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蒋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风情万种哈尔滨》

值班大话君:刘芯莹


水彩/陈松

“秋林面包像锅盖”“貂皮大衣毛朝外”“喝啤酒,像灌溉”“柿子鸭梨冻着卖”“自行车,把朝外”“裤衩兜,满街拽”“坐车没有走得快”“大姑娘冬天露膝盖”。 能看懂这段话的人,恭喜您,您有资格自命为老哈尔滨人啦。于是,也就可以多多少少因有点感觉不凡而沾沾自喜呢。

这是当年哈尔滨人争相传诵、流传甚广、脍炙人口而又人人心领神会的时尚文化——“哈尔滨八大怪”。说的是哈尔滨市民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如今,能够一句不落地把“哈尔滨八大怪”说出来,并非易事。倘能够说得准确无误,更是难上加难。为啥?一是当年市民口口相传,没有“官方文件”。二是各种版本杂驳,其说不一。三是年代久远,能够记起,实属不易。试对当时所听说的“哈尔滨八大怪”诠释一番,权博一笑。

第一怪:“秋林面包像锅盖”

是说哈尔滨秋林公司的列巴(列巴:俄语面包之意)大如锅盖。秋林公司是俄罗斯人伊万·雅科列维奇·秋林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创办的一家商业企业。哈尔滨建城初期,伊万·雅科列维奇·秋林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卡西亚诺夫在哈尔滨建立了哈尔滨秋林公司,成为俄罗斯和远东地区大型商业连锁企业的分公司。秋林公司工艺独特的列巴和里道斯红肠闻名遐迩,成为哈尔滨经久不衰的畅销食品。尤其列巴,大小堪比闷罐锅盖,成为一怪,与人们印象中的面包相距甚远,令许多外地初次来哈的客人迷惑不解。毕竟是几乎与哈尔滨“同龄”、具有老资格的“洋货”,这些被人认为“怪洋”的列巴,真是又怪又“洋”。哈尔滨人却见怪不怪,一副见多识广、颇为自豪的表情荡漾在脸上。

第二怪:“貂皮大衣毛朝外”

这一怪,也是“舶来品”。早年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喜欢在冬天穿貂皮、裘皮大衣,这也是身份的象征。只是,貂皮、裘皮大衣与中国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皮毛朝外。而中国的羊皮大衣,毛在里侧。于是,在哈尔滨会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身着貂皮、裘皮大衣的男男女女,多在道里、南岗;另一种是身穿羊皮大衣或羊皮袄的人,多在道外。胡适先生所说的中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城市是哈尔滨,貂皮、裘皮大衣pk羊皮大衣、羊皮袄,应该是道里的马车pk道外的人力车之外又一个例证。这些外国人身着毛朝外的貂皮、裘皮大衣在街上行走,不但外地人看着别扭,就是老道外这些来自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移民也觉得“怪”。何也?非我族类嘛。

第三怪:“喝啤酒,像灌溉”

追溯起来,是指上世纪70年代传遍市区中小饭店和结婚办席等场合的喝啤酒“豪饮”风潮。太阳岛餐厅开启了哈尔滨“喝啤酒,像灌溉”的闸门。上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最早生产啤酒的城市哈尔滨,喝啤酒还是少数人十分奢侈的待遇。其原因,一是价格高。二是买啤酒要同时交空啤酒瓶子,也就有了“换啤酒”一说。三是数量少,只有少数大中型副食品商店偶尔有卖,还限量。所以,啤酒是稀缺饮品和“重量级”“年货”,甚至成为节日礼品。夏日里,生啤酒“不断流”的太阳岛餐厅,生意就格外火爆。每天中午到下午,餐厅都门庭若市,人声鼎沸。从餐厅内到餐厅外,两列排成长队的顾客拥挤异常。一队是买啤酒的,一队是喝完酒退酒杯、退押金的。更多的人因耐不住长时间排队而“望酒兴叹”。由于到太阳岛的人基本都自带一些罐头和副食品,每天黄昏前,餐厅都要由专人清理这“大批量”的罐头瓶子,堆积在餐厅后面的空地上,积累多了,一并送废品站。后来,不知是谁的“金点子”,将回收的空罐头瓶子清洗、消毒后,当作餐厅的啤酒杯。一来省去了昂贵的啤酒杯,减少了退还啤酒杯和押金的环节,也减少了长时间排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二来罐头瓶子无需购买,不计损坏和丢失,数量有保证。三是极大提高了啤酒销量,也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大量的顾客用罐头瓶子将啤酒端到餐厅外草地上、树荫下,甚至江边,“一罐啤酒喜相逢”。这是当年夏日太阳岛餐厅内外的一个新场景:许多年轻人聚在一起,以罐头瓶子为杯,碰“罐”嘭然,一声吼,一仰脖,一饮而尽,那叫一个“爽”。很快,这股风刮进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由此,“喝啤酒,像灌溉”成为哈尔滨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地人眼中的风景。当然,也不排除心中的困惑——怪。不过,哈尔滨人懂得,喝啤酒,一口一杯,那叫“干”;一口一瓶,那叫“吹”;一口一罐头瓶子呢?那么大流量倾泻下肚,不叫“灌溉”,还有更精准的注解吗?

第四怪:“柿子鸭梨冻着卖”

哈尔滨冬天吃冻梨、冻柿子可谓一绝,且历史久远,是冰城哈尔滨冬季里大人孩子无不喜爱的“特供”。冻梨、冻柿子也是哈尔滨人春节的年货之一。这是因为北方冬季难得一见新鲜水果,冻梨、冻柿子便于保管,价格也便宜,具有特殊滋味。冬天屋子因取暖烧火墙子而干燥。凉滋滋、甜滋滋、一咬一包水的冻柿子或者冻梨滑入口中,顿觉嗓子清爽,凉沁肺腑,滋润着呢。冻梨、冻柿子有人用凉水缓软了再吃,也有人趁冻“生啃”。许多男孩子都有过买冻梨在回家的路上,偷偷“生啃”好几个的经历。不过,冻梨并不是冰冻的鸭梨,而是黑不溜秋、水分充足、甜度极高的花盖梨(又名秋子梨)。谁承想,几十年后的今天,沉寂已久、已渐渐淡出哈尔滨人视线的冻梨、冻柿子,又被冬季来哈的南方“小天使”们激活,在热气蒸腾的铁锅炖店里,用果盘呈上切作几瓣的冻梨,花式摆盘,美若艺术品,冰冷的冻梨与热辣的铁锅炖成为绝配,令外地游客啧啧称奇、大开眼界。这一“怪”,是老品牌赋予了新内涵,典型的“推陈出新”。

第五怪:“自行车,把朝外”

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哈尔滨自行车制造业的一个杰作。哈尔滨自行车厂生产出一种款式新颖的孔雀牌自行车。一改大街上几十年满是“大国防”“飞鸽”“凤凰”“永久”自行车的局面。其特点被一句流行语道破:“窄圈活把一百三十九”。啥意思?“窄圈”是车轮窄,骑行轻,速度快;“活把”是车把灵活,转弯轻便;“一百三十九”是指价格,仅为“国防”“飞鸽”牌自行车价格的三分之二。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朝外”:自行车把手朝前,与传统自行车背道而驰。骑行时须身体压低,手臂压在车把上,如同赛车。试想,与骑行笨重的旧“二八大杠”相比,新潮、轻便省力、速度快、骑行姿势美、价格低,且无须凭票购买,怎能不让大街上呈现许多年轻人飞车撒欢儿的一景呢?又怎能不让这股时髦风潮风靡呢?只是,一些老年人看不懂,这自行车把朝外怎么看着这么别扭?而外地人对此更感奇怪。

第六怪:“裤衩兜,满街拽”

这也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为方便购买生活日用品,不知哪位天才发明了一种简易布兜,就像一个横开的信封,在上边剪掉一个浅“v”形,就成为一个布兜,人称“裤衩兜”。将蔬菜、饭盒或其他物品装入其中,把上边两角系在一起,一只手拎着,骑车走路都得劲。不用时折叠起来,装入衣服口袋,方便、实用、价格低廉。当时街上不分男女老少,许多人都拎着“裤衩兜”,不为时髦,只为实用。当年购年货,许多人一个“裤衩兜”里面装着好几个“裤衩兜”,变戏法一般,转眼大包小裹,将购得的年货一网打尽。这一怪,持续了将近20年。

第七怪:“坐车没有走得快”

唉,这是当年城市交通不便的一个苦涩概括。道路狭窄、破旧,公交车更旧,且少,乘坐公交车实在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冬日里,在凛冽寒风中,苦等半小时、一个小时是常事。车来了,候车人群一拥而上,挤在车门口,你争我抢,只为上车。经常出现汽车司机跑到车门口,用肩膀扛着挤在车门的乘客往车上“塞”。这就有了另一版本的一“怪”:“上公交车架脚踹”。好容易车启动了,遇到冰面或坡路,还经常抛锚。于是,在坡路上,经常看到乘客们下车,集体在车后面“助推”。可想而知,能快吗?所以,许多人短途一般靠走。因为,实在是坐车不如走得快。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哈尔滨存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是如此。当时,一篇文章在报道城市公共交通状况时,留下了一位乘客在公交车上喊出的经典话:“别挤了,再挤就成相片啦!”有记者还专门调查过所在城市的公交车载客情况,高峰时最多达到每平方米9人。看来,这一“怪”,许多地方通用。

第八怪:“大姑娘冬天露膝盖”

这仍是俄罗斯侨民留下的“洋文化”。冬季里,俄罗斯“玛达姆”(俄语:夫人、太太)身着貂皮、裘皮大衣,腿上却是浅色长丝袜,如同露着膝盖。这一传统,后来实实在在地传承给了哈尔滨。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许多漂亮女士身着貂皮、裘皮大衣在繁华街区穿梭往来,同样穿梭往来的还有与貂皮、裘皮大衣相匹配的浅色长丝袜。这令外地人大惑不解,感觉十分奇怪,惊叹这些哈尔滨人也“非我族类”矣。

“哈尔滨八大怪”,产生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开始活跃,敢于直面现实、表达观点。“哈尔滨八大怪”是这一时期市民思想活跃的标志、思想解放的前奏。“哈尔滨八大怪”,其中有褒贬,有扬弃,有自豪,有幽默。几十年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怪”已经烟消云散,但有的却仍倔强地“怪”着、“洋”着,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从另一个角度看,“哈尔滨八大怪”积淀了城市温度、历史价值,是那一段历史文化组成部分的真实写照。

本文原载于哈报《太阳岛》,由作者授权转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