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重庆市巫山县三溪乡的橘柚果园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梅莉正带领科研团队调试新安装的土壤传感器。不远处,果农袁堂军按照科研团队提供的水肥方案给自家果园施肥。

“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靠科技‘把脉’。裂果问题少了,产量提高,成本也节省了不少。”袁堂军感慨地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三峡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科技为引擎助力帮扶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智慧果园”破解橘柚裂果难题

2022年,巫山县三溪乡引入“阳光一号”橘柚新品种,尝试通过嫁接改良的方式提升传统柚子产业效益,但因管理技术不足导致首年裂果率超过90%。

2023年4月,在三峡集团的助力下,三溪乡合兴柑橘种植合作社引入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开展“橘柚丰产优质轻简管理技术研发与示范”课题,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生物防控技术等,让橘柚果园焕发新生。2024年,裂果率降至50%以下,商品果亩产突破2000斤,肥料和人工成本节省超20%。

果园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土壤系统性诊断,初步形成精准和均衡的水肥管理方案;实施病虫害生物防控、农药肥料用量严格把控,果品农药残留率低于国家标准,裂果率也有效控制在30%以下。“科技让‘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梅莉总结说。

在果园深处,果农邓兰银正在给自家果树修剪枝梢。“过去剪枝全凭手感,现在通过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的培训,我们学会了‘掐头、去尾、缩冠、瘦骨、疏枝’的修剪十字诀,果树产量更多了。”邓兰银说。

据介绍,课题开展以来,超过300名当地果农接受了培训,掌握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去年我家的橘柚每斤能卖到15块,客商都抢着订,不到一个月就销售完了。”邓兰银说。


▲巫山果农迎来橘柚大丰收 摄影:陈久玲

“牧光互补”激活“沉睡”盐碱地

“这片地以前寸草不生,种啥都活不了。现在光伏板一铺,牛也养了,电也发了,盐碱地成为了‘聚宝盆’。”三峡吉林双辽服先光伏电站负责人赵年春感慨道。

双辽市是吉林省西部曾经干旱、盐碱化、沙化的特困片区,土地贫瘠导致大量耕地撂荒。2016年,三峡集团在这里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同时通过生物技术重塑土壤基因。

通过向盐碱地投放微生物菌剂,分解地表的盐结晶,让原本硬如石板的土壤重新变得松软;定期清洗光伏板,产生的周期性水流充分溶解土壤表层盐分,土壤含盐量逐年下降;利用牛粪发酵产生的生物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通过一系列的土壤改良措施,盐碱地悄然实现生态复苏。场区内原本寸草不生,如今牧草覆盖率已达到85%,苜蓿草的亩产量达到一百多公斤。

如今的三峡吉林双辽服先光伏电站,板上发电,棚内养牛,板下种植牧草,牛粪还田改良土壤,形成了“光-牧-草-肥”循环产业链。项目年平均发电约2.9亿千瓦时,出栏肉牛300余头,带动23户村民参与养殖。每户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

在光伏场区的牛棚里,村民李焕臣正忙着给肉牛添加饲料,“以前盐碱地种啥都难,现在‘板上发电、板下养牛’,咱家年收入翻了一番!”


▲牧光互补,昔日盐碱地化作丰美草场(资料图片)

“科技秧苗”播种赣南沃野

在江西万安县弹前乡新桥村,三峡集团援建的机械化育秧中心正高效运转。育秧棚内,播种流水线精准撒种,蒸汽发生器调控催芽温湿度,一盘盘嫩绿的秧苗整齐排列,等待送往田间插秧。

“以前20个人忙一周才能育秧100亩,现在一个人一天就能育秧200亩,效率翻了几十倍!”项目负责人卢师傅看着新出芽的秧苗感慨道。

弹前乡是赣南富硒水稻主产区,但传统育秧依赖人工,出苗率低、成本高,制约规模化种植。为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三峡集团在当地建设了机械化育秧中心,建成437平方米钢架育秧棚、暗化催芽室及智能生产线,配备秧盘播种流水线、移动碎土机等设备,实现浸种、催芽、播种全流程机械化。


▲机械化育秧助力赣南富硒水稻增产增收 摄影:倪阳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三峡集团派驻新桥村第一书记倪阳峰介绍:“育秧中心智能系统通过精准控制育秧土壤的湿度、温度,种子发芽率从人工繁育的80%提升到98%,产量也大幅提升。按照去年从农户收集的数据显示,使用机械化育秧的水稻亩产量提高10%以上。”

胚胎移植赋能草原牧业发展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牧民玛西毕力格轻抚着牛棚里五个月大的西门塔尔四代牛犊,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小牛犊体重500多斤,抵得上同龄本地牛的两倍!”

这片曾因牛的品种落后而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境的牧区,如今因三峡集团援助实施的肉牛胚胎移植项目焕发新生。2022年,三峡集团投入资金建立胚胎移植中心,为1000头母牛提供纯种西门塔尔牛胚胎,通过“借腹怀胎”技术,将原本需10-15年的品种改良周期缩短至一年,直接培育出具有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等特点的西门塔尔四代牛犊。

玛西毕力格是首批尝试该技术的牧民。2023年7月,他将一头母牛送至胚胎移植中心。四个月后,该母牛诞下紫红花斑的优质西门塔尔四代牛犊。“过去牧民们养殖的都是‘笨牛’(本地蒙古牛),干吃不长肉,卖不上价。现在同样月龄的西门塔尔四代牛保底能卖1万元!”目前,项目已成功繁育400余头四代牛,带动23户牧民加入科学养殖,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查干哈达苏木动物防疫站站长阿特日说:“过去我们关注数量,现在更重视质量。少养精养,才是草原永续发展的正道。”


▲牧民玛西毕力格正在给西门塔尔四代牛犊添加草料 摄影:徐强

从长江之畔到内蒙古草原,从东北平原到赣南鱼米之乡,三峡集团正用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解锁中国乡村大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因密码”。

(中国三峡集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