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权倾天下,为何斗不过17岁的崇祯皇帝?
说实话,不是斗不过,而是大意了。
首先,魏忠贤心里没底,有些大意。
我问一下,太监在皇宫内能坐到的最高位置是什么?
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官职是:司礼监大太监。这个离万岁虽然只差一千岁,但是,那一步,大太监完全做不到。
从古到今,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太监能当皇帝。说一千道一万,就算太监当了皇帝,也没法传给后代,毕竟,太监没后代啊!
所以,太监的终极权力是“控制”最高位置的人,而不是自己坐到最高位置上。
因此,我们将自己代入魏忠贤身上:来了一个17岁的小皇帝,怎么办?
如果能够控制他为傀儡,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这就是魏忠贤的第一心理,他对崇祯没底,不知道这个孩子好不好控制,只好先观察观察了。
第二,崇祯非常聪明,是天生的演技派,麻痹了对手。
有些人生来就是演技派,不服不行。崇祯就是天赋满满的演技派。
崇祯刚进入皇宫,就知道要“装”成傻白甜。
魏忠贤多次试探,先是自己辞职,崇祯拒绝。后来,客氏辞职,崇祯同意。再是魏忠贤的左右手王体乾辞职,崇祯拒绝。最后是阉党干将辞职,崇祯有同意的,有拒绝的。
总之,魏忠贤一次次试探崇祯,崇祯表现出太大的破绽。
如此,魏忠贤的神经被麻痹了,崇祯则悄悄布下了自己的大网。
第三,崇祯看到时机成熟,快刀落下。
魏忠贤被麻痹,崇祯的布局渐渐完成。
于是,小崇祯快速落子,逼迫魏忠贤辞职。
就此,魏忠贤大势已去,知道自己的结局会很差,在辞职回乡途中上,听说锦衣卫已经前来批捕他,就此上吊自杀。
说实话,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想搞掉小崇祯,并不难,错在他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控制这个年轻的崇祯,未曾想,这个小老虎是很智慧的,最后把魏忠贤完全放倒了,并彻底铲除了阉党一派。
阉党集团不可不除,作恶实在太多了。
魏忠贤集团倒了的唯一坏处是:党争的平衡被打破,东林党人一家独大了。不过相比东林党人,阉党的破坏性更大。
所以,崇祯的大策略没有错。错就错在,后来对东林党人的控制不是很得力,这对大明晚期的政治生态是有副作用的。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