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军加快了野战主力部队的组建与整合工作。

到1947年上半年,各大野战军已基本组建成型,并分别辖有若干主力纵队;当然,由于各大战略区的情况不同,因此野战部队的实力状况也有所区别。

当时,野战主力最多的是华东野战军;华野诞生时,统计第1到第10纵队(缺第5纵队)加上特种兵纵队的总兵力,就达到了27万余人。

以这个兵力数计,除去特种兵纵队外,华野的9个步兵纵队平均有将近3万人,这在当时算比较充实的。



也正是在相对充实的实力数之下,到1947年5月,华野方能集中兵力在国民党军的主力集群中,分割包围并歼灭了其头等主力——整编第74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大胜。

那么在孟良崮战役的同期,当时的东北我军野战纵队又能有多少兵力呢?

关于这个问题,倒还真有详尽的历史资料。

在1947年5月6日时,东北我军详细上报了全区的兵力状况;其中野战主力将近23.8万人(含总部和炮兵),军区武装约22.5万人。

以野战主力的兵力数计,东北我军略少于华东野战军。

不过当时的东北我军组建的步兵纵队数量并不多,只有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等5个野战纵队。

大家乍一看这个总兵力数以及野战步兵纵队数,可能会觉得东北我军当时的一个步兵纵队就能有4万余人,其实则不然。



因为东北我军的野战部队除了这些步兵纵队外,还有相当多的独立师、旅单位;以具体数量计,尚有9个独立师、4个旅、2个保安旅,这些独立师、旅均为三团制,后续均改编为新的野战纵队。

所以以当时的情况而计,考虑到这些独立师、旅的存在,东北我军已经编成的野战步兵纵队,便不可能有4万人以上的兵力了。

具体来说:

第1纵队当时的兵力数为33347人,下辖第1师、第2师和第3师,部队前身主要是山东八路军第1师、第2师和滨海支队,该纵队为东北我军兵力最多的一个纵队。

以此兵力数计,除了纵队机关和直属队外,其下属的步兵师约有10000人左右的兵力,这在当时的我军中属于最充实的。

第2纵队当时的兵力数为27315人,下辖第4师、第5师和第6师,部队前身主要是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10旅和独立旅,该纵队兵力数在东北各纵队中可排第三名。

以该纵队当时的兵力数计,除去纵队直属队外,每个师大约有8000人左右,属于比较充实的类别。



第3纵队当时的兵力数为20326人,下辖第7师、第8师和第9师,部队前身主要是山东八路军第3师、警备第3旅和冀东部队到东北后扩编的第21旅、第23旅。

该纵队的兵力数很显然不算多,除去纵队机关和直属队外,每个师的兵力平均就只有五六千人,这在当时是不算充实的,主要跟南满地区的作战形势更为严峻有关。

第4纵队当时的兵力数为20965人,下辖第10师、第11师和第12师,部队前身主要是山东八路军第5师主力和第6师。

该纵队的情况与第3纵队大致相同。

第6纵队当时的兵力数为27956人,下辖第16师、第17师、第18师,部队前身主要是新四军第3师第7旅以及山东八路军第7师、渤海独立师和冀东部队到东北后扩编的第19旅。

该纵队的兵力数略多于第2纵队,居于东北各纵队中的第二名;其基本情况跟第2纵队差不多,也是除了纵队机关和直属队外,平均每个师能有8000人左右。



从以上东北我军已经编成的5个纵队的情况来看,到1947年5月时,各纵队的兵力数量其实还不算太充实。

但随着此后几大攻势的进行,以及此后东北我军将大量补充团充实部队,主力纵队的兵力数迅速增加,每个师有12000人,每个纵队超过40000人已经不算稀奇。

除了上述的几大纵队外,东野陆续组建新的纵队,并再度新编大量的独立师。

因此到一年多之后的辽沈战役时,东北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中野战主力约70万人,基本是先前野战兵力的大约三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实力为前提,我军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大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