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杜聿明官至国民党中将,深得蒋介石器重,可谓位高权重,家境还算殷实,与夫人曹氏共育有六个孩子。
长女杜致礼与科学家杨振宁结为伉俪,夫妻情深相濡以沫五十载,感情深厚。
长子杜致仁,品学兼优,就读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求学期间与姐姐杜致礼一家关系亲密,姐夫杨振宁与内弟相处融洽,然而,大好前途的优秀青年却在春风得意之际选择了自杀。
事情的起因是学费问题,深究起来,却并非几千美刀这么简单,杨振宁不是吝啬之人,何况是对亲人,细细想来,杜致仁之死原因有三……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在淮海地区广泛发动群众,以少胜多打得国军溃不成军,取得最终胜利,国军主将杜聿明战败被俘。
杜聿明的失势致使杜家迅速败落,随着国民党的倒台,蒋介石集团败走台湾,临走不忘带着杜聿明的家眷曹氏。
杜家的子女人杰辈出,致礼、致仁姐弟都在美国求学,二人成绩优异、是前途光明的知识青年,可父亲被俘后,杜家一日不如一日,家里经济情况每况日下,为两个孩子学业能够继续下去成了母亲曹氏身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好在他们都没有让母亲失望,尤其是长女杜致礼。
杜致礼自小成绩优秀,才华过人,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对于这个聪明伶俐、出口成章的孩子,连蒋介石的夫人都很是疼爱。
在国内读书时,杜致礼于西南联大结识了自己后来的丈夫杨振宁。那时二人就心生好感,不过杨振宁心怀学术理想无心情爱,不久后就只身赴美国深造。
这一别,山高水远,隔着一条太平洋,可缘分当真妙不可言,他不忍心见有情人分隔天涯。
五年后,1949年的圣诞节,杜致礼也于两年前来到美国读书,此时父亲被俘在大陆生死未卜,母亲在台湾带着一家老小艰难度日,整个北美只有自己和弟弟相依为命。这天,她来到普林斯顿本来想与弟弟致仁团聚,未想与杨振宁在此重逢。
异国他乡遇故人,金风玉露再相逢,二人很快旧情复燃,迅速确认了婚姻关系,这段命运无心插柳的小序曲,让杜致仁成为了姐姐姐夫的媒人。
婚后,二人如胶似漆,随着杨振宁的学术研究逐渐取得突破日子慢慢好了起来,杜致礼也乐于为丈夫的事业鞍前马后,甘心做好一个贤内助。
喜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家里搬进了大房子不久,弟弟杜致仁被哈佛录取的消息传来,杜致礼夫妇很是高兴,消息传到台湾,曹氏与众弟妹们亦是欣喜非常。
杨振宁打心眼里为内弟高兴,杜致仁读书期间,姐姐家距离学校很近,故杜致仁与姐姐一家交往甚多,杨振宁在家中专门为内弟留好了一个房间,欢迎他随时来住,可见三人之间的关系很是亲密。
哈佛虽好,杜致仁读书也很是努力,多次拿到学校的奖学金,在台湾母亲为他申请了助学贷款,在美国有姐夫一家尽心贴补。不过,私立名校高昂的学费,不是那时早已家道中落的杜家和尚未功成名就的杨振宁教授能负担得起的。
杨振宁收入虽远高于普通美国人民,却要负担一家老小的开支和繁重的房贷,有心扶植内弟,可始终杯水车薪。
就读哈佛三年,杜致仁总共花去了一万美刀,这对于那时美国家庭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何况这当中的大部分都是贷款而来,这让雪上加霜的杜家更为艰难。
1957年,台湾蒋介石那边中断了对杜致仁的贷款,最后的2500刀,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2岁的杜致仁在房间里自杀。
待姐姐发现时,尸身早已凉透,杜致仁为何自杀,总结起来:
第一是父亲生死不明,自己整日忧愁;第二是读书给家庭造成长久持续、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第三是没有2500美刀,无法顺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