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年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近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寻‘味’中国年”为主题,联动地方学习平台,面向全社会开展征文活动。
2月起,“今日闵行”微信公众号择优刊登征文作品,欢迎大家继续投稿,和大家分享你的春节故事~
(投稿请戳: )
是回忆,亦是期盼
朱跃跃 上海市闵行区税务局
元旦之夜,身处“最具幸福感城区”的我与家人一同去欣赏了2025闵行新年音乐会,伴随着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金蛇狂舞》,艺术家们用美妙的音符表达和传递幸福,诠释着城市的温度。元旦只是“跨年”,而春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临近年关,大街小巷里不约而同地响起欢快而又熟悉的旋律《春节序曲》。每次听到它,不管你在何地,就仿佛看到过春节的热闹景象。步履匆匆的人们开始放缓了脚步,忙碌一整年的人们对春节的期待早已按捺不住。回家过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执念。
我的家乡在沃野千里的皖北农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与文明,但乡民们却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得有声有色,回味无穷。这里的乡民民风淳朴,自然和谐,无论是家境一般者,抑或相对殷实的富户,就连独居老人,对一年一度的春节也认真对待,不马虎,不含糊,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也要把年过得热热闹闹,风生水起。
老家的年味别有一番情趣,每每想起家乡过年的情景,总会涌起无限的期待和遐想。故乡宿州被秦岭淮河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划在北面,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南方人眼中的北方。我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北方人的习俗居多,但也有部分南方人的习俗。比如,杀年猪、过小年等。过年是一年中的大事,喜事。然而近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一直有关于民间年味是否变淡的争论。其实,所谓“年味”并不应该只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就像陈年老酒,会喝还要会品。
年味,从置办年货开始
吃了腊八粥,就把年来盼。我们这里的习俗认为,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向寂寥的乡村开始热闹起来,置办年货的村民在通往集市的道路上穿梭往来,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集市的人潮人海,商场的异常火爆,有铺地而放的春联,有各种类型的烟花爆竹,有琳琅满目的糖果糕点,有各种味道的瓜子花生。菜市场里更是热闹,卖菜的小贩不停地吆喝着菜名,买菜的不停地讨价还价。走在街上置办年货的男女老少们也个个衣着光鲜,喜气洋洋的,“年味”从置办年货时就这样开始了。
年味,舌尖上的年夜饭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做它个“满汉全席”,也不管吃不吃得下,最好能有剩余,就叫“年年有余”,来年吃喝不愁。年夜饭往往从大年三十的中午就开始筹备食材了,家里人会各自分工,全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唠着家常。央视节目《一年又一年》介绍全国各地过年的风土人情,逸闻趣事。年夜饭上互相敬酒,畅谈过往的得失,憧憬美好的未来。饭后,同全国人民一道观看我们的文化盛宴——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全国人民春节期间的重要精神载体,春晚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已经成为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年味,民俗文化的传承
春节的庆祝活动要复杂得多,其间有众多传统习俗贯穿始终,如扫尘、贴春联、挂灯笼、逛庙会等,给年味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喜欢宅在家里的男男女女满面春风地走出家门,领略各种文娱演出。玩杂技的,唱戏曲的,套老圈的,打比赛的,让你赶趟儿似的看个没完。按传统习俗,不出正月都是年,人们尽情地玩耍,斗狗的,斗鸡的,晚上四邻八乡追着戏班听戏的。正如老辈所言,玩正月,耍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真是让人欲罢不能,直到春耕生产,年犹未尽的人们才回过神,收了心。
年味,是一套古老仪式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这里的习俗是晚辈去长辈家拜年,哪怕比你年龄小,只要是你长辈,都要跪拜问安。家族大些的人家,会成群结队地去长辈家拜年,同辈间也会互相走走,串串门,道个喜。特别是近年来失去老人的家庭,会有很多人前往看看,以示慰藉。朴素的同情意识,锻造出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这一健康的风俗习惯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成为过年的一道亮丽风景,维系着农村安定祥和的局面。
其实,年味和幸福一样,都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过年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来年的期盼,更是对未来的向往!
作者:朱跃跃
编辑:岳顺顺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