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跟蒋介石,一个黄埔的校长,一个黄埔的风云人物,曾几何时也是一对荣誉与共的师生、战友。
然而,从师生转变成仇敌,却仅仅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而已,那么在这短短的几天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并肩战斗,表明师生
所有的一切还要从1925年5月13日开始说起。
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搞得火热的时候,蒋介石已经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俨然装出一副左派的样子,在各种场合大谈自己“联苏联共”的政策。
当时国共两党的部队总共仅有三万人,却是厉兵秣马。
蒋介石担任总指挥,正准备东征,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大军出征的时候,却传来了广州的大本营被占领的消息。蒋介石勃然大怒,马上调回部队平叛。
可这个时候却有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由于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对于广州城内的敌情根本两眼一抹黑,贸然进攻无异于自寻死路。
因此,刺探广州城内的敌情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但是当时根本还没有形成足够成熟的情报系统,很多时候刺探军情均是靠临时指派,因此这个人选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经过蒋介石跟周恩来思虑再三,最终决定派遣陈赓去刺探军情。
陈赓毅然决然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什么说艰巨呢?
此躺刺探本就是万分凶险,而陈赓又是湖南人,进去之后无论伪装得有多好,只要一讲话,浓厚的湖南口音马上会引起当地官兵的怀疑。
因此,普通的身份伪装是行不通的,所以陈赓决定换一个比较特别的身份进入广州城,那就是学生。
他把军装换成了学生装,号称自己是广东师范学校的学生,陈赓平时就戴着眼镜,身上颇具几分书生气,因此最后成功地进入了广州城。
但是偌大的一个广州城,想刺探消息也并非那么容易。
这个时候,陈赓为人豪放的性格就发挥了作用,他深入闹市,左右逢源还真从平民的口中了解到了城中敌军的大致情况。
而正当他愁着怎么进入敌人的核心领域的时候,他发现这个时候大街上闹哄哄的,有不少士兵正在大街上发着传单。
于是他计上心头,找到了几捆士兵偷懒丢掉的传单,自己装出一副附和“敌军”的派头也开始发起传单来。
也正因为如此,沿路关卡的检查人员都没有阻拦他。
于是,他就靠这种方式,一边发着传单,一边暗自记下了城内各个地方的兵力部署,在广州城的大街小巷走了整整三天,然后又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力把这些部署画成了地图,随后潇洒离去。
后来,正是凭借着陈赓带回来的这一份地图,蒋介石才得以带领军队顺利地取回了广州。
在这一战中,陈赓带领着一个人数不多的连队,凭借着对广州城的了解,他又一次孤身前去说服了一个火车司机,让司机把这一车的敌人带进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口袋”。
随后更是奋勇杀敌,终于以少敌多,全歼了敌人,开始展露出他作为一个“智将”的军事素养。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陈赓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临机应变和作战的能力,他与蒋介石也维持着十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愈战愈勇,屡建奇功
10月1日,蒋介石带领着大部队开始攻击惠州。
在扫清了惠州城外围的各个据点之后,如何攻占坚固的惠州城成为了眼前的一座“大山”。
蒋介石这个时候志得意满,以为自己兵锋正盛,而敌军则是孤军作战,人心惶惶,于是便莽然地发动了对惠州城的全面进攻。
可是惠州城何其坚固,经过两天的攻伐,城池俨然不动,反倒是国军这边损伤惨重,这也暴露出了国军攻坚能力不足的短板。
面对这突然的挫折,原本信心满满的蒋介石马上就反悔了,只想着赶紧撤军保存实力。
“这都打了两天了,军队损失得实在太惨重了,我们的实力本来就不强,坚持打下去无非只是自断臂膀而已。”
周恩来不假思索地说道:“惠州离广州不远,这块硬钉子如果不拔掉,如鲠在喉,在广州呆也呆不安稳。况且如果现在一遇到挫折就撤军了,我们士兵的士气岂不跌落谷底了?所以,坚决不能撤。”
“那你说,你说该怎么办?”
“打是肯定要打的,只不过不能按照之前的战术来蛮干。这样吧,之前的时候,我们都是对惠州城的四个方向发起无差别的进攻,这样子的话,敌人也分兵拒守,我们占不了一丝便宜。这样,我们改成从三个方向进攻惠州,把敌人都逼到一个方向,然后再派一支伏兵这里,对大部敌人发起猛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消灭大部分的敌军。”
经过再三讨论,大部分的将领都赞同这个战术,惠州战役再度打响。
首先出击的,是同为黄埔三杰的陈先云率领的敢死队。
陈赓自然也不甘落后,亲自带领着连队攻占城头。
可在攻城的时候,陈赓的腿被飞来的流弹击中,但为了稳定军心,他还是强撑着疼痛,争当冲在前头的人,其他士兵看到如此,也纷纷争抢头功。
最后,在将士们英勇的搏杀以及正确的战术之下,号称“牢不可破”的惠州城插上了革命军的旗帜。
而陈赓也因为这次的非凡表现,获得了蒋介石的高度赞赏,把他调到了指挥部工作。
随着惠州战役的胜利,蒋介石又犯了老毛病,部队尚未休整就下令推进追击。
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是革命军第三师,属于刚刚建立不久的新部队,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好巧不巧又碰上了敌人的主力,一下子就陷入了苦战之中。
蒋介石以为自己亲临前线就能够鼓舞士气,可是随着战役的进行,他发现敌军的军势并未减小,反倒是自己在这里乱作一团,连指挥部都溃不成军。
上一刻还是革命军领袖,攻破惠州的大英雄,此刻却是深陷泥潭。眼看着部队节节败退,蒋介石甚至想要掏出手枪自杀。
而陈赓这时仿佛也看出了蒋的心思,马上进行劝阻。
“胜败乃兵家常事,绝不可因为一次小败而自绝后路!!!”
但此时的蒋介石虽然听了陈赓的劝阻,却也已经方寸大乱,直接瘫软在地,难以行走。
没有办法,此时的指挥部已经全乱了,慌忙之中,陈赓只能拖着枪伤未愈的病体,背着蒋冲出重重围困。
幸亏后来在河边遇到了一户船家,陈赓为了保护蒋的安危,让船家带着蒋逃走,自己则留下来组织残兵进行掩护。
最后,经过多方苦战,陈赓最后才得以逃出升天,与蒋会合。
撤出了包围圈之后,事情并未平息,当务之急,还是要联系上周恩来所在的第一师主力。
他们当前所在的地方距离主力部队有八十多公里的路程,这一路上不仅有山川阻隔,更有敌军包围、土匪横行以及豺狼虎豹,足以说得上是九九八十一难等着。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极有胆识的人去当这个送信的人。
蒋介石叫来了所有人,勉强地亮着大嗓门问道有谁愿意去走这一趟险。
这个时候,部队里人心惶惶,刚刚脱离了险境,谁也不愿意再次脱离部队进入虎狼窝。
因此,叫了好几次都没有人回应。
关键时刻,还是陈赓拖着刚刚经历了激烈战斗的病体,说道
“我看还是我去吧,之前去广州城的时候就是我,比较有经验。”
大家面面相觑,纷纷望向了陈赓,蒋介石心里也明白陈赓这个时候是最合适也是他最信任的人选,但想到不久前发生的战斗,他也是之能羞愧地握着陈赓的手说道“辛苦你了。”
但陈赓已经决定要自身前去,正在收拾行装的时候,蒋介石才拿出了他的亲笔信,还不忘叮嘱求陈赓务必尽快联系到主力部队。
山路艰险,然而一路上可能会碰到的敌人更加艰险,但最令陈赓担心的还并不是这些,而是万一自己走错了路,完不成这一次的任务,那样的后果则是不堪设想的。
为了提高行进的速度,他索性连枪都没带,化身成一个山间的农夫,带着点简单的吃食、路费以及一根拐杖就急忙忙上路了。
果不其然,刚刚登上了莲花山,就碰上了几个来意不善且带着枪支的人拦着他的去路。
“站住!干什么的?要去哪?”
陈赓没有急于应答,而是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这几个人。心里暗自盘算着:枪械不统一,穿着也是不同,想必是这山间的土匪,来索取钱财的。
因此陈赓并没有透露太多的信息,而是直截了当地掏出了口袋中仅有的钱,毕竟此时对他而言能否把消息传达出去才是头等大事。
土匪接过钱财之后,不仅没有满意地离去,反倒打量起了眼前这个“不速之客”。换作一般的老百姓看到了土匪势必会胆战心惊,满口求饶。而眼前这个人不仅气定神闲,而且身材精壮,眼神之中更带着一股子杀气,于是便追问道:
“你不是这边的本地人,说,!你是不是当兵的。”
陈赓知道自己如果矢口否定只会引起更大的怀疑,索性大声地回答道:
“是,我就是当兵的,那又怎么样?”
听到如此坚毅的回答,几个土匪的脸色大变,纷纷举起了枪对着陈赓
“是陈炯明的?还是广州的?”
陈赓笑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你看我像陈炯明的那些流氓兵吗?告诉你,我是革命军,现在执行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
听到这话,土匪们交头接耳地讨论了起来,片刻过后,带头的那个过来说道:
“你是革命军,好,我看你也不像撒谎的人。陈炯明那混蛋不是什么好东西,俺们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这一遭,我们兄弟放你过去,但是我们是来劫道的,空手而归也不行。”
最后,几个土匪拿了陈赓一半的钱,临走的时候还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些看不懂的暗语。土匪还叮嘱道这一路像他们这样劫道的还有许多,但只要亮出这张字条就能顺利通行。
于是,陈赓便顺着山间的小路走,一路凭着这张字条过了几个“关卡”,原本草草编织的草鞋此刻也已经破烂不堪,在山间留下了一道道“血印”。
但他还是片刻都不敢歇息,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拯救了蒋介石所在的第三师。
三.真相暴露,毅然决裂
此战之后,蒋介石更加信任陈赓,不仅大肆奖赏陈赓,更是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心腹参谋。
可是,在11月7日这一天,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
但是革命军高歌前进,一举拿下了汕头,蒋介石也是志得意满,在指挥部举办了“庆祝苏联十月革命”的大会,他还不忘亲自演讲,宣扬他那“亲苏亲共”的主张。
演讲的现场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国共两党的合作在这个时候更是展示出了一幅“繁荣”的景象,所有人都在为了光明的未来而翘首期盼着。
庆功宴过后,部队在当地进行休整,陈赓作为蒋的侍从参谋,在大家纷纷退席之后按例还要整理一下蒋介石的公务文书。
就在陈赓整理蒋介石的办公桌的时候,拉开抽屉,却发现了一本放在显眼位置的花名册,上面用红笔写着几个大字“重要机密,切勿外泄”。
本来蒋介石的大部分文书都是由陈赓经手的,里面的内容他也都清楚,但唯独这一份文书他却从来没有见过,而且还是用红笔标注,这不禁引起了陈赓的怀疑。
于是,他便打开了那份文件,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名字,仔细浏览完之后他惊异地发现,这些人物均是黄埔的军官和学生,而部分人民更是用红笔圈了起来。
他端详了半天终于发现了,这些被画圈的人全都是共产党员!其中自然包括他陈赓的名字。
而在他名字的旁边还重重地写着一行字:“此人是共产党员,绝不可让他掌有兵权。”
陈赓看到这几个字,一下子就冒出了冷汗。要知道,在陈赓还在黄埔的时候,蒋介石对他的评价颇高,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有意将他培养成一名将才,而现如今却将他调成了文职,而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共产党的身份。
这样的严防死守,不禁让陈赓对刚刚还在演讲台上演出一番“亲共亲苏”模样的蒋介石产生了怀疑。若是只有他一人在也就罢了,只要是为了中国革命,他带不带兵无所谓,但是上面还有这其他党员的名字,这可就严重多了。
为了确认自己的怀疑是否准确,陈赓马上冷静了下来,将那份花名册放回了原处,然后急忙跑去找周恩来。
他直接闯进了周恩来所在的休息处,连敬礼都忘了,急匆匆地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
“什么怎么回事?”
“不是说校长的主张是联共亲共吗?不是说他是国民党的左派吗?”
周恩来若有所思但又气定神闲地说道:
“你先别急,慢慢说,究竟出了什么事?”
说罢,他给陈赓倒了一杯水,示意他坐下来说。
陈赓这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失态,于是就慢慢冷静了下来,向周恩来说了他发现了“花名册”的事,随后还不忘说道:
“本以为他真的是跟我们一条心,你看他在台前台后说的有多好听,没想到暗地里竟然搞这种事?!”
周恩来思虑再三,加上他对蒋介石为人的了解,以及蒋的所作所为,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蒋要分家。
“分家就分家,道不同不相为谋,大不了大家各干各的,我们共产党是绝对不怕的!”
“你的想法是对的,但是目前他还是名义上的领袖,所以凡事不能乱来。我们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他的真面目,就更不能打草惊蛇,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冷静。”
随后,周恩来想了一个主意,他说:“这样子,你明天给他递个条子辞职,看他什么反应。”
“好!”
第二天一大早,陈赓跟往常一样汇报完工作后,就向蒋递了一个条子。
蒋介石看完了纸条后,既没有马上同意也没有反对,而是堆起了笑对陈赓说:
“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说要辞职?现在正是多事之秋,我这边政务繁忙,还需要你多多帮助呢”
陈赓则是情真意切地说道:
“前几日我得到了消息,老母在家病危,难以继续工作,因此想回去探望几日。”
于是蒋顺坡下驴,很快就准许了陈赓的辞呈,随便给了他一笔钱和一个挂名军衔回乡探亲。
然后蒋不知道的是,这一次的探亲,却成为了陈赓决意与蒋分裂的转折点,而这距离陈赓救下蒋介石的命也仅仅过了11天而已。
但陈赓再次回来之后,虽然明面上还是蒋的手下,而却已经貌合神离,因为对于陈赓而言,他的政治性以及革命思想,是多少高官厚禄都无法打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