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陈光霸占电台,其实是在顶罗荣桓的牛,林彪在整件事中充满了无奈》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党史专家黄瑶,和在抗战时期担任过罗荣桓秘书的张秋桥,分别撰文《陈光与林彪的恩恩怨怨》和《陈光这个名字是光辉的》,详细讲述了陈光与林彪之间的种种恩怨情仇。
其中,他们讲到的“电台风波”的经过,大同小异,但细节均经不起推敲。
根据保存下来的党史资料和当年往来电报进行考证,所谓的“电台风波”,疑点重重,黄瑶和张秋桥两位专家的说法,不足为信。
此外,《陈光与林彪的恩恩怨怨》和《陈光这个名字是光辉的》皆讲到了陈光受到了林彪的迫害,含恨离开部队的悲愤经历。
不过,《陈光与林彪的恩恩怨怨》对此事的讲述比较简略,简略到了连具体的时间都没有交待。
只说1946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进行整编,担任了第六纵队司令员。
然后笔锋一转,说为了策应南满斗争,林彪指挥部队南下作战。
陈光率部抵达了松花江北岸的陶赖昭一线,其本人亲自带侦察连前往江南农安县侦察地形。
林彪突然收到杜聿明即将进攻哈尔滨的情报,下令部队回撤。
陈光认为敌人在南满打得不可开交,不可能北上,建议仍照原计划进行。
林彪看见陈光有令不遵,就施行“上屋抽梯”之计,跳过陈光,直接给六纵的各师发电报,要他们不用理会陈光,火速后撤。
如此一来,可怜的陈光,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成了光杆司令,还非常认真地在松花江南岸进行侦察,以至于差点成了敌人的俘虏。
为了这事,陈光大病了一场,住进了哈尔滨医院治疗,告别了第六纵队。
《陈光这个名字是光辉的》对此事的叙述大致相同,但发生给出了大致时间——“1946年12月初”,并且做作出了一针见血的评论——“欲将陈光置于死地”。
实际上,林彪命令六纵回撤的时间是在1947年2月20日,而且,回撤的原因并非“杜聿明即将进攻哈尔滨”,而是气温骤降,六纵冻死冻伤严重。
现在可查高岗在1947年2月17日发给中央、毛主席和刘少奇的报告,里面赫然有“我前方部队除作战伤亡两千余人外,在两昼夜内即冻伤八千余人,故被迫撤退停止作战”的字样。
而《第四十三军军史》中也有“第六纵队奉令移至北闵家屯、卡路河子一线休整……部队缺乏防冻常识,致冻伤约3000余人”的记载。
即林彪下令第六纵队回撤,并非“突然收到杜聿明即将进攻哈尔滨的情报”,而是因为六十年不遇的奇寒天气的袭击,第六纵队损伤严重。
那么,林彪在命令六纵回撤时,是否施行了“上屋抽梯”之计,故意让陈光成为光杆司令,从而“将陈光置于死地”呢?
所谓施行了“上屋抽梯”之计,根本就子虚乌有!
早在1947年1月4日,林彪给六纵下达作战命令时,电报抬头写的是“陈杨刘”。
这“陈杨刘”三个姓氏所代表的人,分别是陈光、杨国夫、刘其人。
但在1月7日之后,林彪在发给六纵的所有作战电报中,抬头却只有“杨刘”,再也没有了“陈”。
而在1月7日之后,六纵在向林彪上报的所有电报,也都全部是由“杨刘”签署。
不难看出,陈光早在1月7日之前就离开了六纵。
林彪下令六纵回撤的时间是在2月20日。
既然陈光已经在1月7日之前就离开了六纵,即说林彪故意对陈光施行“上屋抽梯”之计,“欲将陈光置于死地”,何其荒唐可笑。
一句话,陈光个人的悲剧固然让人心生同情,但也不能违背客观事实,强行编造出一些本不存在的情节来对历史进行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