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时下正值烟苗移栽期,嫩绿的烟苗长势喜人。走在钟山县的乡间道路上,远远望去,只见烟田成片相连。伴随着机器打穴、垂直放苗等操作,一株株烟苗“站”了起来,为烟田穿上了新装,勤劳的烟农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忙时节。
烟农进行大田移栽作业。黎朝清摄
烟叶移栽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后期烟苗的成活率、烟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烟农的“钱袋子”。为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烟叶移栽工作,广西钟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以技术培训为抓手,全方位优化“移”动服务,助力烟农栽下增收盼头,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技术支撑,标准化移栽提质效
“打孔要严格控制在48CM的株距,将苗栽在空里。这样叫大穴井窖式移栽,使苗在井窖里形成小气候,既能保温又能提高成活率。种出来的烟叶品质才能更好。”燕塘镇明家村烟叶生产示范基地,公安烟站站长黎朝清正组织烟农进行烤烟移栽技术现场培训,全程全方位为烟农提供技术支持。
“有了专家们的技术培训,我对烤烟种植很有信心。”谈起今年的发展前景,明家村烟农曹祥荣干劲十足。
这样的场景,是钟山县局(营销部)开展烟叶移栽技术培训的一个缩影。他们主动延伸“到村进田、一对一”培训,将烟叶移栽培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烟技员们化身政策“宣传员”、技术“指导员”和纠偏“督导员”,风雨无阻地为烟农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全面提升烟苗移栽质量。在培训过程中,钟山县局(营销部)还创新方式,邀请村组内经验丰富的烟农代表分享种烟心得。
除了线下培训,线上指导也从未停歇。为给烟农提供全面、有效、便捷的服务,钟山县局(营销部)充分借助微信群、制作短视频等载体,及时解答烟农疑问,推进移栽进度,确保不误农时。
科技赋能,移栽跑出“加速度”
“云管理”“井窖式”移栽、滴灌技术……在今年钟山县烤烟移栽的热土中,新技术新设备的身影无处不在,科技为烟农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助力钟山县烤烟产业走向更高质量发展之路。
远离了繁重的人工劳作,石龙镇大巷口村烟农潘继斯的工作变得省心不少。“使用这种打孔器,只要双手握着手柄,连接杆前端的圆形钻孔,准确地落在黑白相间的地膜中间,提起,一个圆形的井窖就制作完毕了。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很轻松地打孔井窖5-6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成活率高。”潘继斯表示。
在钟山县,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悄然改变着烟叶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大穴井窖式”移栽技术。“‘井窖式’需要注意打孔深度、丢苗位置和方式。”农艺主管谭义平向烟农讲解着要点。这种移栽技术的优势就在于栽后烟苗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能为烟农每亩节约150元成本。
面对今年旱情严重,烟田土壤含水量低。钟山县局(营销部)积极采取滴灌技术应对旱情。“今年推广滴灌技术,根据不同植烟田块情况制定个性化浇水方案,采取不同的浇水措施,确保每户烟农都能在关键时期给烟苗浇上‘保命水’。”技术员潘永廷解释说,移栽结束后,还要持续指导田间管理等后续工作。
新技术的运用,既提高了烤烟生产的精细化水平,又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让烟农们吃上了“定心丸”。
党建引领,点燃移栽“红色引擎”
为抢抓农时,钟山县局(营销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烟叶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他们迅速组织人员成立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们纷纷深入重点种烟户和困难户田间地头,积极开展助农移栽活动,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还通过示范教学提升烟农标准化种植意识。同时,他们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抱团发展,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在公安镇锡富村移栽现场,烟叶技术人员和大家详细地讲解着移栽烟苗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志愿者们穿梭在烟田里,打穴、放苗、施肥、浇水……大家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忙得不亦乐乎。一株株嫩绿的烟苗在志愿者们手中翻转、落地,移栽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志愿红与烟草绿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党员干部不仅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助我们解决了劳动力问题,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公安镇烟农廖文枝说。看着田间忙碌的党员身影和整齐移栽的烟苗,他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下一步,钟山县局(营销部)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以产业为抓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科技赋能、联农带农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和助农增收注入新动能,让“金叶子”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幸福密码。(虞秀本 黎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