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官微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苏轼无爪蜉”成为名单上的第一个新物种。一时之间,“苏轼无爪蜉”引发网友热议。其发现者郑徐弘毅是个博一学生,还是个00后,他解释了命名的缘由,但是“苏轼无爪蜉”的发现过程却是艰辛的。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苏轼无爪蜉”是长江干流发现的首例无爪蜉物种。
长江干流发现的首例无爪蜉
“苏轼无爪蜉”属于昆虫纲蜉蝣目中的一个小科——无爪蜉科。在2019年前,全世界只报道了3属7种,我国未有发现。但是,该科在泰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地都有发现。
中国有没有?这在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蜉蝣目课题组一直存疑。2019年,有人在云南怒江发现了一种。同一时期,有人在长江中无意采集到一头无爪蜉的标本。
循着这些足迹,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分别前往怒江和长江湖北段进行多次采集。
“幸运的是,最终我们获得了一些标本,并养出了它们的成虫。通过它们的特征,鉴定出长江中的无爪蜉是一个新物种。”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长发介绍,长江干流的水很深,流速也很快,再加上采集困难,过去在长江干流中采集到的蜉蝣很少,几乎没有。
“苏轼无爪蜉”的发现为保护长江及其水质提供了新的证据与生物依据。此外,我国目前至少有2属3种无爪蜉,而全世界才4属9种,“苏轼无爪蜉”是长江干流发现的首例无爪蜉物种,它和其他无爪蜉的发现与研究再次证明了我国在生物资源上的丰富多样。
博士生取名“苏轼无爪蜉”致敬苏轼
无爪蜉都是沙栖性蜉蝣,幼虫生活在松软的沙子里面,可能会潜入沙中20厘米以上的深度,采集它们十分困难。同时,它们的成虫羽化时间不集中,时间很短,不容易采集。
在导师周长发的指导下,出生于千禧年的“00后”博一学生郑徐弘毅多次到湖北长江段采集。“我们已初步了解它稚虫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在采集过程中,我们重点在长江中有水的、松软的沙滩下捕捉,只有在没有干扰或夜晚的情况下,它们才会爬出来寻找食物。”
在湖北的长江边,郑徐弘毅拿着网抄捞了整整两天,采集了几吨沙子,扎根在长江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在黄昏时捕获了一只从没见过的无爪蜉稚虫。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用蜉蝣表达了人生短暂的观念;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对长江的描述。
“再加上无爪蜉在湖北荆州靠近赤壁的地方发现,因此我给它取名‘苏轼无爪蜉’。”郑徐弘毅表示,一开始只是觉得有趣,并借此致敬和纪念苏东坡。“感谢他匠心独运、豪情满怀地书写过蜉蝣,使得蜉蝣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具有更大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感人意境。”
新物种的命名要遵循科学依据
从动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给新物种命名有严格的规定,也赋予了研究者一定的自由。周长发一开始建议学生改为凸显种类特征的名字。但后来他觉得,只要命名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就不会有科学上的问题。
新发现的物种,一般是怎么“取名”的?周长发介绍,名字就是物种的“身份证”,新物种的名字,通常用拉丁文写成,名字还需要有科学依据,一般会根据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区域,甚至是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不仅可以看出它的特点,甚至可以追溯到它被发现的历史。”比如,“苏轼无爪蜉”的学名为(Behningia sushii)。
近年来,在蜉蝣分类研究上,南师大课题组取得了很多突破,发现了一系列的新物种,建立了若干个新分类单元,将我国的蜉蝣目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21世纪初,周长发就曾发现了一个新物种——中国古丝蜉。“包括‘苏轼无爪蜉’在内的新发现,表明我们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是领先的,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是很高的;同时,这些标本和主要研究都是我的学生们完成的,他们已经青出于蓝。”
科学研究的传承,带来的不仅是科研的活力,也有创新的动力。周长发说:“希望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越做越好,效果越来越明显,使得包括‘苏轼无爪蜉’在内的众多生物能够长久地、更好地、高兴地生活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看到它们,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持续发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文/摄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