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灵境秀,
乡贤辈出,
是一个地区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二季,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春申郡望》。今天,你将听到的是《落叶归根 造福桑梓》节选。
落叶归根,对黄道婆来说,这是她最大的心愿,一如她当年逃离故乡时那样坚决。她还没有到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层面。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妇,但那种深入骨子里对故乡的思念,却让她无法释怀。虽然那里发生过令她伤心欲绝的往事。但这又有什么呢?三十多年过去了,她已心如止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黄道婆跋山涉水,回到故乡乌泥泾时,中国已发生了大变化。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小朝廷终于覆灭。元朝统治者统一中国后,为缓和各族人民的反抗,实行若干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例如将江南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充作永业;两次疏辟吴淞江水道,修治上海附近的灌溉系统,使得这一带的庄稼,稍得丰稔。江南经济有了好转,生产逐渐恢复。
元朝统治者下令农民多种棉花,并对棉花的益处大加宣传,对棉花栽培技术也加以总结,指导农民生产。从新疆到关中、江南一带,种植棉花面积逐渐扩大,种植棉花技术大大提高。由于当局鼓励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棉花的产量大大增加了,同时,人们对棉布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但是棉纺织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是很落后的,织出来的棉布质量很差。就江南而言,有些制棉工具,固然可以利用丝、麻纺织业已有的成就,不过在原棉加工方面,从初步去籽和弹松,以至次一步的并条和纺纱,都没有旧法可以依循,必须另行创造。人们对棉布需求的日益增加和棉纺织生产的落后现象,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于是,这个时代的重任便落在了黄道婆身上。
黄道婆回来了。她从崖州回到故乡乌泥泾,带着思念,还带着黎族妇女使用的踏车、椎、弓等棉纺工具,更重要的是她对使用这些生产工具很有经验,并掌握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相信,这些都是家乡人民所迫切需要的。
黄道婆再次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宅心仁厚,不辞辛劳、毫无保留地把崖州的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传授给家乡百姓,希望能改善一下乡亲父老们的生活,同时还对自己所学到的纺织技术,结合上海本地的生产实践和江南纺织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革。在当地木匠的帮助下,她终于制成了一整套捍、弹、纺、织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纺织效率。
棉布的原料是棉花,从棉花到棉布,要经历六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把棉籽从棉花中分离开;第二道工序,把一朵朵已经分离出棉籽的棉花结合在一起,形成蓬松的一团,把独立的个体加工成整体,使棉花纤维得到释放,棉花也就变得格外飘逸绵软;为了方便纺纱,第三道工序是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棉条,然后卷成棉筒;接着是第四道工序,把棉花纺成纱线;第五道工序是给纱线上浆;最后运用织布机把纱线织成布,就完成了第六道工序。黄道婆对其中重要的四道工序的工具进行了技术革新。
首先是第一道工序:捍。
黄道婆改进了用手剖去棉籽的原始方法。她以黎族的踏车为基础,创造出一种搅车。据王祯《农书》记载,在黄道婆改进搅车之前,去棉籽是棉纺织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难关。因为棉籽在棉花里面,数量又多,很难剥离。有些人用手推“铁筋”碾去棉籽,有些人直接用手剥掉棉籽,效率低下,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去籽这道工序上,影响了工作效率。黄道婆革新和推广去除棉籽的搅车之后,效率大为提高。据宋应星《天工开物》介绍,改进后的搅车每天可轧带籽棉花十斤,出净棉花三四斤。而这种搅车比美国人维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五百多年。
其次是第二道工序:弹。
黄道婆改进了用竹做弧,拉线做弦的弹棉工具。运用改进后的大弹弓,比以前用手指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在黄道婆改进大弹弓之前,江南用来弹棉的弹弓仅一尺五寸长,线弦竹弧,效率低下。黄道婆推广了四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把用手拨弦改为用弹椎敲击绳弦。由于敲击时振幅大且强劲有力,不仅大大提高了开松效率,而且弹出的棉花既蓬松又洁净。捍弹工具的革新,为手工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黄道婆改进弹棉工具“弹弓”,以后经过不断革新,效率又进一步提高,并于16世纪传入日本,被称为“唐弓”。
第三道工序则是:纺。
黄道婆把单锭手摇纺车改革为三锭脚踏棉纺车,这更是世界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乌泥泾一带原来使用的单锭手摇纺车,十小时仅纺棉纱四两,纺纱效率低,需要三至四人纺纱才能供一架织布机使用。加上该纺车的原动轮较大,纺锭的转速较快,纺纱时棉纱常因牵伸不及或捻度过高而崩断。针对这种情况,黄道婆和木工师傅把原用来纺丝纺麻的三锭脚踏纺车,改进成适宜于纺棉的三锭脚踏棉纺车。其要点在于改变原动轮的轮径,使它适当缩小,放慢转速,基本解决了棉纱断条问题。用脚踏纺车纺纱,在解放双手的同时可以纺三根纱,使效率提高了两至三倍,既省力又高效,因此迅速在上海地区推广。人们把这种先进工具尊称为“黄道婆纺车”。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黄道婆纺车“明显地出现在欧洲纺车图画之前”,赞誉这种纺纱技术是“最聪明的办法了”。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织。
黄道婆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技术,使普通的棉布,能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她把江南先进的丝麻织造技术运用到棉织中,并吸收了黎族人民棉织技术的优点,加上自己的生产实践,融会贯通,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将各色经线交错排列,进行交织或挑花提花,并且满怀热情地广为传授。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二季,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春申郡望》。《春申郡望》是“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岁月有痕”辑中的一册,本书从上百位闵行当地历史名人中精心选取了董其昌、叶宗行、秦裕伯等1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各有风采。
2025年2月起,第二十二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华理科中 高二5班 孙雅婷
编辑:汤婧娴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