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清政府已经是垂垂老矣,当时德国将6门原本是M1898型70毫米库存山炮口径改为75毫米后定型为M1903型75毫米山炮卖给了北洋新军,虽然是一种库存炮但是技术却是当时一流的,比如火炮缓冲器为液压弹簧提高了射速并且精度更好,北洋新军最先购买了6门后来增加了72门。
北洋军装备的德国原版克虏伯1903型山炮
北洋政府于1903年接受了克虏伯75毫米火炮后认为性能非常不错于是让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进行仿制,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正式开始仿制,除去火炮的液压缓冲弹簧需要从美国进口外其余部件以及钢材均由江南制造局自产,该炮在当时技术一流对生产技术要求高所以仿制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在1906-1907年的一年时间里仅生产了6门,这就是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的开端,也是中国火炮迈入管退炮行列的标志;1905年该炮的炮弹实现自产,最初只有榴弹和榴散弹两种。
北洋军装备的沪造克虏伯山炮
1913年江南制造局结合了德国M1908型75毫米山炮横楔式炮闩替换掉原有的螺纹式炮闩,随后修改了一些细节后量产工作得以进行,作为当时中国仿制的第一门先进火炮自然备受各方势力注意,该炮从1907年到1928年累计生产了494门。
沪造克虏伯山炮,注意炮闩是横楔式炮闩,属于改进后的型号
沪造克虏伯75山炮,倍径14倍;放列全重386公斤,行列全重405公斤;垂直射界-8°~+15°(垫钢板可以增加到23°),水平射界左右各4°;炮口初速280米每秒,最大射程4300米,射速10-20发每分钟;在中国该炮也有个七生五过山炮的名字。
克虏伯75毫米山炮
沪造克虏伯山炮一开始只是当时北洋政府的武器,随着军阀混战这些山炮也逐步成为地方军阀的武器,而这恰恰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火炮的来源。
1928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当时参加起义的红军都是国民党军队成建制改编过来的,除了大量弹药外还有包括山炮在内的重武器,当时包括沪造克虏伯山炮以及日本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在内的其他火炮组成了3个炮兵营合计100多门炮,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红军高层的错误决定在转向国民党重兵集结的广东进攻时损失惨重,在撤退途中原有的100多门炮只剩下7门迫击炮,一直到赣南苏区时代后才有所改观。
南昌起义中使用过的日本四一式山炮
红军长征时期原有38门火炮其中山炮只有5到6门,这些山炮由于极大拖累了全军行进速度在途中被丢弃,但是红军因此付出了惨重代价,比如在腊子口一战时,红军一方面军由于缺乏山炮在甘肃腊子口遭遇甘肃军阀鲁大昌布置的堡垒时被4挺重机枪压制无法前进(这个堡垒没有顶盖),一名苗族战士“云贵川”率先攀上绝壁带领其他红军战士在山壁上向下投掷手榴弹才打破了困局。
腊子口碉堡,可以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单孔
目前位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1门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是红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苏区长征带到陕北的,在过草地、爬雪山时士兵宁可流血流汗也不愿意丢弃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极度缺乏攻坚火炮的工农红军很多时候1门炮就可以改变战局减少伤亡;有记载的是在长征途中由于缺少骡马山炮很多时候都需要红军士兵扛着行动,在过草地时由于缺乏食物、天气寒冷加上士兵极度疲乏的情况下,还要扛着山炮部件其中的艰辛我们很难体会。
红二六军团带来陕北的编号为587的山炮
沪造克虏伯山炮在抗战中其性能已经难以对抗日本同口径山炮更别说大口径火炮了,加之该炮毕竟是一战前的设计零件分解不如后来的博福斯山炮,在国民政府购入博福斯山炮后原本是替换掉中央军装备的沪造克虏伯山炮,但是由于战争初期博福斯山炮损失严重,沪造克虏伯山炮又和博福斯山炮组合在一起使用。
抗战中的胡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
沪造克虏伯山炮一直用到了解放战争后才退出一线装备序列,历经40余年戎马堪称中国火炮中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