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淄博水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人才招聘会”——262.5万尾鱼苗作为“生态卫士”正式上岗。从过去的“捕鱼”到现在的“补鱼”,是从索取到回馈、从开发到修复的生态智慧转变,实现了从“渔利”到“渔治”的转变。
淄博市畜牧渔业服务中心通过科学投放鲢鳙、草鱼等鱼苗,构建“鲢鳙清藻、草鱼控草”的协同生态链,打出了“生物防治+生态修复”的组合拳,让鱼类从被索取的对象转变为生态修复的积极参与者,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刻变革。
淄博的“补鱼”实践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桓台县选择的鱼苗规格均在100毫米以上,这一“黄金尺寸”经过了严格科学论证;鲢鳙作为“水体清道夫”,日均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30%,能有效遏制蓝藻暴发;草鱼则担当“植被管理员”,调控水草密度防止生态失衡。这种精准施策的做法,体现了现代生态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淄博没有简单地将鱼苗一放了之,而是构建了“增殖放流+巡查执法+社会监督”的全链条管护机制,让“补鱼”真正成为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以鱼养水,是生态文明的觉醒。淄川区西河镇将水域管护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奖励”引导群众参与生态保护;桓台县发动村民组建“护鱼志愿队”,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行动。如今,淄博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保护生态成为全民共识,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现代生态治理图景。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马踏湖水域浮游生物密度较5年前下降32%,水草覆盖率稳定在45%左右,鲫鱼、鲤鱼等土著鱼种数量增长27%,数据证明“以鱼养水、以水养鱼”的生态循环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淄博计划探索的“增殖放流+生态旅游”“增殖放流+科普教育”等融合模式,更展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的多元可能。
从“捕鱼”到“补鱼”,一字之变,变出的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和生态智慧的升华。262.5万尾鱼苗“上岗”,不仅为淄博水域注入新生机,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行路径。
鲁网淄博新闻热线:0533-3811076
责任编辑:刘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