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通志稿(全六十二册)

编著者:安徽通志馆 编

安庆市图书馆 整理

成品尺寸:185x260

ISBN:978-7-5013-6911-9

定价:49800元

内容简介

民国九年(1920),安徽省政府特设安徽通志馆,专为修纂《安徽通志》。民国二十年(1931)正式开始编纂,徐乃昌任总纂。初设内容包括八图、二记、二十一考、三列传、杂类一门,各类内容独自成编,分是单书,合则巨编。此稿边修边印,内容尚待修订,故名《安徽通志稿》。后历经战乱、动荡与自然灾害,数次中断。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出版和印刷了八考、一记及一传。“图”和“杂类”未开编,二十一考中,“权量考”等七考未动工,《舆地考》仅完成山脉和水系,多数文献仅以档案材料的形式存世。

该志稿卷帙浩繁,存放年代久远,多散乱无序,渐成残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通志馆馆藏文献辗转存藏于安庆市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和安徽省博物馆等处。现由国家图书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资助立项,将安庆市图书馆所藏相关史料加以整理出版。整理内容有已印各门类的稿本、誊清稿本、钞本以及未印各门类的编纂史料(如档案、采访稿、契约文书、资料汇编等)。已出版的各门类铅印本不再收录。此稿记述了安徽的历史沿革、经济物产、教育文化、风土民俗、自然条件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序言

安徽省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省名取自當時安慶和徽州兩府首字,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省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作爲文化之邦,歷史底藴深厚,源遠流長,名人薈萃,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絢麗多彩的地域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作爲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志是用來記載一地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物産等方面情况的一種綜合性地方志,它以一種特有的方式,記録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變遷,藴含着華夏先賢的智慧。

編修方志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歷代統治者深諳“史以鑒古今,志以資治理”之道,安徽省纂修省志初創於清道光年間,至光緒四年(1878)《安徽通志》得以續修刊行。民國十八年(1929),民國内政部頒布了《修志事例概要》,通令各省縣修志。次年,安徽在省會安慶特設立安徽通志館。民國二十年開始編輯工作,延請徐乃昌任總纂,邊修邊印,至民國二十三年,編印了《輿地考》《司法考》《財政考》《教育考》《外交考》《宗教考》《藝文考》《金石古物考》八考以及《大事記》和《人物傳》,因内容尚待修訂,故名《安徽通志稿》。中間歷經戰亂浩劫、日軍掃蕩,很多文獻典籍都在遷移中散佚殆盡,但《安徽通志稿》因受到各方仁人志士的努力保護,特别是得到桐城縣小龍山花山中方寺及迎江寺的高僧們妥善保藏和佑護,得以幸存流傳,至今已成稀世珍品的古籍珍本,愈加顯得彌足珍貴!一九四九年安慶解放後,省立通志館館藏文獻輾轉到安慶市圖書館(安徽省立圖書館的前身)和安徽省圖書館等處保管。

《安徽通志稿》是一部大型權威的省級地方志文獻,計劃成書一百五十七卷,突破傳統舊例成規,一開新志之先河,正如通志館開初所言:“謂宜溝通新舊,斟酌古今,不背史材,不泥成軌。”通志館以《修志事例概要》爲義例,廣泛搜集材料,結合實際省情與時代特徵,改變和增設了新的類項,最終由程演生、胡止澄、金天翮三大名家學者撰成《安徽省通志凡例目録》,擬定了新志的體例和綱目,具體規定了新志爲五種體例,合計爲八圖、二記、二十一考、三列傳、雜類一門,卷首有總序、凡例、目録,卷末有前志源流、本志纂修始末和本志參考書目。各册采用靈活的編纂方式,各自成編,合則成書。參與分任編纂者與采訪者均爲當時著名學者,如徐乃昌編纂《金石古物考》,金天翮編纂《皖志列傳》,洪汝闓、孫傳瑗編纂《大事記》,武同舉編纂《水系考》等,采訪員有懷寧程筱蘇,蕪湖鮑實,桐城姚永朴、方守敦,貴池高文伯等。此書内容豐富,資料翔實,旁徵博引,範圍廣泛,較爲完整地記述了下限到民國二十二年安徽的歷史沿革、經濟物産、教育文化、風土民俗、自然條件等各個方面的資料,帶有鮮明的時代地域特色,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更是安徽省區域研究的綜合性百科全書。

地處曾經的安徽省府濱江之城的安慶市圖書館,有着百年的歷史傳承,文化底藴深厚,纍積了珍貴的館藏。我館現收藏有各類古籍文獻八萬多册,其中館藏善本四千三百二十一册,有九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録》,二十四部二百五十册入選《安徽省珍貴古籍名録》,館藏本省地方志約二百多部,其中以安慶地區地方志較爲完備。安慶市圖書館作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一直致力於古籍文獻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堅持守正創新,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在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推動古籍的活化利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我館陸續整理出版了《中國古籍珍本叢刊·安慶市圖書館卷》《安慶市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等,建成了《安慶市圖書館館藏特色珍貴文獻專題庫》。此次得益於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古籍同仁的共同努力奮鬥,我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再次聯合整理出版《安徽通志稿》,作爲《民國文獻資料叢編》之一種,納入“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全書有六十二册,分大政記、大事記、輿地考、職官考、民政考、司法考、財政考、教育考、軍備考、交通考、外交考、權量考、農政考、工業考、商務考、物産考、氏族考、方言考、禮俗考、宗教考、藝文考、金石古物考、人物傳和雜類,計二十四大類。

這批珍貴的極具地域特色的文獻手稿影印本的面世,必定讓它在新時代焕發出新的光彩活力,爲安徽地方文脉的傳承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〇二四年九月

安慶市圖書館

凡例

民國二十年(1931年),《安徽通志稿》由安徽通志館開始編纂,後歷經戰亂、動蕩與自然災害,數次中斷,至民國二十三年,出版了八考、一記及一傳,終未能成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志館館藏文獻輾轉存藏於安慶市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和安徽省博物館等處。該志稿卷帙浩繁,存放年代久遠,多散亂無序,漸成殘稿。現由國家圖書館“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資助立項,將安慶市圖書館所藏相關史料,加以整理出版,且遵循以下原則:

一、整理内容有已印各門類的稿本、謄清稿本、鈔本,未印各門類的編纂史料,如檔案、采訪稿、契約文書、資料彙編等。已出版的各門類鉛印本不再收録。

二、整理順序參照《安徽省通志凡例目録》《安徽省通志館第一次報告書》《安徽省通志館第二次報告書》《安徽省通志館第三次報告書》等,按照原稿的分門設目編排,同類下大致按成書時間排序。脱亂無序者按照内容編入相應的類目下。

三、新編目録中,對於原稿中的編著者或采訪者,據實著録,編録不明者,不予著録;除對《宿松縣公産契録》《史藍保體仁局文契》兩種契約的版本,稿本及謄清稿本分别進行著録外,其餘志稿均爲稿本或鈔本,不再著録版本情况。

四、分屬於不同類别的采訪稿分别編入相應門類,未經分類的采訪稿,内容涵蓋各個門類,統一將其編入“輿地考”的末尾,編排順序依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石印本《安徽輿圖表説》。

五、《選舉表資料》中多數爲職官類史料,還包含了部分選舉材料和大事記,不再析分,且置於“職官考”類下。

六、“財政考”所收内容與已印刷的《財政考》差别较大,依《安徽省通志凡例目録》,將各類編纂資料編入相應類目下。

七、各縣著作家小傳附於人物傳後,編排順序依《安徽輿圖表説》。

内页欣赏






底本欣赏







总目录

第一册

大政記

安徽清末大政記材料第一輯 一

上諭檔 四九

庶政檔 八三

安徽法政檔案材料 二〇一

第二册

大事記一

大事記稿二卷洪汝闓撰稿本 一

大事記二卷洪汝闓撰謄清稿本 二八五

第三册

大事記二

大事記稿(自順治迄宣統)稿本 一

大事記稿(自順治迄宣統)謄清稿本 一三五

安徽清末大事記材料三輯 二六一

新修定遠縣志歷代大事記初稿 三八七

霍山縣大事記沈利川劉和齋采訪 四二七

北征録(明)張煌言撰 四五一

記桐城方戴兩家書案(清)佚名撰 四七五

皖北洪楊戰禍記二卷胡潛甫撰 四九七

第四册

輿地考一

安徽通志輿地考山脉初稿 一

第五册

輿地考二

安徽通志輿地考水系初稿 一

安徽通志水系稿三編(上編—中編)武同舉編 一八九

第六册

輿地考三

安徽通志水系稿三編(下編)武同舉編 一

第七册

輿地考四

安徽通志水工稿三編(上編—中編)武同舉編 一

第八册

輿地考五

安徽通志水工稿三編(下編一)武同舉編 一

第九册

輿地考六

安徽通志水工稿三編(下編二)武同舉編 一

各縣籤注山脉水系 一九五

摘録皖政輯要中之水利 三三一

宣城縣采訪概要姚文明梅筱範采訪 三五五

第十册

輿地考七

太平縣采訪概要王祖襄陳祖蔭采訪 一

歙縣采訪概要江友燮采訪 六七

黟縣采訪概要胡元吉采訪 一七三

蕪湖采訪概要吴雲采訪 二三三

合肥采訪概要張子開等采訪 三一七

第十一册

輿地考八

無爲縣采訪概要金城等采訪 一

巢縣采訪概要董鎮藩采訪 八五

阜陽縣采訪概要喻爻吉采訪 三〇五

潁上縣采訪概要朱漢澄等采訪 三九七

第十二册

輿地考九

蒙城縣采訪概要張桂萼等采訪 一

含山縣采訪概要慶硯農采輯 一〇九

六安縣采訪概要王秋士采訪 二一三

霍山縣采訪概要沈利川劉和齋采訪 二三七

職官考一

安徽省教育材料一 三八九

第十三册

職官考二

安徽省教育材料二 一

選舉表資料 二二九

民政考一

史藍保體仁局文契一卷勇善堂編民國十二年(1923)印本 三一五

第十四册

民政考二

宿松縣公産契録十三卷(卷一—七)何錫祺等撰民國十一年(1922)刻本 一

第十五册

民政考三

宿松縣公産契録十三卷(卷八—十三)何錫祺等撰民國十一年(1922)刻本 一

安徽通志民政考户口編 一九三

安徽通志民政考稿巡警 三一七

第十六册

民政考四

安徽灾賑材料 一

十七年來安徽之禁烟案四卷 三一

賞檔 四五五

第十七册

民政考五

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安徽籍會試同年齒録 一

安徽通志稿選舉表未定稿胡傳楷撰 二五

安徽通志科舉録 一四一

安徽選舉表材料第一輯胡不歸采輯 二六九

殿試卷 四一一

六鎮區董事會公文底稿簿 四一七

第十八册

司法考一

司法考四章 一

司法檔案 一三一

財政考一

安徽省衛田繳費升科章則彙編 一三九

安徽省衛田案資料 一六三

錢糧檔一 三五三

第十九册

財政考二

錢糧檔二 一

財政考田賦九卷缺卷一(卷二—六) 一〇三

第二十册

財政考三

財政考田賦九卷缺卷一(卷七—九) 一

安徽省奏辦清賦查報田糧總册 一二九

田賦案民衛 二五一

蘆課雜辦錢糧釋略 三六七

安徽各縣田賦徵緩表册 四一五

第二十一册

財政考四

安徽各縣田賦頃畝銀元額荒熟徵表 一

各縣田地山塘折科案 七五

各縣徵收田賦一覽表 九九

第二十二册

財政考五

東流縣徵收田賦通知單 一

關税檔 一二一

關税材料 二八一

第二十三册

財政考六

民國釐金材料 一

采輯安徽烟酒事務局報告潘壽培采輯 八一

鳳陽關關税徵收報告表 一〇五

各項賦税雜捐材料 一〇九

營業税案 二三五

鹽務檔 三四九

財政考鹽務二卷 三六五

第二十四册

財政考七

貨幣檔 一

短期公債案外債案 三九

省債材料 二九一

和縣經濟調查表 三一九

教育考一

教育考稿八卷缺卷二(卷一—四) 三二三

第二十五册

教育考二

教育考稿八卷缺卷二(卷五—七) 一

第二十六册

教育考三

教育考稿八卷缺卷二(卷八) 一

教育檔 八七

教育考材料三輯 一六五

軍備考一

兵備檔 三六三

第二十七册

軍備考二

武備檔 一

武備考材料六輯胡不歸采輯 一一九

第二十八册

軍備考三

剿匪檔 一

交通考

交通考稿 四七

安潛太段公路興修資料 二四九

外交考

蕪湖關貿易情形論略 二九九

權量考

安徽省權量考材料第一輯 四二九

第二十九册

農政考

安徽省民國林政資料 一

安徽省立農林等試驗場案 一二五

省立安慶農事試驗場 二一一

安慶農事試驗場安徽第一二三四五林區森林局表册文件 三一一

安徽農林機關改組概况 三九九

各縣堤圩概况表 四六三

第三十册

工業考

安徽工廠概况統計表 一

商務考

整頓典業案 一五

商會組織及改選資料 八三

國貨陳列館 一四九

安徽各屬糧價奏單總册 一八七

舒城等縣采訪表 二六一

蕪湖物價表 三六一

第三十一册

物産考

物産考八卷 一

氏族考

延祥公新簿續本 四一三

第三十二册

方言考

方言考三卷方勇撰 一

禮俗考一

宿松縣禮俗調查事項林甲棟采訪 三四三

廢止祀孔案 三五一

祁門民情風俗采訪稿方兆鰲采訪 四一九

第三十三册

禮俗考二

校訂鄉黨圖考十二卷(卷一—五)(清)余大中撰 一

第三十四册

禮俗考三

校訂鄉黨圖考十二卷(卷六—十)(清)余大中撰 一

第三十五册

禮俗考四

校訂鄉黨圖考十二卷(卷十一—十二)(清)余大中撰 一

宗教考

民國十七年(1928)安徽省佛學會安慶寺廟登記簿 二一九

藝文考一

藝文考稿一稿本 三三七

第三十六册

藝文考二

藝文考稿二稿本 一

第三十七册

藝文考三

藝文考稿三稿本 一

第三十八册

藝文考四

藝文考稿四稿本 一

藝文考稿一謄清稿本 三一五

第三十九册

藝文考五

藝文考稿二謄清稿本 一

第四十册

藝文考六

藝文考稿三謄清稿本 一

藝文志經部王欣夫撰 一四一

藝文考稿一謄清稿本 二八三

第四十一册

藝文考七

藝文考稿二謄清稿本 一

第四十二册

藝文考八

藝文考稿三謄清稿本 一

第四十三册

藝文考九

藝文考稿四謄清稿本 一

第四十四册

藝文考十

藝文考稿五謄清稿本 一

第四十五册

藝文考十一

藝文志史部顧建勳撰 一

和縣碑文 二八七

鹿蘭皋先生自著年譜(清)鹿祐撰 三二一

第四十六册

藝文考十二

藝文考稿一謄清稿本 一

第四十七册

藝文考十三

藝文考稿二謄清稿本 一

第四十八册

藝文考十四

勿庵曆算全書序例 一

藝文志稿稿本 六一

第四十九册

藝文考十五

藝文考稿集部陳子言撰稿本 一

愚謂三一點(明)陳履祥撰 一一一

雁黄布衲黄山游草六卷存卷三(清)釋大涵撰 一八七

完白山人詩鈔(清)鄧石如撰 三四三

藝文考叢書部 四〇九

第五十册

藝文考十六

藝文序跋録 一一

第五十一册

藝文考十七

藝文序跋録 二一

第五十二册

藝文考十八

藝文序跋録 三一

第五十三册

藝文考十九

藝文序跋録 四一

第五十四册

藝文考二十

藝文集部序跋 一一

第五十五册

藝文考二十一

藝文集部序跋 二一

第五十六册

藝文考二十二

太平縣藝文提要王祖襄采訪 一

來安縣藝文 一六三

摘皖人著述小傳 一八三

建平縣志藝文(清)茅成鳳纂修 二三一

金石古物考

金石古物考稿續補遺未印稿徐乃昌纂 三六九

石棣碑文録 四二七

第五十七册

人物傳一

人物傳采訪材料目録 一

列傳材料 二二五

列傳稿 三八五

第五十八册

人物傳二

人物表 一

第五十九册

人物傳三

潛山縣著作家小傳 一

太湖縣著作家小傳 三一

安慶府人物傳 六七

宿松縣著作家小傳 一二九

望江縣著作家小傳 三一七

歙縣著作家小傳 三二五

休寧縣歷代著作家小傳 四〇一

第六十册

人物傳四

祁門縣著作家小傳 一

祁門縣文藝人物材料 一一三

黟縣著作家小傳 二六三

績溪縣著作家小傳 三六一

鳳陽府著作家小傳 四五一

廣德州著作家小傳 四七一

完白山人傳附年譜 四八三

第六十一册

人物傳五

佛門龍象傳兩卷江謙謹撰 一

第六十二册

雜類

安徽省概覽 一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供稿 | 苗文叶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