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中有那么一类火炮拥有可分解、重量轻以及高仰角的特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山地以及丛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类炮被归类于山炮范畴;山炮不仅用于丛林和山地在一些道路条件不好的地区更轻的山炮在机动方面远胜其他传统火炮,今天的主角就是当时最优秀的山炮之一,瑞典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下一期介绍的日本九四式山炮
这里先大概说一下博福斯这个公司,说起二战众多武器很多都能看到博福斯的名字,比如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和前文讲到的博福斯75毫米高射炮;这个到今天差不多已经有300多年的武器制造商最早只是一家钢铁厂,一开始博福斯公司只负责将钢铁交给武器工厂,后来觉得武器比钢铁赚钱就涉足武器制造行业,从1870年1890年的20年间博福斯公司因为造的武器性能平平差不多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就要卖掉底裤之时遇到了第一个“贵人”,诺贝尔(就是诺贝尔奖的发明者)。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人,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1894年诺贝尔为了加强自己国家的军工业花费130万克朗(这里的克朗指的是1873年后在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体系下瑞典、挪威、丹麦三国的统一流通货币,一战爆发后该联盟解散不过货币“克朗”保留下来,和现代瑞典克朗不是一个货币)购买了博福斯公司从事炸药生产,诺贝尔不仅带来了钱也带来了最先进的武器技术,博福斯公司的武器技术得以实现第一次飞跃,一战结束后不久博福斯公司遇到了第二个“贵人”,德国克虏伯。
克虏伯工厂,左上角照片是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一战结束后被《凡尔赛条约》紧紧束缚的德国将武器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秘密进行,德国克虏伯公司1920年最先收购了25%的博福斯公司股份用于双方交换专利,1926年将股份收购增加到33%后得以控制博福斯公司进行武器研发,克虏伯负责出人和出技术使得博福斯公司借着克虏伯的技术实现在武器技术的飞跃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武器制造商。
博福斯M1929型75毫米高射炮也是克虏伯工程师协助设计出的武器之一
博福斯公司打开全球市场的武器是M1920型75毫米山炮,该炮是一战时期德国克虏伯奉命进行新式山炮研发工作到一半的产物,由于该工作还没做完德国战败不得已在间战期内克虏伯将其转移到博福斯公司继续进行,博福斯公司在M1920型基础上继续开发,在上世纪30年代前开发出三个版本,即20倍径的M1922型75毫米山炮,22倍径的M1930型75毫米山炮和24倍径M1934型75毫米山炮,这三款外形除了炮管长短不同外其他一致;因为抗战时期国内购买的是22倍径所以介绍的是M1922型山炮。
博福斯M1934型24倍径75毫米山炮
M1922型山炮,口径75毫米,放列重800公斤,行列重894公斤,炮管长1500毫米(倍径20倍),垂直射界-10°~+50度,水平射界左右各3°,标准射速8发每分钟,急速射25发每分钟,最大射程9150米(比九四式山炮多出近一公里的射程),炮口初速450米每秒;该炮高射速得力于其半自动曲柄锁闩和横楔滑动式炮闩,当炮弹装入后炮闩会自动关闭只等发射后再自动开启并退出炮筒。
国军装备的博福斯M1922型山炮,巨大的弧形炮盾是最明显的特征
M1922型山炮在当时拥有许多山炮不具备的优势,第一个就是该炮炮轮装有制动机用于稳定炮身;其次高低机和方向机可以在行动时保持不变进而可以快速进入发射状态;第三是该炮的助犁有两个,在炮架中部有一个小助犁在地形狭小时可以将后部炮架折叠收起;行军时,M1922型山炮可以分解成8个大件用于运输,有一点说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缺乏牵引车辆该炮多数以骡马牵引或者驮运,不过中国的骡马似乎驮不住该炮的大件而被士兵诟病。
博福斯M1922型山炮双马牵引,注意炮架后部被折叠起来了
M1922型山炮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就得从土耳其购买该炮说起;1928年-1932年土耳其计划购进232门M1922型山炮和小10万发炮弹(1928年购买184门,1932年追加48门),博福斯公司把料都备齐了结果交付了100门左右后土耳其表示没钱不要了,博福斯不想眼睁睁看着材料砸在手中恰逢此时中国国民政府与德国正在进行军事交流,于是通过驻中国的德国军事顾问乔治·魏采尔与中国国民政府取得联系并劝说蒋介石购买该炮。
乔治·魏采尔
当时M1930型22倍径75毫米山炮已经出现但德国克虏伯拥有33%的博福斯公司股份,乔治·魏采尔就欺骗蒋介石说M1922型是22倍径,博福斯公司为了将20倍径山炮卖给中国也是拼了,当时法国也在做国民政府的生意,于是博福斯公司先送了4门让国民政府做测试并且保证奉送炮弹生产线甚至可以将图纸以及技术一并转让给中国,当时四处宣传赴德国采购的俞大维没吃回扣(俞大维,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中国兵工之父”)等消息,于是中国接下了这些20倍径的75毫米山炮,1932年首先接收了15门M1922型山炮(实际上3门是俞大维用回扣多买的)和400发炮弹交给教导总队的炮兵连和炮校练习队,共计接收了132门M1922型山炮,单门炮价格16000美元,炮弹一颗20美元。
俞大维,祖籍浙江绍兴,中国“中国兵工之父”
博福斯M1922型山炮在中国不仅在射程上同时在精度上足以压制四一式山炮和九四式山炮,日军不得不把更大口径的火炮搬出来压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火炮最棘手的问题更多来自天空,抗战时期日本占据空中优势就导致很多时候炮兵来不及转移就被日本飞机扫射或者轰炸,后期国军总结了经验,在博福斯M1922型山炮打完一个基数后立刻转移,这才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
日本九六式战斗机,成员2人,可以携带60公斤炸弹,是抗战初期日本主力战斗机
博福斯M1922型山炮来到中国虽然有用图纸但是很意外并未仿制,只是在河南巩县兵工厂开设了博福斯炮弹工厂专门生产博福斯75毫米山炮炮弹,该炮未能仿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制于在所谓的“黄金十年”里国民党丝毫没有对重工业进行发展导致的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及买办阶级的从中作梗。
博福斯M1922型山炮正在炮击日军,注意炮管后坐
最后说一句,被很多人熟知的“黄金十年”并不是中国人说的而是美国人魏德迈在1951年为败走台湾的蒋介石找理由说的,原话是“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实际上所谓的“黄金十年”其中有七年依然处于战争状态,虽然战争次数变少但是规模变大,先后爆发了蒋桂战争、两广战争、蒋唐战争、中原大战、讨伐石友三致使东北空虚进而导致东北沦陷;经济上虽然发展了轻工业却没有改变重农轻工的状态,重工业在这期间几乎没有任何发展,中央钢铁厂造了7年连堵墙都没有立起来!这里面的客观理由是当时中国贫弱,投资小、周期短、回本快的轻工业自然比重工业受欢迎、其次国内战争持续导致环境不稳;然而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存在一个买办阶层。
买办阶层一方面坚信自造不如买,一方面又因为在采购中赚取高额回扣,所以当时以宋家为首的买办阶层就大力鼓吹和推行从国外采购,于是当年中国的武器和机械设备大部分都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中国重工业难以发展起来。
买办阶级的代表人物——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