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人浮于事,是静不下心来做事吗?

我们现在用的“人浮于事”,原来是写作“人浮于食”的,出自《礼记·坊记》。孔子说:“如果君子推辞尊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富有而不推辞贫穷,那祸乱就日益减少以至没有了。”“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这里,浮是“超过”的意思,食则是“俸禄”。

整句话是说:作为君子,与其使自己的俸禄超出个人的才能、贡献,宁可使自己的才能、贡献超出自己所得的俸禄。

所以,《礼记》中的“人浮于食”的前因后果里暗含着君子的谦逊和对自身的约束,但现在我们用“人浮于事”表示人员过多,超过实际工作的需要,其实就是很字面的意思了。

Q2

岳父称泰山,岳母要怎么称呼呢?

欧阳修说:“今人呼妻父为岳公,以泰山有丈人峰。又呼妻母为泰水,不知出何书也。”这表明,欧阳修那时就有将岳母称为“泰水”的说法,只不过博学如他,也不知道是出自哪里。两宋之交的庄绰《鸡肋编》中记载:“俗人以泰山有丈人观,遂呼妻母为泰水。”虽解释得不清不楚,不过可见宋朝时期,这个称呼已经是为人所熟知了。清朝大学者郝懿行在《证俗文》中说:“惟呼岳母为泰水是里人不典之言。”就是指,称呼岳母为“泰水”是有的,但关于这个称呼的典故,他也不清楚。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查不到泰水这个称呼确切的出处,但至少从宋朝开始,就已经称岳母为泰水了。

Q3

天籁这个词是为音乐而生的吗?

天籁的说法出自《庄子》。《齐物论》篇记载了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隐机而坐”,以及他们讨论地籁、人籁、天籁的一段对话。两个人从大地山川谈到风鸣箫声,他们用大地上的孔穴之音形容地籁,用竹箫吹奏出的乐曲形容人籁,用万物能够发出的不同声音形容天籁,这和今天的音乐还是有所区别的。

据《说文》记载,籥三孔也,大者谓之笙,中者谓之籁。籁作为一种吹管乐器,被引申为空虚地方发出的声响。历史上的郭象、成玄英等人,把天籁与人籁、地籁等同起来,认为天籁是天地万物自然状态下的自鸣之音。也有人认为三籁各有不同。近代有种说法:人籁者有意之声,地籁者无意之声,天籁者无声之声。这里的天籁,俨然已经成为“无声胜有声”的精神境界了。

Q4

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蓝色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大家都会背,那么第二句的意思是春天来了,江水都已经绿到发蓝了吗?怎么能用一个颜色形容另一个颜色呢?

其实,这里的“蓝”并不是蓝色,而是蓝草。蓝草是一种可以提炼染料的植物,它的叶片可以制造靛青染料。比如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蓝就是蓝草,也叫蓼蓝。青,就是靛青,是从蓼蓝这种植物中提取出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所以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用蓝草提炼染料是古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诗经·采绿》中说:“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采摘蓝草一早晨,撩起衣襟兜不满。很有画面感。所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花对水,红对绿,火焰对蓼蓝。蓝是蓝草,不是蓝色。

Q5

釜中生鱼,是指锅里长出了鱼吗?

“釜中生鱼”,形容生活困难,揭不开锅。可从字面而言,釜中生鱼,是指锅里长出了鱼。那为什么锅里都长出鱼来了,还吃不上饭呢?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东汉范冉(字史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推鹿车载着妻子四处云游,十多年后终于盖了一间茅草屋,但是经常断粮。同乡的人看不下去,就嘲笑他说:“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这里的范莱芜,也是指范冉,范冉之前被任命为莱芜长。甑,是古代的一种做饭用具,这句歌谣说的就是:范冉家甑都蒙上了尘土,锅都长出了鱼。其实这里的鱼,是蠹鱼的简称。蠹鱼是一种虫子,也叫衣鱼,书虫,是一种蛀虫。正是因为范冉长期的不开火,不揭锅,所以锅都成了蠹虫出没的地方了。

Q6

为什么用“靠谱”形容人办事踏实?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果说某个人说话办事靠谱,那真的是对他极高的评价了。那“靠谱”靠的是什么谱?《说文解字》中对“谱”的解释是:“籍录也。”也就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书籍。说到这层本义,我们就会想到族谱一词。古代的族谱不仅记录每一个宗族姓氏的脉络,更是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后来“谱”字又引申出了棋谱、食谱、琴谱、乐谱等等。无论是哪种谱,我们在学习相关技能的时候如果先去按照谱上要求的去做,就能很快抓住它的要领,这里强调的是谱的示范作用。

基于这层含义,“谱”又有了“标准”的意思。今天“靠谱”的由来,一种说法是跟族谱有关,说的是一个人是否有谱可循;另一种说法就是人们说话办事是否符合某种标准或规范。

Q7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四海在哪里?

“四海”一词,在古代典籍、诗文以及小说里经常出现。那么四海是海吗?古书所称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秦汉以前,人们对于海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往往以海作为世界的边际,从这个角度说,“四海”是一个比较空泛的地理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四个海。

至于四海在哪里,历来说法不一。《左传》记载齐桓公伐楚,楚王派人对他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里的北海与南海,今天看来,说的是山东北部与河南中部;《史记正义》里还有“南海即扬州东大海”的说法,这个“南海”,应当在今天的东海附近。《汉书·地理志》曾记载:“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这里的西海,应该在今天的甘肃兰州附近。

Q8

名落孙山,落的哪座山?

孙山是一个人,宋代一位特别有幽默感的读书人。他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受同乡之托,带着同乡的儿子一起赴试。发榜时孙山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最后,也就是末名,而同乡的儿子并没有考中。孙山独自先回家,同乡见了他,就打听儿子考得如何。孙山念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就是最后一名了,您的儿子比我还靠后些。所以名落孙山,并不是孙山自己没考中,而是孙山已经是榜上的最后一名,名次比他还靠后的,就是考试失败了。

考场失意的名人不在少数,像杜甫、张继、唐伯虎、宋应星等。一时名落孙山,不等于人生山穷水尽,毕竟,多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Q9

火药怎么叫药呢?是会着火的药吗?

火药和药有关系吗?说起来火药和药还真有很深的渊源。最开始,火药的发明并不是出于军事的需要,而是古代炼丹家们研究出来的。他们在炼制仙丹也就是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发现炼丹的药物中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特别容易引发大火,手一滑还可能引发爆炸,古代丹药界有一个说法:“硝为君,磺为臣,炭为佐使”,说的就是火药。

火药被发明出来以后,中医界也把它看成是一味良药,《本草纲目》记载: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所以,火药曾经还真的是药。但现在的医疗环境下,我们已经有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了,还是让火药专司其职吧。

◎本文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中华诗文学习”,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