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眼见抗日局面开始大好,日军企图垂死挣扎,打算在华北大地上再进行一次疯狂的进攻行动。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康俊仁决定亲自深入敌营,执行侦察任务。



然而,等他完成任务回到营地时,门口的哨兵却连口令都不问,直接一枪将其击杀了。

这件事实在匪夷所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是哨兵出了问题?



艰苦的抗日之旅

康俊仁出生在山西夏县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由于家中常年遭受地主的压迫,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相继去世了。

幼小的他是靠着吃“百家饭”,被老乡们共同抚养长大的。也因此,康俊仁对家乡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在全国掀起革命浪潮时,村里乡间的年轻人都纷纷投军干革命去了,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

康俊仁心中也有一颗报国之心,但他放不下村里的乡亲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照顾大家。



于是,在此后的十几载中,他便一直游走在各家各户,每天帮着耕地干活。久而久之,他成了村里最扛事的青年劳动力。

在他二十多岁时,老村长去世了,他家里的子孙们也都从军去了。于是众人在商议后,便将康俊仁推选为了村长。



就这样,他担任起了保护一村安危的职责。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周村也沦陷在了敌人的铁骑之下。康俊仁本想带着众人迁移到更安全的地方,但村里大多是一些老人妇女,根本无处可去。

思来想去,他决定找到八路军,请求他们保护村子。



当时我军正好在山西一带布有大量的游击队。在收到康俊仁的求援后,组织立即派了干部过去做工作。

干部告诉康俊仁,要想打退日军,光靠大部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形成自己的武装力量。而组建武装部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康俊仁立即表示,自己在村中的威望很高,能轻松地将乡亲们号召在一起。

但干部却摇了摇头,表示这还不够。老乡们虽然不反对他这个村长,但不代表会愿意跟他战斗。

他必须想办法从真正意义上解放乡亲们的思想,让乡亲们心甘情愿地跟着党走。



康俊仁恍然大悟。之后,他便喊出我军“减租减息”的口号,率领村民们与封建势力作斗争,抢回属于自己的土地。

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逐渐产生了抗争思想,并纷纷开始拥护我党。



此后,再有日军过来进犯,大家也不再只顾自己逃跑,而是开始齐心协力,与敌人进行艰险的战斗。

随着日子越来越久,周村附近的形势逐渐稳定下来,日军也不敢再随意进犯。

组织也对康俊仁的优秀表现提出了表扬,并在不久后将他吸收入党。



到了1939年,他已经成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了。在他的号召下,很多妇女儿童也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为我军的战斗提供了一份强大的助力。

就在这时,组织突然找到康俊仁,并交给了他一份艰巨的任务。



走上战斗之旅

组织在经过谨慎思考后,决定派康俊仁去参加地方军队冯虎林的队伍,并在暗中找机会将其发展成一支革命队伍。

但康俊仁收到命令后,第一反应却是拒绝。

一个原因是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开周村,现在形势这么严峻,他实在放心不下村民们;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一直从事的都是政工工作,若是让他参加冯虎林的部队,少不了要参与战斗。他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怎么在这支部队中立住脚呢?

由于没有信心,也为了避免给部队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他还是婉拒了这个任务。



然而,当时只有他一个地方干部,也最容易取得冯虎林的信任。组织在一番考虑后,还是认为没人比他更合适这个职责。

面对他的退缩情绪,上级对他谆谆教诲道,作为一名党员,他应该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他要保护的,也不只有周村这一个村庄,这一个地方的村民。



还有千千万万的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们的目标是保卫整个国家。若是连国都保不住,何谈小家呢?

经过这一番谈话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终于被说动。

之后,他便只身来到了冯虎林的游击队。为了取得众人的信任,每次战斗中他都会表现得异常勇猛。



即使好几次他都遭遇了生死一线,但他始终牢记着组织的嘱托,坚持守在战斗前沿,从未退缩。

1941年,日伪军对小王村、陈村发起了大规模围攻。



在军心动摇的情况下,康俊仁临危不乱。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成功击破了敌人的阵型,将其打得落荒而逃。

由于表现出色,他很快得到了冯虎林的重用。不久后,他便被任命为了第二大队大队长。



彼时,随着游击队的名声越来越响,国民党和日军都派人对这支部队进行了拉拢。

但冯虎林是一位真正爱国的英雄好汉,他没有被高官厚禄所诱惑,而是听从了康俊仁的意见,决定选择归顺我军。



然而,就在组织即将对其改编时,日军心生报复,在一次战斗中将冯虎林射杀了。

大部队也在国民党情报人员贾真一的挑拨下分崩瓦解。

所幸,康俊仁提前察觉到了危险,带领部队逃了出来。当时组织本想将他调回地方,但他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决定继续留在前线。



惋惜的结局

之后,他在第二大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一支抗日队伍,并命名为“康大队”。

由于他在当地非常有号召力,部队刚成立没几天,就有上百名青壮年过来投军了。就连之前被贾真一骗走了士兵,也纷纷跑了回来。



此后的几年里,康俊仁便一边整训部队,一边率领众人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他的努力下,部队很快就发展到了千人余众。

不久后,太岳军区决定成立第三军分区,并任命康俊仁为司令员。在他的带领下,三军区逐渐成为了一支不容小觑的抗日力量。



1944年,随着抗日局面的好转,日军开始出现颓势。但他们不仅不回避锋芒,竟然开始疯狂地发动大规模“清扫”行动,企图做垂死挣扎。

康俊仁为了不与敌人硬碰硬,也为了保存抗日力量,他不得不带着战士们进入山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在几个月的转圜下,我军开始出现弹尽粮缺的情况。为了保证大家的正常日需,每隔一段时间,康俊仁就会下山扫除敌人一个据点,抢一些军需上山。

很快,新年就要到了,为了让大家过一个高兴的年,他决定亲自到敌营侦察,顺便再缴获一些棉衣回来,让战士们御寒。



当时政委柴泽民百般劝阻。现在日军加紧了防空,若是出一点差错就会落入危险境地。

但康俊仁却坚持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大局考虑,他还是收拾行装出发了。

所幸,这一路上很安全,并未被敌人发现。在侦察完敌情后,他还在路上除掉了几个巡逻的日军。



他将他们身上厚实的大衣扒了下来,准备分给战士们。当时正值凌晨,正是最冷的时候。康俊仁便随手披上了一件。

结果,不巧的是,当天正好升起了浓雾。站岗的哨兵并未认出他,只模模糊糊见到一个穿日军军装的人骑在马上。



彼时大家都还没醒,战士一下慌了神,他错将康俊仁认作日军,连口令都忘了说,直接朝着对面来了一枪。

而这一枪正中康俊仁的要害。就这样,一代抗日名将意外地牺牲了。



军区众人悲痛不已。但考虑到事出有因,组织并未责备这位战士。大家一起料理完他的后事后,便又踏上了艰难的抗日之路。

在此后的日子里,“康大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始终秉持着康俊仁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为国家默默付出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