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天禧”、“斯道”、“道衍”您可能不知道是谁,但您一定知道姚广孝。
明初和尚姚广孝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头脑都超强,帮朱棣搞定了不少大事。他鼓动朱棣造反,在朱棣从藩王逆袭成皇帝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作用。
朱棣坐上龙椅后,想让他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就下令让他蓄发还俗,赐给他豪华府邸及美艳的宫女,但都被他拒绝了。
他还将朱棣赐给他的金银珠宝及绫罗绸缎都分给老乡们,而他却仍旧居住在寺庙中,粗茶淡饭,青灯冷油,木鱼相伴。
“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明史·姚广孝传》
那么,成功后的姚广孝真的什么都不要吗?他到底图什么呢?
一、要回答这个 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下姚广孝这个人
1335年,姚广孝出生在长洲,一个医N代的家庭,生逢乱世。
姚广孝出生的那年是元统三年,元朝末期。
元朝的统治面临崩盘,伯颜杀唐其势,并杀皇后(燕铁木儿之女),独执朝政。
朝廷内部各种内斗,官员腐败,元朝对汉人和其他民族的压迫特别狠,再加上天灾不断,老百姓日子过得非常凄苦,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那时各地起义不断,天下乱成一锅粥,普通人根本无法过安稳日子。
姚广孝14岁那年,也就是1348年,他看到了元末乱世的机遇,觉得光靠医术救不了天下,得从更大的格局入手,他想当个“改变世界”的知名人物。
因而他并没有接过祖传衣钵,去继续当个医生,而是直接“佛系”了,他去了妙智庵剃度出家,法名道衍。
“广孝尚幼,不愿习医,而白父曰:某不乐于医,但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显荣父母,不就则从佛,为方外之乐。”《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记》
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从寺庙里走出去云游了三年,再次回到皇觉寺。
出家后的姚广孝敏锐地觉察到,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正是施展才华的最佳时期。
因而他带着满腔的抱负,如朱元璋那样开始游历生涯,遍访名山大川,结交各路英雄豪杰。
他拜道士席应真为师,结交周玄初,天师张宇初等人学习阴阳术(“玄学+天文地理”)及兵法谋略。
他结交文人雅士,如高启、王行、杨基、张羽等切磋诗文,以便他们身上学到新的见解、观点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华。
姚广孝一直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他不仅精通儒释道三家,还钻研帝王之术。
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八月,明朝北伐军攻克元大都,蒙元王朝在华夏的统治宣告覆灭。
一直关注着天下大局的姚广孝,看到朱元璋从参加起义到称帝改朝换代,只用了短短15年的时间,感慨万千。
此时的他,已经做了20年的和尚了。
到了1375年,大明王朝依旧百废待兴,朱元璋诏令天下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
姚广孝一直没有忘记出家前对父母说过的话:“但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显荣父母”。
此时,他为了这个目标已经筹备了整整27年!
他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施展才华的绝佳机会,就满怀希望地接受朱元璋的召见。
可是,他并没有获得僧官,而是仅仅获赐一件僧衣。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明史·姚广孝传》
又过了5年,到了1380年,在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右善世宗泐的推荐下,姚广孝入天界寺,才谋一僧职。
此时的他已年近半百,还没有得到官职。
郁郁不得志的姚广孝曾赋诗一首,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
“遇主固应难,何由树奇勋?白日倏而逝,青云志莫伸。”姚广孝《杂诗八首》
1382年八月,朱元璋最爱的马皇后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绝,想最后为最爱的女人做点什么。
他下令选拔一批名僧到各个藩国为马皇后诵经荐福,一方面为了马皇后,另一方面想在诵经的队伍中挑选出优秀者随侍他心爱的儿子们。
姚广孝加入了诵经队伍。
九月,接受了朱元璋在早朝时的接见,可姚广孝并没有在众僧中脱颖而出。
正在他失望之际,一贵人出来相助。
一个叫宗泐的人举荐了他。
宗泐当时是僧录司左善世,品级为正六品,负责掌管全国僧人,是当时的佛教领袖。
朱元璋认为佛教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对佛教是大力的保护加提倡,对宗泐极为重用。
宗泐与朱元璋关系密切,他得到朱元璋特批,可以经常出入内庭开怀论道,还能参与很多朝政。
对于宗泐举荐的姚广孝,朱元璋自然深信不疑,让他随侍燕王朱棣。
姚广孝见到朱棣后,与朱棣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姚广孝望着气度不凡的朱棣,心里已经盘下一盘大棋。
据说,姚广孝见到燕王朱棣的时候,眼露异彩,高兴地送了朱棣一顶“白帽子”,寓意着“王上加白,便是皇”。
从此,姚广孝跟随朱棣去了北平。
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他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朕皇考太祖高皇帝一见异之,命住持庆寿寺,事朕藩邸。”《御制荣国公神道碑》明成祖朱棣回忆。
此时的姚广孝为实现抱负已经筹备了34年,如今终于有了机会,他想干一番大事的心更加强烈了。
1398年,朱元璋驾崩了,建文帝朱允炆上位。
朱允炆登基后,对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就是咔咔一顿削藩。
他首先对最嚣张的周王朱橚下手,收回其封地,贬为庶民,流放边疆。
这让其他藩王直接傻眼,接着,建文帝又对湘王朱柏、岷王朱楩、代王朱桂、齐王朱榑等一顿猛削,废除其藩国,有的被废为庶人,有的直接被软禁,搞得其他藩王们瑟瑟发抖,生怕下一个轮到自己。
建文帝对燕王朱棣削得最狠,他不仅削了朱棣的护卫军,还派人监视他,搞得朱棣心里憋屈得不行。
姚广孝抓住时机密劝朱棣起兵,朱棣犹豫不决对他说:“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
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姚广孝潜移默化地让朱棣知道,朱棣当皇帝是天命所归。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姚广孝传》
姚广孝的话等于给朱棣吃了颗定心丸。
在准备时期,姚广孝利用自己在僧界的广泛人脉向朱棣推荐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让朱棣更加相信他所谓的天道。
可以说朱棣起初根本没有造反的打算,是姚广孝一直暗示他:“你有帝王相,不拼一把可惜了!”还拿“天道”鼓励他,最终让朱棣下定决心起兵。
为防一旦走漏风声,使计划泡汤,祸及及朱棣及其全家,姚广孝给朱棣谨慎而隐秘地规划了造反步骤。
他让朱棣假称有病,藏起锋芒,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
而他则在燕王府后苑亲自训练兵马,他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在里面打造军器,又在院子里喂了大群的鹅鸭,用它们的叫声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筹备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燕王府内出了内奸,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
建文帝立刻下令捉拿燕王府谋事者,朱棣有些慌张。
姚广孝劝朱棣立刻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听从。
姚广孝成了朱棣的军师兼大智囊,他帮朱棣写檄文、拟诏书,提出“奉天靖难”的口号,让所有人都觉得朱棣是为了清君侧、为国除奸才不得不起兵的,认为朱棣的起兵是正义的起兵。
朱棣起兵在外,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镇守北平。
南军主帅、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趁朱棣远在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作战时率大军围攻北平。
姚广孝指挥将士多次击退南军的进攻,又在深夜趁南军不备将精兵们用绳子吊出城外,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攻,大破南军。
李景隆和朱元璋的养子平安大败而归。
姚广孝在关键战役中给朱棣出谋划策。当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仍攻不下城池时。姚广孝及时来信说:“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退回北平。
后来,燕军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战败,大将张玉战死,姚广孝让朱棣再次退军。
在朱棣打算要休整时,姚广孝极力劝谏,让他乘胜追击,击败盛庸,攻破西水寨。所有的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
可以说姚广孝不仅是朱棣的心理导师,还是战术高手。
后来,姚广孝对朱棣说:“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
朱棣听从,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并渡江直取南京,直接打崩了建文帝的防线。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靖难之役历经四年,圆满成功!
二、功成名就的姚广孝
朱棣称帝后,给“皇帝背后的男人”——姚广孝,安排了一波“人生巅峰套餐”:
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佛教界的一把手,和曾经举荐他的宗泐(已去世12年)一样的职位。此时的姚广孝已69岁。
第二年,给姚广孝封了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头衔,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
太子少师与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少”,是太子最亲近的人,是东宫官属,三孤之首,“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正二品,在当时的文官中属于最高品级。
朱棣在外征战或是来往于南京北京之间时,就让姚广孝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还将最爱的皇长孙朱瞻基交给他教育,可见他对姚广孝的信任。
永乐五年(1407)四月,朱棣令9岁的朱瞻基“出阁就学”。
《明史·姚广孝传》:“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朱棣将姚广孝当“首席智囊”,对他信任有加,大事小事都找他商量。对他极为尊重,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朱棣还特意安排姚广孝到苏湖赈灾,永乐二年六月,“直隶苏、松,浙江嘉、湖等郡水,民饥”。
夏季暴雨很多地方都淹了,朱棣心急如焚,他先命监察御史高以正“往督有司赈之”。
紧接着,朱棣又命姚广孝“往苏、湖赈济”。
谕曰:“人君一衣一食,皆民所供。民穷无衣食,岂可不恤!……卿往体朕此心,不可为国惜费。盖散财得民,仁者之政”。
这里除了朱棣对灾民的关怀,还饱含着对姚广孝的良苦用心,他想让姚广孝衣锦还乡,让姚广孝在乡邻危难关头亲自去提供援助,让姚广孝的美名在乡亲们那里远扬,以得民心。
朱棣还让姚广孝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这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文化工程”,姚广孝的地位可想而知。
朱棣还给姚广孝安排了豪华的“退休生活”。姚广孝晚年选择出家,朱棣不仅没拦着,还给他修了寺庙,让他安心修行。这待遇,简直就是“佛系养老”的顶配版。
1418年(永乐十六年),年迈的姚广孝得了重病,无法上朝,他在庆寿寺中养病。
朱棣多次去探望,赐给他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姚广孝说:“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
溥洽是谁?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
之前,朱棣进入南京,建文帝消失不见,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有人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
就从那时起,朱棣就将溥洽投入了大牢。
朱棣将寻找建文帝的任务交给了给事中胡濙等人。
溥洽都被下狱十多年了,仍没找到建文帝。
朱棣下令一天找不到建文帝,就一天不让溥洽出狱。
姚广孝在病中向朱棣求情,朱棣立刻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溥洽放了出来。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84岁。朱棣悲痛万分,废朝两日,举国哀悼。
朱棣对姚广孝的敬重,远非一般臣子能比拟,姚广孝病逝后,朱棣没有按照常规的朝廷礼仪来安葬他,他用僧人的礼制来举行葬礼,他这是对姚广孝特殊身份的认可,是对他信仰的尊重。
朱棣追赠姚广孝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这一连串的封号是对姚广孝生前丰功伟绩的高度评价和加冕,并赐给他谥号“恭靖”,高度评价了姚广孝的恭敬谦逊的人格魅力和靖难之功。
朱棣特意给姚广孝挑选房山县东北这个风水宝地作为姚广孝的墓地,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他还考虑到姚广孝死后的香火和其家族的未来。少年时就出家的姚广孝没有妻儿,他有一养子姚继在他身边多年,深受其教诲。朱棣就封姚继为尚宝少卿的官职,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
朱棣又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
在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的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而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仅有姚广孝一人。
朱棣实现了姚广孝所渴望的人生价值。
三、姚广孝为什么拒绝朱棣赏赐他的那些物质的东西?
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这些要从姚广孝既有真和尚的一面,也有假和尚的一面的复杂性来分析。
姚广孝在帮助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手腕和谋略,他争名夺利心坚如铁。
当朱棣成功继位后,给了他一些官职,他都接受了,这是他追求多年的人生目标,这方面他有着假和尚的一面。
真和尚的一面是说,他年轻时出家为僧,精通佛学,在寺庙中修行,他拒绝蓄发还俗、府邸和宫女,是为了保持僧人的身份和修行生活,不愿被世俗物质所扰。
他习惯了简朴的生活,对世俗的荣华富贵有一种淡泊态度,对于那些物质的东西他已经不怎么在乎了。
姚广孝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他视简朴生活和修行高于世俗的荣华富贵,愿意以僧人身份自居, 他选择居住在寺庙,退朝后换回僧衣,表明他愿意过清贫的修行生活,而非享受富贵。
四、姚广孝到底图什么?
姚广孝看重的是名利,他图的自然是名利。他的人生目标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成则仕于王朝,显荣父母,不就则从佛,为方外之乐。”
他将朱棣赐的黄金分发给宗族乡人,无非想让人知道他对物质财富是看淡的,对他人的疾苦是关怀的,他做到了荣显父母光宗耀祖。
他的这种态度,一方面赢得了朱棣的尊重,另一方面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形象和美名。
当然这其中也饱含着姚广孝的政治智慧。
姚广孝精心研究帝王术,他陪伴朱棣那么多年,又目睹朱元璋晚年的大清洗,自然知道朱棣的性格和权力斗争的风险。
他拒绝物质赏赐,一方面是保持低调以自保,避免引起猜忌或卷入宫廷斗争。同时,他接受官职,既表明了对朱棣的忠诚,也避免了直接拒绝皇帝的尴尬。
他接受官职,尤其是太子少师等职位,使自己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表明他愿意为国家贡献力量,对朱棣是忠诚的,另一方面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保持宗教身份,这是姚广孝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找到的一种平衡。
总结:
姚广孝助力朱棣成功后,并非对朱棣给予的一切都拒绝,他只是拒绝了物质的那些,而接受了朱棣封的官职和其它荣耀。他拒绝物质赏赐是为了保持宗教身份和修行生活,而接受官职则是为了参与朝政、实现抱负,毕竟他为实现自己的抱负筹备了大半生。他这样做,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卷入权力斗争。他的选择体现了他对宗教、政治和个人理想的平衡与智慧,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对他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