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靠倍径,苏联纯口径”,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挺符合二战时期苏联火炮带给人们习惯印象,当德国“动物园”的坦克还在用倍径称霸时,苏联人的想法更加简单粗暴,直接将大口径火炮装上坦克,比如战争后期的SU-152自行火炮最有代表意义;苏联也不是没有小口径的反坦克炮,比如今天我们要讲的苏联25毫米锥膛炮。
SU-152自行火炮可以反坦克
锥膛炮这个概念很早推出但是把这个概念做成武器的是一个叫格里什的德国人,他为德国设计了第一款锥膛炮并应用到实战中,具体介绍在之后的科普中会有,这里大概讲一下这个概念。
锥膛炮顾名思义炮膛由粗到细近似圆锥体形状,这是一种专门为了反坦克应用而生的武器;锥膛炮的炮弹芯是坚硬度很强的钨合金,外部“裙带”是比较软的金属材质,当炮弹被击发后在逐渐缩小的炮管内被逐渐压缩变细,当炮弹出膛的时候弹芯外部的“裙带”已经基本磨平附在弹芯尾部;因为炮弹出膛后速度很快,所以炮弹本身动能很大,加之碳化钨这种材料硬度又很强,三者结合让锥膛炮的穿甲能力要高于同口径甚至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
锥膛炮炮弹
德国人搞出了sPZB41型28毫米反坦克炮后在巴巴罗萨行动行动期间投入实战,苏联人在了解到德国装备的这种小口径却拥有不凡穿甲能力的反坦克炮后着手开始研究,目的是弥补苏联反坦克步枪至45毫米反坦克炮之间的火力空缺。
德国sPZB41型28毫米反坦克炮
1942年,在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地区,当时因为德国进攻不得不向东撤退的捷尔任斯基军事学院像苏联当局申请了一份关于小口径反坦克炮的项目,对标的就是德国sPZB41反坦克炮,可以发射普通炮弹对付轻型坦克或者装甲车,也可以使用特殊炮弹对付德国中型或重型坦克(1942年9月德国虎式坦克在列宁格勒第一次出现)。
德国虎式坦克的出现让苏联坦克损失率攀升
设计之初当时的环境对苏联并不友好,当时苏联研发新武器的没有太多支持,设计人员只能有什么用什么,在炮弹方面为了提高初速其弹头和弹壳是分开的选择的,弹头是苏联72-K型25毫米高射炮使用的炮弹(弹头重293克),弹壳则是苏联1-K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弹壳,预计初速会达到1200米每秒;后来设计人员设计了配套特殊炮弹(钨芯次口径穿甲弹),弹头重量下降到200克,预计初速提高到1400米每秒;同时该项目也有了一个正式编号“LPP-25”。
LPP-25使用的炮弹
1942年4月设计图纸管和炮膛被设计出来,同年5月图纸资料被移交给武器装备人民委员会继续推进项目;捷尔任斯基军事学院的设计人员打算拜托172号工厂生产样品身管和炮膛,但是当时因为172厂在全力生产45毫米反坦克炮以及长身管45毫米反坦克炮竞标,生产样品炮管和炮膛的被搁置;直到同年10月在捷尔任斯基军事学院催促下以及当时国防人民委员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的直接干预下,172厂才勉强生产出了2套炮管和炮膛交给了702厂,702厂将炮管和炮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测试。
苏德战场上的苏联45毫米长身管反坦克炮
1943年1月第一门LPP-25反坦克炮制造出来,捷尔任斯基军事学院组成了一个评估委员会对LPP-25反坦克炮进行测评。
测试中的LPP-25反坦克炮
LPP-25反坦克炮,口径25毫米,射速20-25发每分;全重240公斤;使用普通弹头100米90°射入角击穿73毫米,特殊弹头100米90°射入角击穿105毫米;炮口制退器直接选择了德国sPZB41反坦克炮的设计;轮胎来自苏联M72摩托车;炮盾厚度3毫米可以抵御远距离子弹和弹片;炮闩结构设计来自苏联37毫米高射炮,半自动炮闩结构(可以自动退壳)有助于提高射速。
LPP-25后部细节
苏联M72挎斗摩托车
LPP-25反坦克炮的穿深表现让苏联当局很满意,比如后坐力很小,射击精度良好,低矮的外形更容易隐藏等等,不过该炮在要量产前苏联军方对另一款37毫米CHK-M1高速反坦克炮产生了兴趣,最终LPP-25反坦克炮未能列装军队。
CHK-M1高速反坦克炮
导致LPP-25反坦克炮未能列装的问题在于诞生时间并不好,1943年小口径高初速的轻弹穿甲思路在当时面对德国黑豹坦克的大倾角80毫米装甲十分无力;同时长管高速火炮存在炮管加工困难,身管寿命短等固有问题;次口径钨芯穿甲弹不是一般的贵,如果要对付德国重型坦克只能使用钨芯穿甲弹的话苏联也有些承受不起。
苏联zis-57反坦克炮的炮管寿命只有200发。
虽然该炮未能列装,却是证明苏联设计人员在恶劣环境下立足现有技术克服困难为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积极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