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锦
“齐”字,首次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本意是整齐之意,后来衍生出整理、治理的意思。那么,“齐”字作为国号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封建政权使用过呢?
一、齐朝
齐朝的建立者是萧道成,他原本是刘宋王朝的大将。公元474年,萧道成率大军平定桂阳王刘休范的叛乱,被封为公爵,在刘宋宗室不断自相残杀的背景下,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
公元477年,萧道成废黜宋帝刘昱,改立其弟刘准为帝,萧道成因为“拥立之功”被加封为齐王。公元479年,萧道成逼迫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齐”。
“齐”这一国号也源自于儒家神学的谶纬之说,传闻坊间曾有谶歌“金刀利刃齐刈(笔者按:读音通“议”)之”,其意即为“齐”朝将取代“刘宋”王朝之意。
公元482年,萧道成去世,其子萧赜(笔者按:读音通“择”)即位。萧赜在位期间重视农桑和教育,尽量避免战争,创造了“永明之治”。但萧赜生性奢靡,导致朝廷奸臣舞弊,引起了部分农民起义运动。公元493年,萧赜病逝,他没有选择政治经验丰富的次子萧子良即位,而是选择了长孙萧昭业为帝,这为以后萧齐王朝皇族宗室之间的骨肉相残埋下了伏笔。
萧昭业即位后大肆挥霍,国库之金银迅速流失,后又认为萧道成的侄子、宗室大将萧鸾有异心,于是打算除掉萧鸾。公元494年,萧鸾引兵攻入皇宫,弑杀萧昭业,又立其异母弟萧昭文为帝。同年,萧鸾掌握朝政大权,废黜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皇帝。
萧鸾自立后,因为得位不正,于是几乎将萧道成和萧赜的子孙屠戮殆尽。北方的北魏军队屡屡进攻边境,齐军在多地作战不利。公元498年,萧鸾去世,其次子萧宝卷继位。
萧宝卷在位期间宠信宦官,赋税苛刻,残暴不堪,导致朝廷上心人心惶惶,人心离散,齐朝的国力日渐衰弱。公元501年,萧道成的族侄萧衍(笔者按:萧衍和萧道成都是兰陵萧氏的后代,他们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东晋的淮阴县令萧整,萧衍也算得上是齐朝的远支宗室)起兵围攻建康城,萧宝卷在城破后被杀,并废黜为东昏侯。同年,萧鸾的第八子萧宝融被立为皇帝。次年,萧宝融被迫禅位于萧衍,齐朝正式灭亡。
齐朝自公元479年起,至公元502年止,共历24年。
二、北齐
北齐的建立者是东魏权臣高洋,高洋在其父高欢、其兄高澄先后掌握东魏大权的基础下,于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傀儡皇帝孝静帝元善见,改国号为“齐”,自称皇帝。
北齐的疆域与东魏基本一致,在公元552年时,北齐一度在北方击败柔然和山胡,在南方攻取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土地,国力达到了顶峰。
北齐的军事实力很强,究其原因其国家主体主要为汉化的鲜卑族人和胡化的汉人,战斗力远远高于南方士兵。并且北齐的核心为六镇流民和关东的世家大族,这也导致北齐的鲜卑文化较为繁荣。在北齐、北周和南方的陈朝并立时,北齐是国力最为富庶的国家。
高洋去世后,其子高殷继位。公元560年,北齐辅政大臣、高洋之同母弟高演发动政变,废黜高殷帝位,自立为帝。次年,高演去世,其子高湛继位。高湛在位前期,率军先后击败北周和突厥,并御驾亲征解救了洛阳和晋阳。到了执政后期,高湛开始大肆诛杀北齐宗室,并制定了对我国封建社会律法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大齐律》,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法典。公元565年,高湛受“天象警示”决定传位给儿子高纬,自称太上皇,并于公元569年去世。
高湛去世后,高纬正式开启自己的执政生涯。公元571年,高纬诛杀琅琊王高俨,并幽禁胡太后;公元572年,高纬处死大将斛(笔者按:读音通“胡”)律光;公元573年,高纬处死宗室名将兰陵王高长恭。高纬性格孤僻,沉默内敛,在位期间懒于朝政,沉迷巫术,北齐国力一天比一天减弱。
公元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笔者按:读音通“拥”)御驾亲征北齐,北齐军队数次战败。次年,高纬于当年传位给太子高恒,并欲携高恒出逃至陈朝,后在逃往南方的路上被北周军队俘获,北齐正式灭亡。
北齐自公元550年起,至公元577年止,共历28年。
三、黄齐
公元875年,黄巢聚众数千人举起反抗唐朝的义旗。三年后,黄巢称王。公元880年,黄巢率起义大军攻破长安,并在长安皇宫的含元殿正式即位为帝,国号为“大齐”,史称“黄齐”。因为采用流动作战的原因,同年黄巢率大军撤离长安,继续转战其他地区。
公元884年,黄巢被其外甥林言所杀,黄齐正式灭亡。追溯黄齐灭亡的原因,除了黄巢等人对政治的局限性以外,在军事方面上缺乏后勤保障和民众支持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长期的流动作战,让黄齐政权最终败亡。
黄齐政权自公元880年起至公元884年止,共历四年。
四、伪齐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人为了更好地统治原北宋占领区的百姓,于是扶持了北宋的太宰张邦昌担任占领区的皇帝,国号大楚,史称“伪楚”。但张邦昌本人仍然忠于宋室,于是在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之后,张邦昌宣布退位,并迎立原宋哲宗的废后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归政于宋廷。
公元1130年,金朝统治者扶持刘豫作为金朝在北方占领区的“代理人”,加封其为皇帝,国号“大齐”,史称“伪齐”。刘豫原先是北宋元符年间的进士,后来担任济南知府,金军大军压境时欲逃往江南被执政官拒绝,最后在金军围城之际向金军投降。
此后的数年间,金、西夏、南宋、伪齐之间互有战争,彼此攻伐不断,生活在北方的百姓苦不堪言,中原大地被战火摧残的满目疮痍。而刘豫的“伪齐”政权也没有很好的帮金军分担压力,反而次次被南宋军队击败,这让金朝的统治者日益不满。
公元1136年,南宋军队大举北伐,刘豫在没有金军助力的情况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更加剧了北方民众对其统治的不满。次年,金朝统治者废黜刘豫的皇帝之位,改封为蜀王,“伪齐”政权灭亡。
“伪齐”政权自公元1130年起至公元1137年止,共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