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某日中午,李氏作为通房丫环立于饭桌旁,熟练地给丈夫与正妻夹菜。

突然,管家冲进正厅,高声喊道:

“好消息!少爷科举中榜了!”

李氏闻此,犹如遭雷击,刹那间呆立当场,动弹不得。

她的双手不自觉地开始颤抖,致使筷子猛然间“啪”地一声滑落到地上。

正妻欲斥李氏之失态,丈夫却大笑而起,拉着李氏坐下,道:

请你赶紧入座,与我们一起共享这顿饭菜吧!

不久,喜悦的锣鼓声便传到了家门口,响彻四周。

一群人兴高采烈地进门,个个笑容满面,拱手致以诚挚的祝贺,家中瞬间充满了欢乐与温馨的氛围。

李氏渐渐从惊愕中恢复,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中不停打转,似乎随时都会夺眶而出。

此刻,她意识到,历经33载的艰辛岁月,自己终于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新生!


李氏乃河北省宛平县人氏,自幼历经孤苦贫寒,饱尝生活艰辛。

父母离世后,为抚养弟弟,她进入一户官宦人家,做起了丫环的工作,以此维持生计。

1871年,这位官员带着家眷回乡途中,受杭州知府谭钟麟的热情邀请,前往其府邸做客。

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老爷决定踏上归途,启程返回自己的家乡。

在急忙整理行李的过程中,李氏不慎将一只珍贵花瓶打碎。

她担忧受到主人的惩罚,心急如焚地藏匿于谭家的一张床铺之下。

老爷遍寻无果,只得向谭钟麟言道:

“一旦寻得那丫头,便让她留在谭府,专门伺候你吧!”

于是,李氏如同命中注定一般,转变身份成为了谭府的婢女。

不久之后,谭钟麟接获朝廷旨意,前往陕西担任布政使一职。

陈夫人因病不能随行赴任,遂让年轻的李氏陪伴并服侍谭钟麟一同前往。

自此,李氏作为谭钟麟的通房丫环,伴其足迹遍及四方。


1880年,李夫人诞下一子,为其命名为谭延闿(kǎi)。

五十八岁的谭钟麟晚年迎来爱子,满心欢喜,笑容满面!

他始终将儿子带在身边,倾注心力悉心栽培,致力于其成长与发展。

1891年,清政府任命谭钟麟为吏部尚书,他随后携同家眷迁居至北京。

一日,帝师翁同龢造访,阅罢11岁谭延闿所作文章,不禁赞叹道:“真乃奇才也!”

自此之后,谭钟麟愈发器重这个儿子。

然而,尽管他对谭延闿颇为器重,却依然将李氏视为仆从般差遣。

尽管她为他生育了三个儿子:延闿、恩闿、泽闿,但她在家庭中的地位依然微不足道,毫无话语权。


比如,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先明确目标,再分析条件,逐步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确保每一步都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从而高效达成目标。

用餐之际,出身贫寒的李氏并无资格与谭家人共桌而餐。

她只能站在桌边,负责为全家人舀菜添饭。

直至众人用餐完毕,她方能在杂厅中和仆人们一同享用残余的饭菜。

谭延闿自幼便深刻体会到母亲的艰辛,那些苦楚,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一幕都让他内心深受触动。

他郑重誓言,定将勤奋苦读,力求科举高中,让母亲彻底摆脱困境,享受到她应得的美好生活。

然而,李氏通晓事理,她多次叮咛儿子:

我随你们父亲四处奔波,深知仕途艰辛。望你们能成为有用之才,而非仅为一官半职而碌碌无为。

此外,李氏在处理事务时展现出大局观,不似常人那般过于计较细枝末节。

当谭钟麟欲将家产分给诸子时,她主动提出请求道:

我有三子,家中人少,长兄家则人多势众,故请求将家产五分之一分予长兄。

她的言论令谭钟麟赞叹不已,同时也让主母与嫡子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大为改观。


1904年,时年24岁的谭延闿在科举考试中荣获第一名,成为贡士,也就是众人所称的会元。

那时,父亲谭钟麟已至暮年,早已卸下官职,归隐故乡湖南。

在清代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湖南地区始终未能出现一位会元。

谭延闿荣中会元的喜讯传至故里,顷刻间,家乡鞭炮齐鸣,锣鼓声震耳欲聋,一片欢腾景象。

乡亲们深感荣耀,皆随报喜之人前往谭府,共襄盛举,致以诚挚祝贺。

管家遥遥瞥见那欢庆的众人,随即疾步如飞赶至正厅,连忙向老爷禀报了这一令人高兴的消息!

谭钟麟听闻消息后,朗声大笑,随即起身紧握李氏之手,向全家人郑重宣告:

自今日起,李氏夫人获准于正厅入座用餐。

自此,李氏因儿子地位提升,无需再站立侍奉夫家用餐,且在谭家正式确立了其应有的名分。

谭延闿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要提升母亲地位与威望的决心。


1909年,时年29岁的谭延闿获推举,出任湖南省谘议局议长一职。

资助长沙明德学校时,谭延闿称是按母命行事,他给校长胡元倓写信,每封信的落款均为“慈卫生”,以此表达他对母亲意愿的遵循。

1912年,时年32岁的谭延闿被任命为湖南省都督,肩负起了领导该省的重任。

他乘着八抬大轿登上湘督之位,自称“遵母命而出,以保地方安宁”,“防止局势混乱不堪”。

进入民国后,谭延闿因政务繁忙,居家时间稀少,故嘱托妻子代为照顾母亲。

谭延闿15岁时,便与江西布政使方汝翼之女方榕卿结为连理。

婚后,他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原则,和妻子一起抚养了2个儿子和4个女儿,家庭氛围融洽,生活幸福美满。

谭延闿坚守不纳妾的原则,究其原因,深受其母亲影响。

他不希望家中再添一名悲惨的小妾,重走他母亲昔日的不幸道路。


【04】

1916年,历经十多年幸福生活的李氏不幸离世。

当时,谭延闿再度出任湖南督军,时局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然而,他毅然决定,即便可能失去湘督之位,也毫不迟疑地加速返回上海家中,以尽奔丧之责。

次年,谭延闿亲自护送灵柩,将其安葬于长沙。

谭宅坐落于谭姓宗族祠堂的深处,按照习俗,灵柩在出殡时,必须经由宗族祠堂的大门方能抬出。

依据家族规矩,妾室亡故后,不得由族祠正门出殡,仅能经由侧门送往安葬之地。

然而,谭延闿坚决主张其母亲应从正门举行出殡仪式,以示尊重与体面。

族人坚决反对,并守在大门口阻拦,不让通行。

务必遵守族规,切不可违背!

谭延闿愤怒至极,索性躺在棺盖上,高声呼喊,誓要与母亲一同下葬。

今日我谭延闿命终,望诸位抬我尸身出殡!

这可是位威严的督军,族人们一见,顿时惊慌失措,手脚无措,乱了方寸。

最终,他们选择沉默并退让,为李氏灵柩让出了道路,使其得以顺利从族祠大门出殡。

谭延闿在李氏离世后,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深切缅怀,时常陷入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之中,难以释怀。

他特于诗集中设一卷,名曰《慈卫室诗草》,专为母亲所作,字里行间情感深切,读来令人心生感动。


【05】

1918年,即两年后,谭延闿之妻方榕卿不幸离世,终年38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期盼夫君莫要再续弦,全心抚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谭延闿心如刀绞,立下重誓,此生绝不再娶。

谭延闿素好美食,即便行军作战,亦不忘命伙房备酒菜数担随行,以满足口腹之欲。

然而,为悼念亡妻,他在军中坚持食斋百日,每日清汤寡水,对肉食更是敬而远之,视若剧毒。

1920年,谭延闿再度督湘未果,此乃其第三次尝试,终因赵恒惕的强势逼迫而以失败告终。

遭湖南驱逐后,谭延闿转而投靠孙中山

1923年,孙中山于广州创设大元帅府,并任命谭延闿为内政部长,负责相关事务。

一天,孙中山向他的随从们言道:

谭延闿丧偶已久,理应再娶。你去转达我的意思,考虑将夫人的妹妹宋美龄许配给他,如何?我愿为二人牵线搭桥。

谭延闿闻讯后,迅速筹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随即前往宋家拜访。

他刚踏入门槛,便向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恭敬地磕了三个响头,随即恳请她收自己为干儿子。

因此,宋美龄成为了他的义妹,这一身份转变使他们之间自然断绝了结婚的可能性。

谭延闿坚守了对逝去妻子的誓言,以实际行动履行了他的承诺。


【06】

谭延闿此后岁月里,既致力于政务处理,又兼顾子女教育,两者并重,勤勉不辍。

谭延闿因母亲早年艰辛经历,对女子怀有深切同情与尊重,故而真心实意地支持妇女运动,这一点尤为值得称道。

例如,他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时,积极推行多项解放妇女的举措。

谭延闿因母亲出身卑微的坎坷经历,养成了自保谨慎、擅长观察言色、敏锐捕捉风向、处事圆滑周到的智慧。

故而,无论时代怎样更迭,他始终是政坛上的常青树,并赢得了“水晶球”与“八面观音”等别称。

1930年9月,谭延闿骤然遭遇脑出血,病情危急,生命岌岌可危。

在生命的尾声,他始终牵挂着几个孩子,心中满是对他们的不放心与挂念。

临终之际,他严肃地将已届婚龄的三女谭祥,委托给宋美龄照料。

宋美龄不负重托,随后为谭祥细心择定了佳偶,即陈诚。

陈与谭结为连理后,夫妻间情深意重,彼此关爱备至,感情极为深厚。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于南京逝世,终年五十岁。

撇开政治因素,谭延闿的一生堪称典范,他极其孝顺母亲,对妻子更是忠贞不渝,始终如一。

他因母亲的经历而心生同情,不仅关爱妻子,也体谅世间所有女性,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当下时代更迭,女性已具备自主与坚韧的品质,能够依靠自身力量立足社会。

然而,谭延闿的经历仍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在你最为脆弱之时,往往遭遇欺压最多,也最易感到委屈。

当你日益强大,周遭的世界将以温柔相待,对你展现出和善与尊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