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
南朝时的南京,
堪称最早的“世界文学之都”。
传奇的是,
“南朝风流”由一位军人皇帝开启。
2月21日,“江苏文脉大讲堂·名家讲名人”系列开讲,首期主讲嘉宾特邀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岭,主题是“南朝第一帝刘裕:'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原来是他”。
本期江苏文脉大讲堂由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金陵图书馆协办。
刘裕=“东晋施瓦辛格”
热播剧《庆余年》中,他是“庆帝”的原型之一。
他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公元363年三月十七日,刘裕出生于东晋南徐州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正如辛弃疾诗中所说,那不过是个“寻常巷陌”。
“寻常”可能是刘裕前半生的一个缩影。
他第一次进入“史家视角”时大约37岁,《宋书》提及:“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只用了20年,刘裕就从北府低级武官一路“升职”成了皇帝。
永初元年(420年),57岁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
童岭说,从这点看,刘裕是东晋的“终结者”,可以叫“东晋施瓦辛格”。
叫“东晋施瓦辛格”,还因为刘裕很能打。
他在史书中的“登场秀”就是随北府兵大将刘牢之南下,平定会稽的五斗米道孙恩之乱,他“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
战场上,刘裕大杀四方。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势力……义熙十三年(417年),他接连收复洛阳、长安,成为三国东晋一百多年来唯一立下如此伟业之人。
虽说勇到可称“东晋施瓦辛格”,刘裕毕竟也是个人,还是个很容易受伤的男人。
战场上箭伤、刀伤轮流来,年轻时候他“弗以为患”,后来年纪大了就成“素有热疾,并患金创,末年尤剧,坐卧常须冷物”。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刘寄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同名中草药的皇帝。药书上说,刘寄奴草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都有效果。
南朝人告诉你什么是“魏晋风流”
别看刘裕出身行伍,却比由贵族出身、建立东晋的司马氏更加爱好文学。
刘家人中间出了不少作家,让文学在刘宋风行一时。
可以说,刘裕在1500多年前就打下了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根基。
“假设没有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我们可能会缺失对‘魏晋风流’最本质的理解。”童岭说,魏晋风流的流传,要归功于南朝人的书写。也正是《世说新语》的记载,让后来的人更深地理解了中国的“君士坦丁堡”南京,这里是上层文化的中心,也是典雅文化最后的避难所。
临川王刘义庆是刘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他是刘裕的侄子。
《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至东晋三百余年间的名士风流。
周处斩蛟、新亭对泣、管宁割席、谢安围棋、广陵绝散、阮籍别嫂、刘伶病酒、逸少坦腹、子猷访戴……
这些至今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
《文选》《玉台新咏》等传世典籍,同样诞生于南朝时的南京。
南朝刘宋还在制度上承认了“纯文学”的地位。元嘉十五年(438年),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设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作为当时的最高学术机构。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把“文学”特立一科。
颠覆“金粉南朝”刻板印象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从历史爱好者到专业学者,每一位观众都被童岭教授生动的讲述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他们或低头记录,或凝神思索,仿佛置身于那个文学璀璨的南朝时代。
南京市建邺区作协成员徐同林表示受益匪浅。他感慨道:“听完讲座,我对南朝刘宋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童教授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南京和南朝,这种跨时空的视角令我大开眼界,仿佛穿越千年,触摸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南京大学文学院研一学生姜依含特意从仙林校区前来听讲,听完讲座,她感觉收获满满。“这场讲座让我对刘裕有了更贴近历史真实面貌的了解,也让我对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全新的认识。”她翻开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告诉记者,“特别是提到了‘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颠覆了我对‘金粉南朝’的刻板印象。”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张文颖 裴诗语 白雁 胡玉梅
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炜
视频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顾闻 钱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