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古往今来,粮食便是战争中决定性条件,摧毁敌军的后勤保障系统,对军队则是致命的打击。

在淮海战役胜利之后,陈毅饱含深情的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淮海战役中超过500万民工参加支前运动的重要意义。

但是,小推车推的是什么呢?是粮食、是物资。只有人力加物力的结合以及各级支前组织在这个问题上的智慧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最终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小推车上的胜利。



有关淮海战役的画作

刨根问底,这500万民工,解放军各级支前组织是怎样组织起来,又怎样合适合理地分发到解放军战士的手中的呢,在整个战役数额巨大的粮食又怎么征集的呢?

我们将从浩瀚的史料中寻找答案。

二、大洋捉鳖——淮海战役的开始

1948年8月,此时的辽沈战役尚未开始,但是国民党已经意识到战争形势已经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提出了新的军事战略,即把战略重心放在位于长江、黄河之间的地区,巩固并加强战略要点的保卫防守工作。

此时的中共中央,也开始了在全国战场上的秋季攻势布局。除了准备辽沈战役外,中原地区也成为了解放军下一步动作的重中之重。



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在郑州、徐州、济南三足鼎立的态势被瓦解,中原重要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徐州的刘峙集团已经处于解放军中野和华野两大解放军的夹击之下,华北、山东地区的解放区连成了广大的一片,解放军的物资、人力有相当的来源,军队转移、物资流通也更加便利,这构成了淮海战役前的基本战略格局。

大洋捉鳖,势在必行。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向人民解放军发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号召,确定了解放军在长江以北作战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以刘伯承元帅、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为首的指挥员提出并完善了中原作战的战略设想:华野主力由鲁南到苏北,先攻打淮阴、淮安,歼灭徐州增援敌人,然后攻占海州,举行淮海战役,史称"小淮海"。



淮海战役的解放军指挥官(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在同年10月,解放军中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郑州、开封等地,中原解放的形势愈发的明朗起来, "小淮海"战略思想逐步发展成横跨中原、华东两大战略区的南线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共计60万人将对国民党反动派80万人展开一场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猎杀。

这场伟大的作战行动即淮海战役。

三、井然有序,解放军的"全能之神"

与一般人印象中的不同,人民解放军从成军伊始便极为重视后勤对于斗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在历经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后,解放军实质已经形成了高效稳定的后勤系统,其后勤系统的效率相较于国民党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优势。

淮海战役的准备期间,解放军高层已经意识到后勤保障对于军队在国民党统治区作战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了三层后勤管理机关,第一层是华野和中野的后勤司令部,负责主持两大野战军的后勤工作,将后方物资调度到前线部队中;第二层是鲁中南军区等8个地委军区建立的后勤党政机构,统筹当地的物资和人力;第三层是8个地委的支前组织,负责征收当地的物资,并将征调到的物资运输分发到战士手中。



行军中的华东野战军,可以看到步兵已经有了制式装具

为了统筹管理三个层次的后勤管理机关,解放军专门成立了总前委,由邓小平担任总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前线作战和后勤保障工作,并统一制定后勤工作计划和政策。

总前委经过深入的调查和慎重的考虑,将后勤运输也分为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由军队后勤部门要将部队吃粮人数和需求统计出来,并上报给各地委军区后勤组织机构,军区后勤组织再将各项需求数量下派给各地方支前机构;第二个环节是各地方支前机构按需求数量、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征收或征借标准,征收或征借解放区民众手中的粮食;第三个环节是各地方支前机构将征收或征借到的粮食统一运送到前线军队,由军队后勤部门完成粮食等物资对每纵队的分配,各纵队再统计粮食数目,做好反馈,然后再循环往复。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一个总前委、三个层级、三个环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军的后勤工作此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正是这一套体系,让两大野战军可以毫无顾虑的投入到战斗之中,相较于此时的国民党军混乱繁杂的后勤体系能够给国军兄弟们的,解放军的战士们可以吃饱肚子,可以给枪支上膛足够的子弹,甚至可以穿上长途奔袭所用的布鞋。

此时的解放军后勤系统,无疑堪称人民军队的全能之神。

四、延绵不绝,人民的战争人民的粮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做出了首先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的战役决策。此时解放军的作战计划是:华野7个、中野3个共计10个纵队向位于江苏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和运河镇的李弥兵团展开分割作战,同时,解放军山东兵团3个纵队直出台儿庄,和兄弟部队完成了对徐州的合围。而陈毅元帅率领的中野大部队,由郑州地区东进,试图一举歼灭河南地区的国民党孙元良部和刘汝明部。



黄百韬(右一)与蒋介石

此时淮海战役的作战范围,主要是集中在徐州江淮一带,背靠山东鲁中南地区,因此,解放军主力部队的粮食供应就主要依靠鲁中南地区的供应

鲁中南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非常好,但是解放军还是制定了"合理负担"的征粮原则,注意不过多增加群众负担。

但是,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鲁中南各地各村庄纷纷动员起来,成立互助组、支前组等民主机构,赶着秋收季节打粮集粮。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到10月20日之时,鲁中南革命老区征集粮食共计1370万斤,足够一支90万人的部队食用3天!



旭日东升——泰山即位于鲁中南地区

这笔宝贵的物资为解放军的先期集合提供了澎湃的动力,在淮海战役开始之时,数十万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吃着人民提供的粮,浩浩荡荡地穿过鲁中南老区,到达各战役地点。

战役前一个月的物资保障影响着后续战役的顺利进行,鲁中南的老百姓们更是意识到了粮食对心爱的人民子弟兵的重要性,因此,鲁中南的地委定下了6000万斤粮食的征集目标。但是到11月份的时候,鲁中南地区征集的粮食达到了惊人的1.5亿斤!这批粮食甚至可以满足 50 万部队 3 个月的粮食供应!

这一惊人的数字不仅说明了粮食征收工作开展的顺利,更是体现了人民群众高涨的热情。但是,这也看出,粮食征收工作中实际是存在不小的浪费的,粮食征收必须要有更细致的考量。



淮海战役中的解放军炮兵团,可以看出此时的子弟兵已经兵强马壮

1948年11月,一败涂地的黄百韬绝望的吞枪自杀,而此时的黄百韬兵团5个军、12万人已经被兵强马壮的解放军全歼。黄百韬兵团被歼后,解放军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做出了以中野为主歼灭赵集地区的黄维兵团的决策部署。到12月份,动如脱兔的解放军不仅攻克徐州,包围了12万人的黄维兵团,并且掐住了赶来增援的国民党杜聿明兵团、邱清泉兵团等四个兵团的咽喉。此时的黄维兵团已经在劫难逃,12月15日,突围无望的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全歼,兵团司令黄维也做了俘虏,成为了解放战争中被俘虏的国民党最高级将领之一。



《大决战》中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是经典的电影画面

这一阶段的战役,主力部队已经由苏北地区转移到了豫皖苏地区,粮食供应的来源也由此扩大到豫西和冀鲁豫地区,因此,解放军开始面临战线拉长的问题。同时,由于摧枯拉朽的战争形势,解放军自身和俘虏的人数大幅增多,这使得粮食的消耗也直线上升。这些情况为解放军的粮食供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解放军立刻做出了部署。



解放军铁道兵抢修铁路线,这些老兵将在朝鲜战争中建立奇功

针对战线拉长的问题,解放军除了发动更多的民工投入到运粮的任务中,也开始尝试使用新的运粮方式,充分借用中原地区较为发达的水网和铁路网,解放军开始尝试船运和铁路运结合的新方式向前线运送粮食。尤其是铁路运输,让解放军首次开始深入研究大规模铁路调度的各种机制,开始研发各类型运粮、运兵、运武器的专用设备和紧急抢救的方式方法,这些宝贵经验和由此培养出的铁路人才为其后的朝鲜战争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针对粮食短缺的问题,解放军一方面借助各种方式由鲁中南地区向前线运送了多达5000万斤的粮食,另一方面开始在解放新区根据实际情况征借粮食。考虑到解放新区群众基础不够牢靠、长期在国民党治下民众较为贫困的问题,解放军将征粮比例降到了10-15%,也就是说,老百姓们每收获100斤粮食,只征集10-15斤作为军队的口粮。这一比例相较于原来国民党高达50%的征粮比例显然是低不少的,因此很快得到了新区百姓的认可。



耕者有其田是对农民生产力的解放

柔和的征粮政策、加速推进的土改和秋毫无犯的新军新貌,人民子弟兵在解放新区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极大欢迎,老百姓纳粮支前的热情也因此持续高涨,在短短1个月内,各地区征集粮食高达2.5亿斤,极大地保障了解放军战士们的战斗力。

吃饱了肚子的解放军战士继续追击,将国民党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打的溃败到淮河以南,并且将杜聿明兵团围困在了陈官庄地区。此时,解放军开始发动平津战役,决定先期全歼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因此下令在两个星期内不对杜聿明兵团作战,而是在接近年关的这10天里整饬军队,休息待命。



平津战役以北平和平解放而告终

12月15日,胜利的气息弥漫在解放军全军上下。华野后勤部副部长喻缦云召开了全军后勤部长会议,对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进一步的完善。在会议的最后,后勤军官们喜气洋洋,提出了"以阵地为家、过好新年"的口号,决定慰劳每一位战士和民工1斤猪肉和5包香烟,以尽力改善部队生活,鼓舞部队士气和民工积极性。

1949年的新年,是胜利的新年,是曙光的一年,淮海战役的阵地上,肉香阵阵,香烟淼淼,解放军战士和老百姓迎来了狂欢,顺便给弹尽粮绝的杜聿明兵团敲响了丧钟。

1月6日下午,解放军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向杜聿明兵团发起了总攻,昔日不可一世的杜聿明兵团一触即溃,仅仅过了4天,兵团司令杜聿明便被解放军战士俘虏。



杜聿明后来一直为祖国统一奔走努力,直到1981年逝世,享年77岁

至此,淮海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终,国民党近56万大军灰飞烟灭,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的结果。

淮海战役是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

这个奇迹是属于人民的,渤海区、鲁中南区、滨北区、苏北区、江淮区、豫皖苏区、冀鲁豫区和豫西区在内的8个分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省吃俭用,努力生产,交出了9亿6千万斤粮食这一历史前所未有的答卷,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被俘的国军兄弟:未来他们将在朝鲜战场发挥出令人瞠目的战斗力

五、汪洋大海,五百万民工的动员和管理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民工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并不是虚言。

参加战役的543万民工担负着战场物资调运、伤员救治、前线建设等多种任务,是淮海战役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更是胜利天平由国民党倾向解放军的最重要砝码之一

战役尚未开始,民工征调的工作便开始了,各地区纷纷制定了战时勤务负担的办法,将民工动员的工作体系化。与现在很多人想的不同的是,解放区政府对于民工征调的工作是有着严谨的征调标准的,不仅严格限定年龄,而且对于家庭劳动力情况、工商职业等等都会有所考虑,绝对不是一味的鼓舞,更不会是强硬的征召。

在征调到民工之后,解放军对于数量庞大的民工则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首先,民工分为随军常备民工和二线转运常备民工,以担负不同的职责;其次,解放军设立了4级民工组织,分别是大队、中队、分队和小队;最后,在各层级组织中,解放军设立了完善的政工体系,政委制度和群众组织深入到民工支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民工组织中打下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支前民工:可以看到旗帜上“大队”的字样

当然,对于庞大的民工组织,更重要的是保障他们在旅途中的安全和食宿。淮海战役伊始,华东支前委员会便开始了民站的建设,这些民站每隔三十里一处,民站和民站之间还设立茶水站供给民工饮水休息。而这些民站则配备着数量不一的工作人员,不仅担负着解决民工食宿医疗的职责,还负责伤员转送和储存修路、电话线、弹药等物资的职责,某些民站甚至有联络信息、组织物资交接的工作。据现有资料表明,当时在交通要道或者战事激烈的地区,民站的粮食储存量高达5万斤之多,次要的民站粮食储存量也在1万斤以上。这些民站的存在为民工们提供了生存上的必需和心理上的安慰,更是给了人民群众战胜强敌的信心和决心。



转运中的支前马车,物资庞杂,可见一斑

随着战役的进行,民站的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大大小的民站如同星火般将解放的烈火燃烧到人民子弟兵攻克的每一处地方。黑板报、宣传册、文艺活动,各类型的互动方式不仅让一往直前的民工在旅途上更有保障,同时也让解放新区的老百姓看到了这一支千年不遇的队伍的活力。更让人欣喜的是,一些民站帮助当地居民做起了生意,服务对象包括支前民工和来往军队,时至今日,一些由民站而聚集的村镇依然活跃在中原的交通线上。

民站为民工的路途生活提供了保障,解放军和解放区政府也充分重视了民工的供给工作。按现有的材料表明,当时的支前民工,生活相较于劳苦百姓,生活可以算是比较优渥的。作为一般的普通民工,每人每天有3斤的粮食和半斤的菜金作为补贴,而作为随军民工,则有5斤的粮食和1斤的菜金。为了安慰民工紧张的临战心理,后勤部门还会给民工发放烟草,不吃烟的则折算成现金发放。除此之外,民工们还会收到运输工具修理费、灯油费、医药费甚至理发费等各种补贴,如果参与工事建造、维护部队枪械等工作,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收益。



长龙般的支前车队,左侧的民工脸上挂着笑意

这些涵盖了民工生活方方面面的收益和保障,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最有效的良药,可以说,能够调动起543万民工支前,所依仗的不仅仅是的人民群众的热情,更是因为让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队伍尽力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新风貌。

六、尾声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这是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个省的人民,为这场伟大的战役倾入了自己的一切。平均下来,每1位解放军战士的背后,都矗立着9位民工高大的身影和不计其数的生产群众。

这是一场属于新中国的战争,这是一场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战争,在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一片饱经风霜的土地和上面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人民,从来没有让人失望。



淮海战役的小推车,被历史封存,却没有被人们遗忘

文/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