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凡尔赛条约束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避免凡尔赛条约的制裁,德国许多兵工厂以收购或者外派技术人员等手段在中立国开始秘密研发武器,其中就有瑞典博福斯公司接收了德国克虏伯工厂的技术人员,当时瑞典军方因为英国40毫米“砰砰炮”性能落后让博福斯公司设计一款同等口径的防空炮,然而瑞典技术人员有点拉胯所以让克虏伯公司的设计人员搞出了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还有一款25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博福斯25毫米高射炮
苏联在1932年考虑到现有防空机枪无法对付今后可能出现的飞机,于是向博福斯公司购买了M1932型25毫米机关炮开启了苏联防空炮逐步国产化的道路。苏联认为25毫米口径的博福斯有点小,于是在博福斯M34型40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设计出了45毫米的72-K型高射炮,和博福斯25毫米高射炮一起主要装备苏联海军。
博福斯M32型25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M34型40毫米高射炮
1938年,苏联陆军认为现有45毫米的72-K型高射炮不适合机动作战,在72-K型基础上不断修改设计出了使用37毫米的61-K型高射炮。
61-K型37毫米高射炮就是M1939型高射炮
1939年,苏联和德国瓜分了波兰,苏联获得了一批瑞典博福斯L65型40毫米高射炮,在和自己的72-K型和61-K型机关炮做过测试后45毫米的72-K型机关炮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的亮点,于是苏联停产了72-K型高射炮转而量产61-K型高射炮,1939年定型为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L65型40毫米高射炮
M1939型高射炮,口径37毫米,全重2100公斤,炮身长2729毫米(74倍径),高低射界负5度至正85度,水平360度可旋转;水平最大射程9500米,平射有效射程4000米,对空射高8400米,射高有效最大射程3000米;理论设计160发每分钟,实际射速80发每分钟;采用5发弹夹供弹;使用高爆穿甲弹可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46毫米的钢板;扳机为脚踩踏板。
M1939型高射炮需要8个人一起操作,射击时需要先把十字架的四个脚放下使车轮悬空,这样才能保证射击稳定。
M1939型高射炮人员分配
苏联卫国战争
M1939型高射炮由加里宁工厂负责制造,后来伏罗希洛夫工厂也加入生产工作,截止到1945年共计生产超18000门,有300门M1939型高射炮装在T70轻型坦克上成为ZUS-37防空坦克。
ZUS-37防空坦克
M1939型高射炮在东线主要对付的是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中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有时也会客串作为反装甲武器使用,在1941年的沃洛科拉姆斯克保卫战期间德军累计损失80辆坦克中有60辆是被M1939型高射炮击毁的(德国坦克主要是轻型2号坦克和捷克38t坦克)。
对地面目标射击状态的M1939型高射炮
新中国立国之战
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来到中国是当时由苏联援助组建的10个高炮团,1951年高炮团随志愿军一起进入朝鲜时面对气焰嚣张的“联合国军”,在美国主导的“绞杀战”(以空中优势摧毁志愿军阵地、交通枢纽、道路桥梁等目标)时没有飞机掩护的志愿军唯一能保护头顶天空的就是地面防空部队。
F-84战斗机,中国志愿军给起的外号叫“油挑子”
在1951年6月9日的黄江桥防空战中,高炮团炮手刘四在其他志愿军战士伤亡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将方向转轮摇到提前位置,只操控高低转轮概略瞄准敌机击落一架美国喷气式战斗机,荣立一等功,获“二级对空射击英雄”称号。
对空射击的中国志愿军防空炮阵地
朝鲜战争爆发的1951-1953年,从苏联引进的大量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组建了101个独立高炮营,这些高炮营成为缺少制空权的中国志愿军为数不多的天空保护伞;仅在1951-1952年的反“绞杀战”中志愿军高炮部队共击落敌机260余架、击伤1070余架,粉碎了美国企图以空中优势绞杀中国志愿军的企图。
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的明星武器,一门击落了10架美国飞机的M1939型37毫米防空炮
1954年,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成为新中国最早仿制的武器之一,即55式37毫米高射炮,这些高射炮及其改进型号一用就是80多年(65式双37m高射炮和74式双37mm高射炮都是55式基础上改进的),如今这些高射炮大多用于民用,比如人工降雨。
55式37毫米高射炮
电影《金刚川》里,中国志愿军用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以损失2门的代价击落2架美国F4U“海盗旗”战斗机,由于朝鲜的多山地形美国经常用速度较慢的螺旋机飞机用以侦察和对地攻击;在电影里F4U俯冲和高射炮“对决”这个事情有些人觉得奇怪,实际上飞机被小口径防空炮捕捉到时利用俯冲减少暴露面积和被击中的概率并用武器压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前提是只要飞机够结实就可以(苏联伊尔2攻击机就是仗着坚固经去压制德军防空阵地);缺少防护的小口径防空炮阵地很容易被压制(F4U标配6挺.50机枪,后来的F4U-5N装备了4门20毫米机炮),电影里也是张译饰演的张飞拼着最后一口气才击落了敌机。
电影《金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