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开始,给你美好的未来。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王东村,新人结婚时村干部登台证婚、老人在老年公寓里切磋空竹技艺、升学礼上全村为学子鼓掌祝贺…… 这些场景早已成为村民生活的日常。自1998年起,一场持续27年的文明乡风建设实践,让这座村庄焕发独特魅力。


时间回溯到1998年2月,王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章程,旨在推动婚丧嫁娶移风易俗。起初,理事会成员带着章程挨家挨户解释政策,却常吃“闭门羹”。


“那时候村民觉得老传统不能丢,我们就从算经济账、讲人情味儿入手做工作。” 王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菲回忆道,如今,村民主动邀请理事会操办红白事已成常态。2021年,王东村25岁村民王保林夫妇的婚礼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王东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边军作为证婚人,用朴实的话语送上祝福:“希望小两口互敬互爱,把日子过得比蜜甜。”村“两委”成员还帮忙布置场地、安排宴席,热闹又节俭的婚礼让村民们纷纷点赞。


晨曦未露时,王东村总有几户人家亮起温暖的灯光,轮椅旁轻柔的按摩声与药香氤氲,多年如一日地照料,将孝道融入岁月的每一寸褶皱;当邻里纠纷的争吵打破村庄宁静,乡村志愿者踏着星辉入户协调,用三天三夜的耐心调和,让剑拔弩张化作邻里间的笑谈……


在道德评议会的引领下,王东村文明家庭评选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全村向善的力量。90%的家庭参与其中,将尊老爱幼、睦邻互助的美德写进生活日常。有人坚持为患病婆婆擦拭身体,把水果打成细腻的果泥,推着轮椅在文化广场的暖阳里留下欢声笑语;有人化身“贴心长辈”,默默学习育儿知识,既帮衬晚辈又尊重差异,还带着一群老人组成互助队,为孤寡邻居送去生活的温暖。


村委会欲将这些感人故事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传播,却总被当事人婉拒:“照顾父母是本分”“帮衬邻里不算啥”。正是这份质朴的谦逊,让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个角落。村民们以行动践行美德,在无声中传递温暖,无需聚光灯与掌声,因为他们深知,建设和美乡村,本就是人人心中流淌的自觉。

敬老爱老在王东村有着实实在在的温度。76岁的张成俊是村里的“太极达人”,自从老年协会组建太极队,她每天清晨都会和老伙计们在文化广场切磋技艺。2023年10月,三玉老年公寓完成升级改造,张成俊搬进了带独立卫浴和暖气的新房间。“现在公寓里有书画室、棋牌室,还有专业厨师做饭,比在家里还自在!”张成俊笑着说。


在家庭文明建设上,王东村通过一场场家风宣讲活动,让好家风代代相传。王东村定期邀请何义忠等文明家庭代表分享治家经验,还组织亲子阅读、家风故事征文等活动。近五年,累计开展38场宣教活动,村民牛梓成参加活动后,将自家的家训“勤俭持家、诚信待人”写成书法挂在客厅,时刻提醒家人践行。


教育和拥军同样是王东村的文明亮点。2024年的升学礼上,16名考上大学的学子从村党委书记张小菲手中接过奖学金,学子们激动地说:“这份荣誉不仅是鼓励,更是一份责任。” 自2001年起,村里已连续24年为考上大学的学子举办升学礼,发放奖学金。而参军礼上,准军人唐子敬身着迷彩服、身披大红花,接受父老乡亲的礼赞。“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思想在村里蔚然成风,近5来已有8名有志青年从这里踏入军营。


27年时光荏苒,王东村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举措,将“文明乡风”融入村民的衣食住行。从婚丧嫁娶到家庭美德,从养老服务到家风传承,这些实践不仅重塑了乡村生活方式,更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生动样本。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张培 通讯员马晓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