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能“镇国”?这一点官方没有说法。中国近万年留下来的文明结晶,能称得上国宝的数不胜数。之前排列下落不明的镇国之宝,像“传国玉玺”这样,因为消失了,有人们寄托的情感加成,所以列出来没问题。
而仍然存世的不管列出什么都有争议,《国家人文历史》曾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经过权衡与取舍,在各种代表性文物之间选出九件作为“镇国之宝”。对于这种排列你认同吗?
一、金银器:商周天际的黄金密码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用0.02厘米的金箔雕刻出四只神鸟环绕太阳的图腾。这件不足手掌大小的金饰,却承载着古蜀人对宇宙最浪漫的想象。
十二道太阳芒刺与四鸟相映成趣,暗合四季轮回与十二月更迭,比敦煌"三兔共耳"图案早了整整两千年。当考古学家在泥土中拂去它表面的尘埃时,三千年前的阳光似乎重新穿透云层。
二、青铜器:青铜铸就的史诗开篇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利簋,腹内33字铭文如刀刻斧凿。这件深埋地下三千年的青铜器,用最朴素的文字记载了"甲子日武王伐纣"的重大史实。
牧野之战的晨雾中,利簋的主人"利"跟随周武王冲锋陷阵,将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永远定格在青铜的肌理之中。当我们凝视簋身威严的兽面纹,仿佛能听见战车碾过朝歌城外的轰鸣。
三、石刻壁画:石头记里的文明进化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秦石鼓文,十面花岗岩鼓身镌刻着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这些文字承金文之骨,启小篆之形,在汉字演变的关键节点留下珍贵注脚。
石鼓表面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它们从唐代发现以来辗转九原、凤翔、开封的千年流浪。韩愈曾为作《石鼓歌》,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拓印把玩,历代文人的掌温早已沁入石纹。
四、文献书简:竹简上的战争哲学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让这部兵学圣典现出最早的模样。4943枚竹简中,"兵者诡道也"五个字力透简背,孙武的智慧在汉隶的波磔间流转。
这些浸泡在泥水中的竹片,竟将战国谋略家的声音完整传递至今,甚至保留了"吴王问"、"孙子曰"的对话场景,让现代读者得以亲临两千年前的兵法课堂。
五、书法:笔墨深处的魏晋风骨
故宫养心殿珍藏的《平复帖》,九行草隶承载着中国文脉最深的根系。陆机用秃笔写就的这封信札,墨色如千年古藤般苍劲。启功先生曾说:"这九行字里藏着整个魏晋的风流。"
当乾隆皇帝在帖前盖上"乾隆御览之宝"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卷麻纸书信会成为连接王羲之与张旭的书法基因链。
六、绘画:绢本里的盛唐气象
《五牛图》的传奇堪比它描绘的耕牛。韩滉用粗壮的线条勾勒出五头姿态各异的黄牛,连牛眼睫毛都纤毫毕现。这幅唐代孤本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宫廷递藏,1900年竟被八国联军士兵当作地毯铺在驻地。
当周总理特批从香港购回时,画上还留着刺刀的划痕。如今展卷观之,五头唐牛依然带着盛唐的浑厚气息。
七、工艺品:宝幢中的匠心宇宙
苏州博物馆的真珠舍利宝幢,用十万颗珍珠编织出佛国胜境。宋代工匠以沉香木雕须弥山,用金银丝编天宫楼阁,水晶葫芦里供奉九颗舍利。
最令人惊叹的是幢顶的鎏金银丝小龙,龙鳞细如发丝却片片分明。这座1.22米高的微型佛国,凝聚着那个时代最极致的工艺追求。
八、陶瓷:瓷枕上的烟火人间
定窑孩儿枕的曲线里藏着宋人的生活美学。台北故宫收藏的这件瓷枕,孩童脊背的弧度符合人体工学,衣纹褶皱自然如风吹涟漪。
当北宋贵妇午憩时,脸颊贴着冰凉的瓷枕,梦中或许会听见定窑窑工拉坯时的哼唱。
九、玉器:玉海斟满的蒙元豪情
北海公园团城陈列的渎山大玉海,重达3.5吨的墨玉酒瓮见证过最豪迈的宫廷盛宴。元世祖忽必烈曾用它盛酒宴赏群臣,明清时期竟流落道观沦为咸菜缸。
乾隆皇帝发现时,瓮内还残留着腌菜的酸味。这件现存最大的古代玉雕,斑驳的纹饰里沉淀着七百年风云变幻。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九件国宝串起五千年文明链条。 触摸到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个民族从未断绝的精神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