州”的日子。

那些年,他目睹百姓的凄苦却无能为力,试图纠正新法,却被政敌更猛烈地抨击。

在书里,作者详述了苏东坡一贬再贬的经历。

乌台诗案后,他自杀不成,而后押解回京,经过长达130天的审讯,最后贬至黄州。

但,这还不是最低谷。

数十年后,他又卷入党争,被贬去了更荒蛮的惠州、儋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海南。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真是起伏跌宕,似乎没有一刻是安稳的,如愿的。

可见,这世间的风霜雨雪、忧愁哀苦,人是躲也无处躲,挡也挡不住。

我们只能在无数个暗夜里踽踽独行,在看不到头的苦楚中备受煎熬。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人再有抱负有才干,也要在困境中受苦,在痛苦中沉溺。

千难万难间,我们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当人生跌入绝境,留给我们的也只有一条路:自救。



2

改命的最好方式

是凡事向内求

作者在书里对苏东坡有这样一段概括。

他的人生,被乌台诗案一分为二。

四十四岁之前,是万人仰慕,是北宋新星;

四十四岁之后,是身陷困苦,却又乐天知命的苏东坡。

起初,作者也满心疑虑:人在逆境中,天生就可以快乐吗?

她也十分好奇,明明已入死局,苏东坡是怎么“活下来”的?

而细细探究一番才发现,原来答案就藏在他被贬后的日子里。

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沿着一条破败的驿道抵达黄州,被安排在一处名为定惠院的小寺,与僧人同住。

他没有自己的住所,也没有多少盘缠,更无亲友相伴以及随从侍奉。

他有的,是缺月、是残更、是孤鸿,是枯败寒枝,是寂寞沙洲……

但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苏东坡开启了他的“劫后重生”。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默坐省察:独坐禅房,反省己过,清理思绪。

每隔一两天,他就会去不远处的南安寺,烧火取暖,焚香沐浴。

之后散开头发,继续静坐,外听呼吸,内观心神。

不知不觉间,他杂念止息,怨怼消解,心境平和。

安顿好心神后,他的第二件事,就是“向外走”。

先解决住宿温饱问题。

在黄州太守陈君式的帮助下,他搬去了临皋亭官驿,将一家老小接来团聚;

后在友人马梦得协调下,申请到一块耕地,开始种稻子、麦子、枣树、栗子。

生计不成问题了,苏东坡那颗好玩的心又蠢蠢欲动。

他一有空就去游山玩水,还建了个雪堂,会客畅聊。

最绝的,还是他对美食的研发,酿酒、烹肉、炖鱼……

天地之大,在他眼里,处处都是“食材”。

作者在书里由衷地佩服:

“苏东坡一直被贬一直在吃,放到今天,绝对是千万级的美食博主。”

苏东坡,从二十来岁起离开眉山老家,之后在做官与被贬间来回跋涉。

几十年间,他足迹从最北的汴京,到最南的儋州,中间还横跨十几个州县。

然而,你若问他:如此颠沛流离,怎么受得了啊?

他却微微笑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千般愁思,万般苦恼,在你心安的那一刻,都将烟消云散。

人只要意识到向内走,就能激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生命力。

这份力量,会在你愁苦时给予安慰,在你绝望时赐予希望。

什么运气好坏,什么富贵贫贱,什么得意失意,都成了不值一提的毛毛雨。

稳住自己,丰盈内心,再苦的日子都能被咂摸出甜。

向内走,去点燃心里的光,便能照亮生命的路。



3

所有的豁达

都是因为找到了自己

在书里,苏东坡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作者说,在现代人看来,比起苏东坡的诞辰,“苏东坡大半夜去承天寺找张怀民第n周年”更被称道。

就连“怀民亦未寝”,在网上都成了被二度创作的流行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深夜,苏东坡刚准备睡觉,忽然瞥见如水的月光洒进屋子。

他顿时睡意全无,便起身踱步,来到张怀民居住的承天寺,邀其一同赏月。

巧的是,张怀民也没有睡。

于是那晚,二人就在澄碧的月色下,看水草交错,看竹影横斜,尽享夜晚的美好。

然而,你能想象,如此美妙的赏月,仍发生在苏东坡贬谪黄州之时。

只不过游承天寺这年,他早已熬过低谷,想明白了自己到底该怎么活。

那就是身若不系之舟,全然地释怀过去,自由地释放自我。

在书里,作者写道,苏东坡的贬谪之路,亦是他的重生之路。

他竹杖芒鞋轻胜马,在一路颠簸与坎坷中,逍遥于天地之间。

想入世,就为朝廷献策献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想出世,就避世而居,怡然自得,不辜负每个当下。

作者在书里,高度浓缩了苏东坡的成就,看后令人着实钦佩。

苏东坡是几千年来,文人的天花板,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没有他不擅长的;

若论做官,他也堪称典范,办学堂、修水利、筑堤坝,为官一时,造福万世;

另外,他还是一等一的士林领袖,门下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个顶个出色。

苏东坡成了无数人的精神支柱,让我们看到:

哪怕被命运抛入谷底,人也能靠自己触底反弹,去追寻更精彩更丰富的人生;

哪怕生计艰难,只要不自弃不颓废,人也可从清贫寂寞中发掘出趣味与美好。

人生之路漫长又颠簸,但每次被困难卡住,苏东坡都有他通关的办法。

书里写道,苏东坡的办法就是——

找到自己的“那颗心”。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身外之物。

财富、荣誉、名利也好,身份、地位、功绩也罢。

这些世俗中,人们喜欢的、渴望的,以为自己努努力就能抓住的,都充满了变数。

如果总是把目光投向外界,在命运的无常中乞求安定感,那结果一定是大失所望。

永远记住,万千变化中,只有一点永恒不变,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这颗心,无论我们遇到什么,都可以成为最后的希望与转机。

人之所以能无所畏惧,恰恰在于我们自己就拥有战胜一切的智慧。



1082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苏东坡三游赤壁,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作者在书里写道,这三篇文章层层递进,隐喻着我们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受挫失败后,愁肠百结哀叹世事如梦。

就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东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是那样意气风发。

但最终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真是可叹可悲可愁!

第二境界,是在自我宽慰中走向更旷达的人生。

当年七月中旬,苏东坡再游赤壁,眼前是浩荡江水,清风明月。

他的心境随之开阔,畅想自己也可如豪杰一般,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也可同渔夫一样,驾一叶之扁舟潇洒远去;

更可以羽化而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心痛快了,人生何愁不痛快!

第三境界,是《后赤壁赋》中的释怀与顿悟,是真正的豁达超脱。

《后赤壁赋》源于一场即兴出游,偶遇了朋友,偶得了好酒,那就坐船到江上喝酒吧。

那时已是深秋,凉风瑟瑟,月影朦胧,天地又是一片肃杀。

但此时的苏东坡毫不扫兴,因为他已顿悟,一切愁苦皆是心中“虚相”。

你在意,就忧愁万千,你释怀,就乐天知命,虚虚实实全在我们自己的心。

人至高的境界,是内在的一种光明空阔,是看透一切荣辱成败的通透。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苏东坡的焦灼、反思、挣扎与回归,以及他的忍耐、安定、坚守与凝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参考样式,让我们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前方一直有指路明灯,内心始终有精神偶像。”

千百年来,我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东坡?

就在于他用自己的一生,无数次把我们从低谷中托起。

身在低谷,忧愁满目,读读苏东坡,就是最好的救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