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亶人目造铜鼎 (本文文物均为平凉市博物馆馆藏)
明兽面衔环耳铜瓶
明代铜玄武
明崇祯元年襄陵王朱璟洗造铜背光
平凉地处我省东部,其“南接汉成,东屏关陕,北扼银夏,西控河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立了分封制度,本意在于令诸王“藩屏帝室”,保朱氏国祚长久。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二十二子朱楹被封为安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平凉。永乐十五年薨,无子,安封国除。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韩宪王朱松嫡长子朱火或冲被改封平凉,开启了对平凉地区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
明代韩王与平凉
韩宪王朱松,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为明太祖朱元璋庶二十子,与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同为周妃所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册封为韩王,封国于开原,未就藩,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去世,享年28岁,赐谥曰宪,葬于南京安德门外向山之原。永乐皇帝给予了这位兄弟较高的评价,“王聪明有机辩,通知古今,恭谨事上,未尝有过。”
朱冲公式为韩宪王朱松嫡长子,永乐九年袭封,谥号韩恭王,他是就藩平凉的第一任韩王。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 ,朱冲公式袭封韩王。《明仁宗实录》(卷5下)记载,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乙丑“命韩王朱冲公式偕其弟襄陵王朱冲秌、乐平王朱冲烌之国平凉”。《明仁宗实录》卷8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乙未,仁宗皇帝“赐书韩王……以四月下旬起程,虽道途触热,若从容而行,可以无虑而及秋至”。《明宣宗实录》(卷3)载,洪熙元年秋七月戊辰,“韩王朱冲公式奏,初之国平凉,资用未备,居室未脩,护卫官军惮远多逃,请改国江南……上遣书答曰:先帝之命在固不敢违。”出土于平凉市泾川县完颜村的《韩恭王墓志》也有记载:“洪熙元年四月之国平凉。”从实录和墓志记载可知韩恭王永乐二十二年接到了就藩诏书,洪熙元年四月开始启程前往藩地,同年七月到达平凉。
平凉城里的韩王家族
韩王一脉共承袭12代,封王14位,分别是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公式、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公式、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 、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安王朱谟土典(追封)、韩端王朱朗锜、韩简王朱璟浤(追封)、韩庄王朱逵杞(追封)、韩王朱亶目人(明代封于平凉的韩王共传十一世,另追封过三个韩王)。从洪熙元年到崇祯十六年,韩王就藩平凉长达218年。在这两百多年里,雄踞平凉的皇室们与太仆寺、苑马寺、府、县等机构共居于平凉城。
明代赵时春著《平凉府志》记载:明嘉靖中期时,平凉有亲王1,郡王19,镇国将军40,辅国将军79,封国将军212,镇国中尉259,辅国中尉77,封国中尉3。这么庞大的韩王家族,岁禄407110石,他们的俸禄相当于19个平凉县的收入。在嘉靖时期任陕西左布政使的张瀚在《松窗梦语》里写道:“韩府宗室之多,甲于诸藩,而藩司禄粮,往往不给。”
韩王府在定北门内之右,即今平凉一中、平凉市崆峒区政府所在地。韩王府原来是平凉卫的办公地,永乐六年改建为安王府,韩王就藩前皇帝曾派工部主事毛俊修缮。洪熙元年改建为韩王府,同时又将平凉府署改建为襄陵王府和乐平王府。
韩王府宫第宏舍,殿堂亭榭,周围五里,规模宏伟。王府外有萧墙,内有砖城。六座大门分别为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广智门、体仁门、过厢门。主要建筑有承运殿(正殿)、存信殿(寝宫)、东府宫(世子宫)、秉忠堂、惠迪堂、慎德堂、王渊堂、琴堂,览秀楼、看花楼,金香亭、体良亭、寿柏亭、永春园、聚春园。韩王家族占去了平凉城的四分之一,从平凉城西门到东门“夹街阴阳,无不朱垣户而筒瓦者”。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率军占领平凉,韩王亶公式仓皇逃往庆阳,只留下雄伟壮观的韩王府,其背后见证了明朝十一代韩王的命运,末代韩王,被抓而杀。从第二代韩王朱冲公式洪熙元年就藩平凉到崇祯十六年末代韩王被执,韩王统治平凉至此结束,前后218年。
与韩王家庭有关的文物
由于韩王的就藩,不仅为平凉带来了先进生产力,也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朝廷直属的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先后在此设置,平凉一度成为西北重镇,明代平凉府领三州七县。众多历史机遇的交织给平凉留下了大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如今,平凉市博物馆珍藏有一批与明代韩王有关的文物,它们是了解明代韩王这段历史最为直接的珍贵资料。
明崇祯三年韩王亶公式造铜鼎:鼎高1.01米,口径0.493米。侈口斜沿,内折窄唇,束颈,溜肩,“S”形对称高耳,鼓腹,圜底,兽面吐舌形三高足,足跟钵形。颈上部饰凸弦纹四道,颈中部浮雕夔龙六条,雷纹衬地,颈下部饰三道凸弦纹,肩形二道凸弦纹。腹部錾刻纪年、造者、监造、工匠等铭文59字。
铭文:大明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季春,韩藩太妃国母董氏,韩王亶公式妃慕容氏虔造。
监造:内设官邵斌,内使张诚、梁文、散官王光裕。
金火铸匠:杨应昌、杨应槐。
《明史·诸王世表》载,亶公式为末代韩王,朱逵杞为其父亲,朱璟浤为其祖父,万历三十九年四月亶公式袭承了其曾祖父韩端王朱朗锜的爵位,被册封为韩王,崇祯十六年被执。万历四十五年六月,慕容氏被册封为韩王亶公式妃。《明神宗实录》卷558载,太妃国母董氏为韩王亶公式的母亲,即朱逵杞的夫人。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由于韩王亶公式年纪尚幼,皇帝特许董氏短暂管理王府事宜。《明神宗实录》卷445载:“韩世孙逵杞夫人董氏上疏请敕谕抚孤摄理事,允之。”万历三十六年七月皇帝又“敕韩府亲枝高浮王朗镕管理府事,逵杞夫人董氏同男亶公式管理家事”。这件铜鼎就是韩藩太妃国母董氏和韩王亶公式妃慕容氏出资铸造的,鼎原放置于崆峒山太和宫真武殿真武像前,用于供奉真武。
明兽面衔环耳铜瓶:该铜瓶古朴修长、厚重。铜瓶为一对,形制及纹饰相同,高0.9米,口径0.19米,重43.86千克。直口,外卷方唇,束长颈,对称置独角兽吐舌形半环耳,下带小珥,耳套如意形环,垂胆形腹,束高胫,下为折肩形圈足,足口外撇,无底。口沿下饰三道凹弦纹,颈部饰四个等分菲棱,间以雷地纹,胫部饰四菲棱间以鳞形波浪纹,圈足饰菲棱形回纹。铜瓶原存放于崆峒山太和宫真武殿真武像前,置于韩王鼎左右。
在武当山博物馆也有一对铜铸鎏金双耳双环莲花宝瓶,原存放于南岩宫,这对宝瓶为皇室铸造,极为奢华。这两对器形比较相近,崆峒山太和宫真武殿的铜瓶铸造时应该是受到了武当山的影响,由于是韩王捐造,因此,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
明崇祯元年襄陵王朱璟洗造铜背光:铜背光呈圆形,直径1.18米,厚0.017米,重134千克。镜面打磨光滑,中心略微弧凸,背面上下各有长方形横鋬。背面中心阳铭楷书“迥光返照”四个大字;上方近沿铭楷书“皇图永固”等16字铭文,上为云纹头,下为须弥座,左右各为一条游龙;左侧铭楷书“述祖伏愿”等28字,下有“皇照襄陵王亲书之印”;右侧为造者,年款共计46字。
铜背光原为襄陵王朱璟洗为崆峒山太和宫真武祖师所奉献,原放置于真武殿真武像后。据《明史·诸王世表》载,襄陵王庄穆王朱冲秌为韩宪王朱松庶二子,永乐二年封为郡王,朱璟洗为第九代襄陵王,万历三十三年袭封。
明代铜玄武:玄武为黄铜质,鎏金,高0.5米。体呈龟蛇相缠,蛇头耸立,龟首反顾,呈现相持形象,丰腮小耳,高鼻阔嘴,仰目上望,四足直立,端坐略翘。蛇前躯自龟背昂立,勾首吐舌,与龟首相对,蛇尾与龟尾相缠。蛇通体刻脊棱与鳞纹,龟甲刻鳞及梅花点纹。这件玄武形象生动,采用模铸法,铸造工艺精湛,通体鎏金。原存放于崆峒山太和宫真武殿。
有明一代,崆峒山道教势力得到了空前发展,如武当派道士张三丰、全真教道士王道成等在崆峒山创立道场,传带弟子。其原因,一是明成祖朱棣以一藩王而伐天子,决意以北统南时,不得不乞灵于天神,玄武为北方之神,故对玄武神特别尊奉,永乐皇帝改奉真武。二是韩王就藩平凉。但“靖难”之后,在严苛的宗室禁锢政策下,禁止诸王奔丧赴京;禁止诸王朝觐;限制藩王出行;禁止诸王相见。他们的政治抱负毫无施展空间。许多人陷入“志不得伸”的困顿情态,只好寄情佛道,既是他们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一种精神解脱,亦是一种无奈选择。因此,在韩藩势力的支持下,崆峒山在明代先后建起太和宫、静乐宫、天仙宫、遇真宫、南崖宫、药王洞、三教洞、磨针观、紫霄宫、三官殿、雷祖殿和龙君殿等。太和宫为崆峒山最大的道观,当地俗称皇城。主要殿宇有真武殿等七座大殿,始建于北宋,明嘉靖年间,韩王夫人曾捐资修葺。真武殿内的神龛上,供奉着真武大帝的鎏金铜像,铜玄武摆置在龛台正中,韩王夫人捐资铸造的铜鼎放置在真武像前。襄陵王朱璟洗铸造的铜背光置于真武殿真武像后。韩王鼎和铜玄武均放置于太和宫真武殿。另外,崆峒山的造像都是成规模铸造,与武当山相近,有强烈的官方烙印,应该与韩藩有莫大的关系。
平凉市博物馆 王启峰
责任编辑:张军
来源: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