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毛泽东主席看了各地上传的评定名单,在一位被华东地区评定为少将的名字下特别批示:定均有功,少晋中。这位由毛主席亲自将少将军衔改为中将军衔的将军是谁呢?他又有着怎样一段经历让毛主席对他的功绩念念不忘呢?

让我们将思绪拉回到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当时的中国刚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久,上空就弥漫着内战的乌云。中国将何去何从?当时的各界志士仁人都在紧张忧虑地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本着和平建国,成立民主政府的原则,与国民党进行协商谈判,另一方面各个根据地也一直保持戒备状态。



而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一直秉持的是明着倡导停战谈判,实为拖延之策,暗中在美国飞机军舰的帮助下,一批批地将主力部队运往东北、华北、华中、山东和中原地区共产党根据地周围。1946年6月,双方刚刚签订好停战协议《汉口协定》时,国民党已集结总兵力193个旅180万人。



当时的中原解放区根据地已经由于共产党的退让,缩小到抗战胜利时的十分之一,野战部队兵力6万多人,而集结在周围的国民党兵力达到22万人之多。中国共产党中原局鉴于当时已经面临被数倍敌军层层包围,粮食给养供应不上的艰难危险局面,为避免全军覆灭的危险,征得中央同意决定在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前施行突围。

国民党军总指挥刘峙的作战部署为先对中原地区共产党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完成包围的兵力部署后彻底消灭,并且判断共军会朝东北方向与华中根据地粟裕部靠拢,所以沿途布置重兵阻击。



这样的局面摆在当时的以李先念为首的中原局领导面前,他们的破解之法是野战军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撤离,但需要安排一支队伍完成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按照敌军设想的佯装大部队向东突围,掩护主力分两路向西撤离越过平汉铁路。这支队伍需要完成的是诱敌任务,而且必须虚张声势,佯装我军主力部队,吸引牵制大部分敌军,才能保证主力部队的胜利突围。这无疑就是送死的任务,因为它会遭到数倍、甚至数十倍敌军的围堵和阻击,极有可能全军覆没。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皮定均旅长和徐子荣政委所在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共有兵力五千多人。

执行向东突围任务的皮定均旅都做好了掩护主力牺牲自己的决心,突围过程中佯装主力部队,有意进攻国民党重兵防守区域,而且路线是先东后西神出鬼没,敌军一直疲于追踪。三天的掩护任务完成后,李先念带领的主力部队已经越过平汉铁路,他们却陷入了重重包围。

但旅长皮定均镇定自若,沉重冷静指挥队伍多路侦查敌军虚实,时而全线冲击,时而偃旗息鼓,不知所踪。敌军追击时,不声不响实行穿插,就这样机动灵活地冲过敌军一道又一道封锁线后,辗转来到金寨,一个离敌军约五十多公里的地方。因为长时间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遂直接与延安取得联系后,得到命令:“扔掉所有包袱,火速突围,向华中靠拢!”,于是一边与追击敌军作殊死搏斗,一边日夜兼程赶赴华中解放区。

五天后,赶来接应的华中分局领导饶漱石、邓子恢、张鼎丞、粟裕、曾山等看到血染征袍蓬头垢面的英雄队伍,均当场落泪。这支队伍吃饱饭睡了一觉之后,粟裕清点队伍人数发现,竟然有5361人,也就是说全旅官兵不但出色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还以仅仅损失75人的最小代价保全了自己,保全了我军的有生力量,这一壮举使得沙场老将粟裕都一连声的赞叹:奇迹!奇迹!从此一纵一旅被称为“皮旅”,它也成为名震华夏的英雄部队。



而反观皮定均旅奋力拼杀掩护的主力部队的境遇则令人叹惋。中原野战军主力部队分南北两路向西撤离,南路军主力一万多人由王树声率领,因为绕错了路,竟然被追击敌军超前,赶在他们前面构筑阵地进行阻击,他们一路顽强冲锋,损失过半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转到襄河。为防止被三公里之外的敌军追上,决定渡河,但刚开始渡河敌军已快速赶到,一天的血战之后部队死伤无数,而且被分隔在襄河两岸。



北路军由李先念、王震率领共四万八千余人,开始突围时因为有东线皮定均旅的配合,一路敌军很少,比较顺利越过了平汉铁路,抵达丹江岸边。后来随着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不得不分兵突围。由于敌情不明王震就贸然下令渡河,导致钻进敌军预设的圈套,在鲍峪岭被截成两段,这一仗人马损失过半;另一部李先念也遭到胡宗南部的阻击,在陕鄂交界处的南化塘无数官兵在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中倒下,最终只剩下一千多人。

而且,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李先念在被胡宗南部围追堵截的路上,竟然还对蒋介石集团抱以幻想,派了三名同志去找胡宗南和谈,结果这三名同志被胡宗南部队扣留并被活埋,其中一位是毛主席十九岁的侄子毛楚雄。



这次的中原突围战役,其实就是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也让以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一味退让换不来和平,从此共产党放弃了和平建国与国民党组成联合政府的幻想,从而走上以战止战的道路,最终夺取全国政权,颠覆了蒋家王朝。

在中原突围战役中做出突出贡献,保存野战军有生力量的皮定均,在其军旅生涯中,先后参加过红军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的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和豫东战役,解放战争的中原突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建国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于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历史功臣,毛主席一直没有忘记他的历史功绩,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