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界,“民藏”二字似乎总与“赝品”、“国宝帮”等标签捆绑在一起。某些专家轻飘飘一句“一眼假”,便能将无数民间藏家几十年的心血打入深渊。

然而,当齐白石孙女齐慧娟手持家传真迹却被专家以荒唐理由否定,当西汉长沙王金玺因“纯度太高”被专家斥为赝品时。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民藏充斥假货,还是某些专家的傲慢与无能,正在摧毁收藏界的公信力?


齐慧娟

2013年,齐白石孙女齐慧娟带着祖父的《枫叶秋蝉图》登上鉴宝节目,专家仅因“齐白石曾将此画赠予弟子”便断言为赝品,全然无视画作本身的笔法与神韵。直到齐慧娟自报家门,专家才慌忙改口称“看走眼”。

更讽刺的是,这幅画本就是齐家代代相传之物,专家却以“送礼不可能外流”的臆测否定真迹,暴露了其脱离实际的鉴定逻辑。

类似的情节在长沙王金玺的鉴定中更为荒诞。2008年,长沙警方追回两枚被盗的西汉金印,北京专家竟以“黄金纯度99%远超汉代工艺水平”为由判定为赝品。

直至湖南警方系统还原盗墓全程,并比对盗墓者交易照片,才为这批文物正名。


长沙王玺金印

可笑的是,早前四川太阳神鸟金饰(商代)纯度已达94%,西汉金兽纯度同样高达99%,所谓“冶金水平不符”不过是专家无知的托辞。

南宋《徐谓礼文书》的遭遇,堪称珍宝被系统性否定的缩影。这套17卷的孤本文书因保存完好、纸张硬挺,被拍卖行专家讥讽为“做旧技术太烂”。直到浙江学者郑嘉励从文书内容中破译出南宋官员徐谓礼的生平,才让这件被盗国宝重见天日。

无独有偶,张献忠“西王赏功”钱币因存世记录稀少,被专家断言“不可能批量出现”,直至江口沉银遗址出水数万件文物,才让当年被斥为假货的数百枚钱币沉冤得雪。


南宋《徐谓礼文书》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文博界长期存在“数据库依赖症”。专家们习惯于对照馆藏目录和文献记载,一旦民间出现超出认知的文物,便以“孤品不可能流传”、“工艺不符合时代”等理由粗暴否定。

战国杜虎符曾被当作“现代工艺品”拒收,西周晋侯苏钟因铭文刻法“太新”遭质疑,若非马承源等有胆识的专家力排众议,这些国宝早已流失海外。

当专家们固守“权威”,越来越多藏家开始联合学者、运用科技检测,甚至通过自媒体发声,打破专家垄断的话语权。


西王赏功

然而,民藏的困境远非技术问题。某些专家将“保护文物”挂在嘴边,一面说着发扬民藏一面却做着完全不同的事情。当民藏精品频现时,他们又抛出“民间99%是赝品”的论调。

这种“既要民藏承担文化传承之责,又不愿赋予其合法身份”的双标,正在扼杀收藏行业的生命力。

今日的古玩行业,不少拍卖行关门、古玩城店铺倒闭、假货横行、信任崩塌。当民藏人停止对“专家认证”的盲目追逐,转而深耕学术、保留证据、构建自己的圈子,便是破局之始。


"越王者旨于赐"剑

正如马承源当年在地摊上抢救越王剑的魄力,民藏的未来,终将属于那些既有眼力、更有风骨的“清醒者”。

收藏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而非金钱的游戏。当专家们放下“一眼假”的傲慢,当民藏人走出“自证清白”的悲情,这个行业才能真正告别“骗子横行”的污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