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范
20世纪30年代的学术界,大批学人怀揣救国梦想,坚守初心使命,在穷愁困厄、颠沛流离中锻造为人品格和为学范式,形成了一个浓墨重彩的“学术群”。他们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相互交流切磋,殚精竭虑,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国学大师王献唐与安丘景芝镇东庄子村赵录绩、赵录绰、赵俪生三位学人的交游就是这个“学术群”众多活动的几帧剪影。
王献唐
王献唐(1896-1960)是20世纪我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人物,在图书馆学、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史学、版本、目录、古籍、考古、金石学以及诗文、书画和篆刻等领域著述宏富。1929年至1948年,王献唐担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长达二十年,使山东省立图书馆名闻遐迩,成为我国北方最著名的图书馆。1929年至1937年,王献唐抢救、购买古籍文物,丰富馆藏,在搜集、保存山东地方文献、历史文物方面功绩卓著。
王献唐与景芝东庄子村赵氏三位学人的交游因多种因素促成。
一是地缘相近。东庄子是安丘景芝镇的一个村庄,地处景芝镇驻地东北半公里许。据《赵氏族谱》载,清顺治十四年,赵氏迁此立村,因处景芝以东取名东庄子。王献唐的老家日照市韩家村,距景芝镇东庄子村仅一百多公里。景芝产美酒,日照出海货,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历来十分密切。
二是学术相融。在王献唐的“诸家”之称中,有的与赵氏学人有交叉,其学术研究领域有很多相同之处。
三是以书为媒。王献唐主掌山东省立图书馆期间,广搜博集乡邦文献,与书为伴。东庄子村赵氏藏书楼“模鬯阁”名扬齐鲁,为山东最大的个人藏书楼之一,其藏书品位极高,以孤本、珍本、善本居多,这对嗜书如命的王献唐来说,自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促成他与赵氏学人相识相知、终成至交的主要原因。
山东省立图书馆遐园正门
王献唐与赵录绩:
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赵录绩(1875-1939),字孝陆,晚清、民国时期词人、藏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文献学家、鉴赏家,是我国科举史上最末一榜进士。他擅长诗词,收藏甚富,家有藏书楼“模鬯阁”。赵录绩尤重视搜集乡邦文献,收藏清朝文字学家王筠(安丘人)遗著颇多。清朝藏书家、金石学家、文学家李文藻(青州人)贮书数万卷,去世后其藏书及遗著多流出,赵录绩所得最多。王懿荣“天壤阁”藏书也大部分被其收藏。赵录绩著有《丁丑秋词》,编有《渠丘赵氏模鬯阁所藏善本书目》。
赵录绩书迹
王献唐与赵录绩年龄相差21岁,两人成为忘年交。从《王献唐师友书札》往还及日记中可以看出,王献唐与赵录绩的交游,多是涉及古籍文献、版本、目录、文物、金石等领域,交往十分频繁。
王献唐与赵录绩在文物鉴赏方面有诸多共同点,他十分佩服赵录绩的眼力。1932年3月,胶海关查出古物数件,青岛市政府呈报教育部,教育部命令青岛大学组织专家前往鉴定真伪,提出有无扣留必要的意见。王献唐受青岛大学之邀,又邀请赵录绩等有关专家、学者前往鉴定。事毕,又一同到赵录绩家看书籍字画。
王献唐在《顾黄书寮日记》中记载:“三月二十一日,同彭东原、赵太侔、陈名豫、崔士杰、黄淬伯、闻一多、赵录绩等至青岛港政局检看古物,计古剑一柄、铜佛一座、镜子三面、古泉四串,皆无佳品,统其价格,不过二十元之代价。”“看后,又同(至)孝陆先生家,邹新一亦往。出观所藏书籍字画,谈至五时半回。孝陆先生为吾东名流,所藏均精品。”
赵录绩藏书颇丰,不乏孤本、珍本、善本,极为珍贵,当王献唐需要时,他总是给予帮助。庚子事变后,“天壤阁”一批珍贵藏书流散到社会上,内有大兴翁树培《古泉汇考》,原为诸城清朝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刘喜海藏并校注旧抄本,赵录绩得后雅自珍秘,不轻示人,王献唐再三请求将这些书抄录后贮藏到省立图书馆,赵录绩被王献唐诚心所感动,遂将此书借给王献唐让人缮写半年之久。
王献唐将自己所画的李清照画像赠给赵录绩,他还竭力举荐赵录绩。1932年6月17日,王献唐给傅斯年复信,探讨交流印书事宜,将赵录绩列入重点推荐名单。《王献唐师友书札》记载,1937年7月6日,王献唐接济南围棋“三强”、民教馆馆长王湘岑函,请其举荐“本省富有声望之专门学者姓名、献、考古、宗教、礼乐有关之学者)”,王献唐再次举荐了赵录绩。
明湖雅集
王献唐与赵录绩亦师亦友,感情至深。赵录绩在济南时,王献唐亲自陪同他参观馆藏古籍、文物,相互交流切磋,并邀请他及庄式如、庄泽恩、栾调甫、齐树平、刘次萧、孔令灿在东鲁饭庄参加晚宴,谈古论道,相处畅快。
1939年3月3日,在青岛经营古钱币的好友马克武得知赵录绩去世,致函王献唐,远在四川乐山的王献唐惊闻噩耗,心情极为悲痛。他在日记中写道:再跋《乌尤山诗》三卷:“吾东前辈艺文,自柯凤荪先生逝世,安丘赵孝陆已魏然灵光,其学辈学诣,与川省赵尧生相伯仲。今赵孝陆又作古人矣。雨窗读尧老诗,觉万感交集。时四月一日,流寓嘉州。”
王献唐与赵录绰:
书信往来,探讨学术
赵录绰(1902-1944),字孝孟,父亲赵葵畦为著名金石学家,赵录绰幼承家学,钻研朴学,受业于胶州柯劭忞,后入北京工业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经柯氏引荐,赵录绰长期任职国立北平图书馆,专攻目录版本学、金石学,著有《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四卷、《续编》四卷、《许印林撰校考略》等。后入东方文化事业总委会从事编辑《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王献唐供职于山东省立图书馆,赵录绰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工作,皆长于版本目录学研究,他们相距四百多公里,见面十分不便,但书信往还极为频繁。从《王献唐师友书札》及《顾黄书寮日记》可知,二人及师友主要是通过书信互通信息、切磋交流、探讨学术。
王献唐、赵录绰及师友就清代朴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方志学家、书法家许瀚(字印林)的学术成就多次交流、探讨。
1931年4月21日,在傅斯年给王献唐的信中说:“……此间有安丘赵孝孟君,亦留意许印林著述,见其所著《许印林撰校考略》,弟嘱书记钞下一本,兹寄上,想于先生所留意者,有可参考处也。又赵君见先生来信所举许君著述目,曾写下二页,兹附信奉上。赵君见闻甚广,年少可畏者也。”
4月26日,王献唐在《顾黄书寮日记》中记载:“接傅斯年寄来赵录绰《印林著述考》钞本一册,当复一函。”王献唐还应邀为赵录绰著述题跋。
5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跋赵录绰《许印林撰校考略附簠斋先生著述目》钞本,上月傅斯年由北京抄寄。”
同年7月28日,赵录绰致王献唐函,对王献唐寄去的书刊表示感谢,商讨刊印许印林书稿、缮写印林稿件等事宜,并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建议,还索求许印林有关史料,同时赞赏王献唐所编《山左先哲遗书》。
赵录绰信中说:“刊刻《许印林先生遗书》事,绰蓄意已久,曾与容希白、傅孟真诸先生谈过,希白欲由燕大刊刻,孟真则欲研究所铅印,久久未决。今先生编辑《山左先哲遗书》,以此入之,自极合宜。然有先决者数事,兹与先生一商之……先生与许氏为同乡,当必知其详。如得有印林先生事略、墓志铭、家传以及其它有关系之材料,统乞赐下一阅为感。”
8月3日,王献唐在日记中记载:“致赵录绰长函,论许瀚学派。”“晚间,录许印林手批《杜诗提要》数页,即致孝孟长函,论印林学派,又致伯弢及有正书局各一函。”
1931年8月26日,赵录绰再致王献唐长函,论山左学者与文献整理方法,商讨编辑整理许印林遗著小学、金石、校勘,提出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分类,宁少勿滥。11月6日,王献唐日记记载:“致赵录绰函,汇卅元去,委其代抄印林遗书。”
因时局混乱,11月16日赵录绰致函王献唐,关切地询问王献唐在山图的情况,损失程度、是否有伤亡,陈述去年在北图的遭遇,并提供文登学者说经文稿搜集线索。
王献唐与赵俪生:
非正式的师生关系
赵俪生(1917-2007),原名甡,字俪生,后以字行,著名历史学家。1939年至1947年,先后在乾州中学、西安高中、山西高中、雍兴工业职业学校任教,后任河南大学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
王献唐与赵俪生第一次见面是在20世纪30年代。赵俪生回忆说:“我第一次看见王献唐先生,那是在三十年代,我还是中学生。他也比我后来看见的模样年轻多了,不到四十岁,但已经是山东图书馆的馆长了,那是在我伯父赵孝陆(录绩)的客厅里。忽然有一天,桌子和椅子都拉到一边去了,空闲出来地板放着两块大碑,里面用油纸包裹,外面用麻袋包裹。我问这是干什么,伯父的仆人说,山东图书馆长要拓这两块碑。一会儿他来了,我是娃娃,当然够不上寒暄,但我冷眼一看,就感到此人跟我伯父经常来往的客人不一样,感觉此人似乎先天的具有某种特异的神态。”
后来,赵俪生辗转各地,一直对王献唐念念不忘,苦于无缘相见。直到1949年,赵俪生到济南工作后,才再次见到王献唐先生。
赵俪生夫人高昭一回忆说:“1949年初春到入冬,我们是在济南度过的……俪生参加了济南市首次各界代表会和工人代表大会秘书处的工作。繁忙的事务之余,俪生专程去南山根一带的‘三家村’拜访了仰慕已久的王献唐先生。王献唐当时正处在贫困潦倒之中,诙谐开明的风格使他俩成为忘年交。俪生从他那里学到不少古籍版本学和文物鉴定的知识,弥补了治史的一些缺憾。同时也不断地向省市领导反映王献唐的情况,使王先生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状态逐步改善好转。”
赵俪生说:“我和献唐先生的关系,只能被描述为非正式的师生关系。他从来未正式地给我讲授过什么,我只是在济南工作的十个多月中,经常到他的寓所里去聆听他的‘謦欬之微’。而我的亲切感受是,从‘謦欬之微’所得到的收获,远远比在讲堂里‘他在上面讲,我在下面记’要大得多。当然也要结合另一个条件,即我本人也不是什么蠢的家伙,献唐先生也是在透视到我这三十岁刚刚出头的年轻人,只要‘他告之往’,我就可以‘知来者’的,他才放开来对我施教。”
王献唐为赵俪生作《梅花图》
得益于赵俪生的不断反映,王献唐后被山东省政府聘为山东古管会(后来改称山东文管会)副主任。有一天,王献唐身体不适,赵俪生前去看望,为让王献唐开心,赵俪生还专门拿着册页请他画画,王献唐给赵俪生画了一幅梅花图,并在图上题写:“以素册索人书画,号曰集锦,己为多事,老病之余,竟索之至再,真好事之尤者也。勉从俪生之请,既书且画,天下后世必有指而目曰,此君气势汹汹,老人盖不敢不尔也。栗叟醉书。”尽管系调侃,但从中可以窥见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