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年号“洪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 [287]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人物生平:

早年困苦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朱重八。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兄长在灾荒和瘟疫中相继离世,他孤苦无依,为求生计,先是在地主家放牛,后到皇觉寺出家做和尚。然而寺院也难以维持,他只好外出云游化缘,历经三年流浪生活,尝尽人间艰辛,却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投身义军

1352年,元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受到儿时伙伴汤和邀请,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赏识,被任命为亲兵九夫长,并娶了郭子兴养女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此后,朱元璋凭借自身才能不断积累势力,陆续攻克滁州、和州等地,队伍逐渐壮大。

称雄江南

集庆:1356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攻破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以此为根据地,开始向外拓展势力。随后,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积极发展生产,扩充军队,增强实力。

兼并诸雄:在应天站稳脚跟后,朱元璋先后与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展开激烈争夺。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以少胜多,击败劲敌陈友谅,此役堪称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为统一江南奠定基础。之后又花两年时间消灭张士诚势力,占据江南大片富庶地区。

建立明朝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府。同年秋,明军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但北方仍有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继续派兵征讨,逐步统一全国。

巩固统治

政治改革:为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进一步强化皇权;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颁布《大明律》,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

经济建设: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免税赋,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重视工商业,城市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推崇程朱理学,规范思想文化领域。

晚年状况

朱元璋晚年性情变得猜忌多疑,为确保皇位稳固,大肆诛杀功臣,蓝玉案、胡惟庸案牵连众多官员,造成政治上的恐怖气氛。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葬于南京明孝陵,庙号太祖。

朱元璋从一介贫农崛起成为开国皇帝,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令人赞叹。他建立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发展,对后世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人轶事:

火烧庆功楼

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后,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刘伯温求雨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朱元璋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李彬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朱元璋,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1]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朱元璋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朱元璋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朱元璋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朱元璋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朱元璋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朱元璋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朱元璋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朱元璋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