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镇,坐落在涧河两岸,河道上有五座桥梁,俯瞰全镇,就像一"车“字,因此取名为“车桥”。后来,日军占领了车桥镇,并在那里驻个小队,约四十余人,伪军一个大队,约五百余人。为了防止新四军的击,日军加高了围墙,拓宽了外壕,架设了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以车桥为中心,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的据点。



这一时期,各地都传来八路军与日本作战的消息。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再也坐不住了。“一定要打一个漂亮仗!”粟裕心中暗暗想道。

打哪里呢?打车桥最有意义。因为车桥位处敌中心地区,是敌人的心脏,工事坚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自以为安全,而敌人认为安全的地方正是最容易得手的地方。我军如果隐蔽地接近敌人,突然进攻,一定可以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再者车桥周围的地形也较有利于新四军打敌人援军。方案成熟后,粟裕召集团以上干部开会研究。会上,粟裕提出了“掏心”战术打车桥的方案。

粟司令员,什么是掏心战术?”干部急切地想知道具体方案。

“别急!听我慢慢解释。方案是这样的,我们避开周围日军的据点直接攻打敌人的心脏一一车桥。战斗打响后,周边的日军一定会来支援我们就可以利用有利的地形,趁机伏击日军,以取得最大的成果。”

“好办法!司令员,下命令吧!”

“听我命令!第七团、第四分区特务团负责攻坚,特别要注意隐蔽接敌,到达目的地后,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攻占车桥;第一团、苏中军区教导团、第五十二团负责打援! ......”



第二天凌晨1时50分,攻坚部队绕过外围据点,直逼车桥围墙下,布置好攻坚火力,把一百多架爬城云梯架设在外壕上时,据点里的日伪军还在呼呼地睡觉。战斗打响后,攻坚部队狂流般地冲过一丈五尺宽的深沟,攀过两丈多高的围墙,在30分钟内,一千多名勇士就从多路突破敌人的外围坚固的工事,攻入镇内。战斗到拂晓,一半以上的碉堡和镇区被我军攻占。慌乱的敌人从睡梦中惊醒,拼命地钻进高大碉堡进行顽抗。我军架起云梯,登上两丈多高的大碉堡,用十字镐敲开堡顶,塞进手榴弹,炸毁碉堡,全歼堡内守敌。此后攻坚部队继续采取这一方法,对依托碉堡顽抗的敌人,展开强攻。在强攻伪军大部队时,还展开了白刃格斗。至下午3时,镇内53个碉堡全部被攻下,守敌全部被歼。

车桥被攻占后,附近据点的日伪军纷纷出援。由宝应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出动的日伪军100余人,进至大施河时,遭第52团等警戒部队阻击,被迫退回。驻淮阴、淮安等地的日军第65师团第72旅团山泽大队等部共700余人,分4批乘汽车驰援车桥,遭第1团坚决堵击,迫其猬集于韩庄固守。5日晚,第1团等部对韩庄日军发起攻击,经白刃格斗,将其大部歼灭,其残部向西逃窜。7日,困守车桥小土围内负隅顽抗的日军趁隙逃往淮安。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各部乘胜扩张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据点10余处,战役胜利结束。经一天两夜的战斗,一共歼日军大佐以下465人、伪军483人。

车桥战役首创生俘日军记录,其中生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刘少奇、陈毅同志从延安来电:嘉奖一师车桥战役参战部队,指出车桥战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发挥了一师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



在这次战斗中,粟裕大将胆大心细,构思巧妙,出其不意,可以说战术运用非常成功。在战斗过程中,新四军将士们斗志旺盛,英勇战斗,取得这次战斗的完全胜利。这次战斗,也创造了新四军一次战斗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辉煌战绩,也是华中抗战以来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