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尔滨老铁”到底多爱花样滑冰? 来看看11日哈尔滨亚冬会花样滑冰开赛日现场,这满坑满谷观众席! 看看这些一口气连坐6小时,边向冰面使劲扔娃娃,边欢呼尖叫、激情澎湃的冰迷和观众们,足可以证明。

冰迷家庭“组团”抢票,真爱!

这是冰上运动中最“吸睛”、最具视觉观赏性的项目,也是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最懂的项目。被誉为“中国花样滑冰摇篮”的哈尔滨,几乎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滑冰。

哈尔滨人究竟有多爱冰?在现场,记者发现,很多观众都是带着孩子一起过来的。市民陈知东告诉哈报记者,他是和6名家长及孩子们“组团”来观赛的。花样滑冰的抢票难度,绝不亚于短道速滑,而且如果还要为孩子买票,要一次性抢到两张票,更有难度。陈知东说, 家长们在开票当天都是互相打配合、拼手速的,为了能如愿抢到票,大家还每天练习手速,最终很幸运,为自己的孩子们都抢到了宝贵的票。

陈知东告诉记者,他们的孩子目前都在哈尔滨的俱乐部系统学习花样滑冰。近年来,花样滑冰的举国体制和俱乐部并行选拔人才的机制,给了很多俱乐部学习的孩子更多参加国际赛事的机会。而对花样滑冰来说,要想练好,必须经常看比赛、打比赛,根据不断进化的国际滑联规则,在大赛中不断打磨自己,才能取得进步。而这一次,能有机会在家门口看亚冬会,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盼望已久。能够让孩子们身在现场,亲眼观赏到花样滑冰世界名将的同台比拼,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好的“训练课程”。

专业的城市,办专业的赛事

要论会滑冰的哈尔滨人看起花样滑冰来,究竟有多专业?开赛日当天,仅从观众掌声的“准确度”,就可见一斑。

比赛当天,观众们的掌声,不仅精准给到了各国选手们做出的高难度的跳跃,连选手们优雅的滑行、准确的技术动作,甚至很细微的动作细节,都能精准地被哈尔滨观众看到,收获来自现场热烈的掌声回应。


“感谢我的家乡,把亚冬会办得如此专业!”陈知东感慨,很多家长也曾带着孩子们到全国各地看比赛。同时,国际赛事的直播他们也是一站不落。在他看来,哈尔滨亚冬会的硬件设施、赛事服务等方面,无疑是国际化水准的。“这其实是个老冰场,是真正的‘摇篮’,我小时候还在这儿滑过冰。”陈知东说,如今冰场全面升级,焕然一新,作为亚冬会花样滑冰场馆,陈知东怀着儿时的记忆在这里观赛,内心涌起一股暖意。

在很多“走南闯北”看比赛、有着丰富观赛经验的观众们看来,正是因为“家门口”有这样专业、优质的赛事服务,运动员们才能发挥出色,比出好成绩。

特别是11日当晚,当中国男单新秀戴大卫和冰舞组合任俊霏/邢珈宁表现得非常精彩,完美的节目编排也让家乡人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迅速成长。

哥哥姐姐们的表现,对“花样滑冰摇篮”里的孩子来说,是最好的鼓舞。

“尔滨老铁”的掌声

致敬每个努力的人

在现场,观看花样滑冰多年的哈报记者,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温暖的观赛细节,这个细节,也是令很多国外参赛选手非常动容的点。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一对冰舞选手,以及来自菲律宾的一对双人滑选手,他们都是自己国家的“历史上首对”;由于难度技术不高,缺乏大赛经验,因此当天在亚冬会首秀,成绩和节目表现并不突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两名男单短节目选手,成绩只有20多分,相当于排名靠前选手两个难度跳跃加起来的分数。或许因为紧张,两名男单选手在摔倒后明显有些想要放弃,但哈尔滨亚冬会现场的观众,却随着他们表演音乐的节奏打拍子,鼓励他们继续表演。在他们的表演接受后,仍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论专业,哈尔滨观众会看、能看懂;论场面,“奥运冠军之城”“双亚冬之城”哈尔滨走出过多少名将高手,也举办过无数大型赛事。而无论选手来自哪里、滑得如何,都同样能赢得“中国花样滑冰摇篮”里的“尔滨老铁”最温暖、最包容的掌声。这是因为,他们太知道从事这项“最美冰上运动”背后的不容易,知道每一个努力拼搏的选手的“来时路”。

支持更多新闻 期待更多点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3

来源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坤/文/摄

编辑 翟晓晨

责编 郭启迪

审核丨 刘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