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崇明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两名学者在长兴岛开展为期4天的维管植物与苔藓植物专项调查。此次调查工作是2023年开始的崇明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的收尾环节,在将近两年多的调查评估工作中,让我们惊喜的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又一次出现在了崇明。
崇明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是上海市生态保护的重点工程,旨在系统掌握长江河口岛屿的物种分布与生态系统现状。项目由崇明区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团队,从2023年开始对崇明三岛展开地毯式调查,涵盖高等植物、鸟类、昆虫、两栖爬行动物等类群。
过去两年间,团队累计记录物种68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等。而最令人振奋的发现,莫过于在崇明湿地中寻获的稀有植物——水蕨。
参与崇明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收尾工作的郑孙元,去年十月在长兴岛湿地公园发现了水蕨。郑孙元告诉记者,当时他觉得既惊喜又意外。水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视为“生态试金石”。其叶片呈羽状分裂,常生于清澈的浅水湿地,具有极高的科研与生态价值。郑孙元介绍,水蕨在长三角地区分布稀少,此次发现不仅刷新了崇明植物区系记录,更印证了当地湿地生态修复成效。它的出现如同一个生态信号灯,标志着崇明水域治理与生物保护措施的成功。
此次南京大学团队的长兴岛调查,聚焦维管植物与苔藓植物的春季群落动态。通过样方测量、标本采集和DNA条形码技术,科研人员系统记录物种分布与遗传信息,为构建崇明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提供关键支撑。
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可以类比为一次“动植物的人口普查”,要想制定更合理深入的保护方案,必须先摸清家底。随着调查收官,崇明区计划于年内深入分析物种的分布特征,评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威胁因素,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守护一方碧水,留存万物生机。崇明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丰硕成果,为长三角大保护提供了科学范本,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片沙洲上生根发芽。
记者:施越、顾利娟;摄像:施建峰
编辑:顾佳丽
责编:李琳、陆海华
给我点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