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的出现宣告了堑壕战的没落,对于这些铁疙瘩一战时期的反坦克武器多数都是先拿来用,真正到研发正式反坦克炮基本到了一战结束后的间战期内;前文说过,捷克(1949年前叫捷克斯洛伐克,这里为了方便简称捷克)斯柯达公司是欧洲几大军火商中拔尖的一批,其背后的斯柯达工厂为武器制造提供了优秀的钢铁来源,斯柯达生产的武器自然也是在名誉全球,今天要介绍的就是斯柯达在二战初期制造的优秀反坦克炮。



斯柯达兵工厂

20世纪20年代斯柯达公司一直在对新型反坦克炮进行研究和测试,1934年斯柯达公司拿出了vz34型37毫米反坦克炮,这个小炮性能优异能在100米距离上击穿37毫米的30°倾斜装甲,发射高爆弹射程达到4000米,由于其各项指标优异也被用在捷克自己生产的LT35、LT38轻型坦克上,虽然该炮性能很好但是斯柯达公司并不满意,认为口径过小可能无法对抗今后出现的坦克,并且捷克也得知苏联在内的国家正在研究装甲更厚的中型和重型坦克,这就是Vz36型反坦克炮的研发背景。



Vz34型37毫米反坦克炮

1936年,斯柯达公司通过对Vz 34型反坦克炮的升级设计出了Vz36型47毫米反坦克炮,二战初期一代神炮就此诞生,在测试中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69毫米厚的30°倾斜装甲,这个穿深足以击穿当时现役轻型坦克甚至中型坦克,捷克军方也是立刻下达了订单。



Vz36型47毫米反坦克炮

Vz36型反坦克炮,口径47毫米,炮管长2040毫米(倍径43倍),全重590公斤;垂直射界-8°~+26°,水平射界左右共50°;炮口初速775米每秒,最大射程4000米,反坦克有效射程1180米,射速每分钟10-15发;操作人员6人。



Vz36型47毫米反坦克炮

Vz36型反坦克炮一开始采用钢制炮轮在装备捷克陆军后改为钢制轮股的橡胶轮胎提高车辆牵引性和机动性,牵引时大架折叠向前挂载在车辆后部牵引,只有进入阵地后才能展开大架;除去捷克陆军自用外1937年出口给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将其命名为M37型47毫米反坦克炮,有些讽刺的是捷克陆军自己装备的Vz36型反坦克炮一炮未发真的是相当憋屈,倒是南斯拉夫的M37型反坦克炮在战斗中击毁了不少德军坦克算是报了仇。



牵引机动状态下的Vz36型47毫米反坦克炮

慕尼黑一纸协定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纳粹德国得以兵不血刃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大量Vz36型反坦克炮被德军缴获,这些反坦克炮在性能上完全碾压德军37毫米战防炮,德军自然识货将其据为己有重新命名为4.7 cm Pak(t) or PaK 36(t)成为德军主力反坦克炮之一。



Vz36型47毫米反坦克炮给了一号坦克地盘“第二春”

一号坦克歼击车是德军在已经没有升级空间的一号坦克地盘上将1门Vz36型47毫米反坦克炮安置在一个不封闭的固定战斗室中,这也是二战第一辆坦克歼击车,由于提高了反坦克能力被编入反坦克营参加了法国战役、北非战役初期和“巴巴罗萨”行动。



行军途中的一号坦克歼击车

一号坦克歼击车就其性能绝对算不上优秀,由于1号坦克底盘悬挂系统脆弱(在颠簸时悬挂弹簧很容易断)加上本身防御力差,一号坦克歼击车只能算是德军对辅助武器通用化的小试牛刀,不过一号坦克歼击车为德军装甲部队提供了一种小马拉大炮的思路,比如后来有名的“黄鼠狼”坦克歼击车以及“犀牛”坦克歼击车都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



一号坦克歼击车作战,可以看到敞开的战斗室无法保护作战人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