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糯米糍荔枝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荔枝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应用研究”(No. 2021N0038)。

曾丽兰等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果树,果实营养丰富,是一种食疗俱佳的南

方特色水果,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糯米糍荔枝,古称水晶丸,素有荔枝之王之称,据《岭南荔枝谱》记载,该品种首见于广州萝岗街玉岩书院,在我国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其以色泽美、味道甜、口感佳且营养高而闻名,现已成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主栽品种,种植效益明显高于一般品种,与增城挂绿、桂味并称为中国荔枝三剑客 。

莆田市地处我国东南部的福建省中部沿海,荔枝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莆田荔枝种植历史久远,始于唐代,但目前莆田荔枝品种结构较单一、种植规模较小,荔枝种植面积仅有 0.03 万 hm 2 ,总产量 0.12 万 t ,主栽荔枝品种以陈紫为主,该品种主要分布在莆田市延寿溪、木兰溪两岸及部分乡镇沟河两畔水源丰富、阳光充足处,适宜栽培区域较狭窄,制约了莆田荔枝产业的发展。为筛选出适宜莆田山地栽培的优质荔枝品种,扩大莆田荔枝种植区域,2016 年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糯米糍荔枝,接穗高接在 10 年生陈紫荔枝上,经多年观察其结果表现良好。现将糯米糍荔枝在莆田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引种地

引种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社区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凤凰山果树基地荔枝种质资源圃,东经 118°99'47",北纬 25°44'03",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 85 m,年均温在18~21℃,年日照时数 1 995.9 h,无霜期 300~350 d,绝对低温在 0℃以上,年降雨量 1 000~1 800 mm,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灌良好,正南向山坡地。土壤为红壤土,pH 6.1,有机质含量 19.26 g/kg,碱解氮含量 79.18 mg/kg,有效磷含量 8.57 mg/kg,有效钾含量 168.21 mg/kg,有效锌含量 6.13 mg/kg。

1.2 方法

1.2.1 品种引进 引种品种为糯米糍荔枝,于2016年10月从广东引入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凤凰山果树基地(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社区),以 10 年生的陈紫荔枝为砧木,通过低位嫁接切接法进行引种试验。对照材料为同一区域的陈紫荔枝。株行距 4 m×5 m,土肥水管理基本一致。

1.2.2 项目调查 (1)植物学特征观测 在引种基地分别随机选取 10 株糯米糍和陈紫荔枝进行挂牌和调查,调查植物学特征 、病虫害、枝梢抽发、花果发育及果实成熟期等关键物候期 。花期隔天观察 1 次,其他时期每隔 3~10 d 观测 1次。干周为嫁接口上 5 cm 处树干周长。

(2)果实性状分析 在果实成熟期从挂牌的10 株树上随机选取成熟果实 30 个,观察果实外观特性,单果重选用英衡电子天平测定,纵径、横径、侧径、果肉厚度和果皮厚度用三丰数显游标卡尺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用 Atago PAL-1 数显折射仪测定,固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

1.2.3 数据分析 采用 Excel 2020 和 SPSS 2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特征

糯米糍荔枝为常绿高大乔木,树势壮旺,树冠宽阔高大呈半圆形或伞形,树姿开张。6 年生高接树树高 3.1~4.0 m,干周 31~36 cm,平均冠幅3.5 m×3.3 m,枝条细而分枝较多;一年生枝梢长度 13~17 cm,叶披针形,叶长 7.9~10.1 cm,叶宽3.6~4.1 cm,叶尖渐尖而歪,叶缘波浪形;小叶为椭圆形,平面互生,2~3 对,小叶柄颜色为浅绿色,绿色叶面, 叶背为灰绿色,主脉为黄绿色, 侧脉不明显;树干灰褐色,树干表面光滑;花序为复总状长圆锥形, 花序中等大,雌雄同穗异花,花穗长,颜色为淡黄色,花量较多,为 500~700朵,花枝细小而密。

陈紫树冠半圆头形,树势强,树体高大。6年生高接树树高 2.8~3.8 m,干周 29~34 cm,平均冠幅 3.7 m×3.2 m;一年生枝梢长度 15~18 cm,叶片长披针形,叶长 8.4~11.3 cm,叶宽 2.7~3.1 cm,叶尖尾尖,叶面较平,叶缘微波浪形,成熟叶色浓绿;小叶对数 3~4 对,叶片对生;长穗状花序,花量大,但有“爱花不惜子”之称。

2.2 生长结果习性

糯米糍荔枝一年抽梢 4~5 次,春梢在 3 月上旬萌动, 夏梢在 5 月上旬萌动, 秋梢在 7 月底萌动,冬梢在暖冬时易抽生。糯米糍结果树一般萌发 2 次秋梢,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抽发第一次秋梢,此次抽梢有利于恢复树势和培养第二次秋梢;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抽发第二次秋梢以培养成第二年的结果母枝,利于次年开花结果 。自 2016年引进糯米糍荔枝以来,该品种已在莆田推广种植面积达 115 亩(1 亩≈667 m 2 ),经多年观察,其在嫁接后 3~5 年可投产,第 5 年进入丰产期,2021—2023 年连续 3 年对糯米糍和陈紫荔枝进行现场测产,糯米糍 3 年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23.12、26.33、32.73 kg,陈紫平均单株产量为 8.9、13.53、16.73 kg,糯米糍较为丰产。

2.3 物候期

在福建莆田,糯米糍荔枝的花芽诱导期始于12 月中旬,翌年 1 月下旬为花穗露白点期, 抽穗期为 2 月下旬,初花期 4 月上中旬,盛花期 4 月中下旬,谢花期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花期约 20 d,初始坐果期 5 月上中旬;糯米糍荔枝属于易落果品种,共有 4 次生理落果高峰,第一次生理落果高峰期 5 月中旬,第二次生理落果高峰期 5 月下旬,第三次生理落果高峰期 6 月上旬,果实着色期 6 月下旬,第四次生理落果高峰期在采前的 7 月上旬;由谢花至果实成熟 80~90 d,果实成熟期 7 月中下旬,较主栽品种陈紫晚熟约 13 d(表 1),有利于延长莆田荔枝的销售供应期。

表 1 糯米糍和陈紫荔枝品种在福建莆田的物候期比较



2.4 果实主要经济性状

综合糯米糍荔枝的结果数据(表 2、3),与当地主栽品种陈紫荔枝相比,果实形状扁心形,果肩一边明显隆起,果顶浑圆, 果皮暗红色,龟裂片较大且平滑,乳突状隆起呈狭长型,裂片峰锐尖, 缝合线较明显;果肉同为乳白色,内膜褐色较少,质细嫩爽脆,不易流汁,风味浓甜,带蜜香;种子小,多退化或中空,焦核率显著高于陈紫,达到 90%。单果重比陈紫高 1.92 g,果实纵径、横径和侧径均显著高于陈紫。果皮厚度差异不显著,果肉厚度、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陈紫,可滴定酸含量比陈紫低 0.13%,固酸比比陈紫高 44.9。结果说明,糯米糍荔枝果实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在福建莆田地区可进行推广。

表 2 糯米糍和陈紫荔枝品种在福建莆田的果实特征比较



表 3 糯米糍和陈紫荔枝品种在福建莆田的果实性状比较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园地选择

糯米糍荔枝是“高需冷型”果树,其花芽分化需要适度的低温(冬天日平均气温 11~14℃),低温有利于产生较高质量的花穗,但气温过低易产生冻害 。莆田大多年份气温最低月份为 1~2月,平均气温为 12℃左右,无严寒,温度很适宜糯米糍荔枝生长 。选择在地势向阳、水源充足、排灌良好、土层深厚、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质疏松肥沃、无霜冻的地块建园。因莆田地区年降雨量较大、台风较多,应建设“外埂内沟”等高环山梯田以防水土流失,即台面宽度≥3.5 m,且稍向内斜,以石块砌梯壁,在每级梯田外沿筑土埂(高度 15~20 cm),内侧建排灌水沟,并在园区内建一个蓄水池便于灌溉。

3.2 低位嫁接方法

选取树势良好且无病虫害的陈紫荔枝作为砧木,于春季进行重回缩修剪,锯断大枝时注意锯口要平整光滑且略微倾斜(防止积水)、树皮完整无扯裂,留下 1~2 支带叶枝条作抽水枝,留抽水枝有利于提高嫁接成活率。

选取芽眼饱满、健壮、无病虫害、平直的 1~2年生糯米糍荔枝枝条作为接穗。采用低位嫁接切接法,即选择在主干上嫁接,该方法有利于输送营养,能快速恢复树势,且促进矮化控冠,从而节省用工成本。嫁接时期宜选择在春季或早秋,避开低温、潮湿阴雨、高温暴晒等天气。嫁接时要注意快、准、严,嫁接速度要快,在切砧木部位时要注意根据接穗大小而定,切口要平整,接穗的长切面向内对准插入母砧切口,注意形成层对准、相互贴紧,用塑料薄膜绑牢封闭严。

嫁接后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塑料膜松动要注意补接,加强遮荫防晒,可将剪掉的枝条用作覆盖防晒,注意防治蝽蟓、尺蠖、蚂蚁及卷叶蛾等害虫,可在新梢喷 1~2 次菊酯类农药,并适时解缚和抹除砧芽。

3.3 肥水管理

3.3.1 嫁接后管理 嫁接后以薄肥勤施为主,定期锄草、松土,使树盘逐年扩大。在第 1 次新梢老熟后开始施肥,嫁接后第一年在东西向施肥,在树冠两边滴水线处开条沟(宽 0.3 m、深 0.5 m)进行填埋。翌年在南北向施肥,每次施 1.0~1.5 kg有机肥+0.3 kg 复合肥,每年结合冬季清园中耕翻土 1 次,填入绿肥、生石灰等改良土壤。果园采用自然生草或套种绿肥法,在树盘外套种豆科植物、花生等,保留藿香蓟、苜蓿、三叶草等良性杂草,注意保护果园自然天敌和土壤有益生物,只在冬季清园一次。

3.3.2 结果树管理 投产树施肥采用绿色高效施肥方法,即将传统的花前肥、保果肥、壮果肥及采后肥等一年至少 4 次肥,合并成重施壮果保果肥和施足采后攻梢肥 2 次肥,并以腐熟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为主,减少化肥施用量,有利于节本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3.2.1 重施壮果保果肥 及时施好壮果肥可补充开花消耗的养分,保证果实需要的营养,减少落果,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施肥时间应选择在疏花后,主要施钾肥,辅以磷肥、氮肥,配施一次 5~10 kg 腐熟有机肥,并结合喷施 1~2 次 0.3%~0.5%磷酸二氢钾。在幼果期至采果前 20 d 间,喷施杀虫杀菌剂+0.3%~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20 mg/kg 赤霉素或防落素,可以更好地起到壮果保果的作用。

3.3.2.2 施足采后攻梢肥 健壮的结果母枝有助于增加荔枝挂果量 ,采果后施足攻梢肥,可以促秋梢培育优良的结果母枝,为翌年开花结果打好基础。攻梢肥一般在采果后10d内开始施肥,以挂果 50 kg 计算,有机肥施用量为 10 kg,磷肥2 kg,混施 3~4 kg 复合肥+2 kg 尿素,可在施后浇水或在雨后撒施。在末次秋梢中后期施 5~10 kg腐熟的花生麸、鸡粪等有机肥,配施钙镁磷肥。

3.3.2.3 加强土壤水分管理 糯米糍荔枝花芽分化需要在冬季(一般在 11 月中下旬至 12 月中旬)适度控制水分,在秋梢、花穗抽发期、花蕾期和果实膨大期等要及时适量灌水,特别是要在花穗抽发期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花;遇暴雨或持续降雨时,要及时排涝,以免出现落果、裂果、烂根、树势弱、死亡等问题。

3.4 树体管理

3.4.1 幼树整形修剪 未挂果幼树一般轻剪或不剪。分枝较多的可以适当疏剪;枝条太弱的可以适当短截整形,以形成较紧凑、均匀的半圆形或伞形树冠。

3.4.2 结果树整形修剪 挂果树整形修剪可达到控冠矮化,树高最好控制在 3 m 以下。在采后 10~15 d 内完成修剪,为防止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修剪方式及程度应根据挂果多少和树体情况来对树冠进行适度回缩,挂果多的要轻剪,适度疏除病枝、弱枝,留下 5~7 cm末次秋梢以利于培育健壮的结果枝;挂果少的,做到“六去留平壮”,即从枝条基部剪除病虫枝、枯死枝、荫蔽交叉枝、不完全芽、过密枝、过高直立枝等,保留水平健壮枝,在树冠中央开 1.0 m 以上的大天窗以培养高光效树形。对结果枝进行短截修剪,基部留 3~4片叶子,利于抽发翌年的结果枝,并能使其枝组更新,每年轮换更新 1/3~1/4 的枝条,留下较强壮的枝条能更好地开花结果。

糯米糍荔枝采果后一般要放 2 次秋梢, 放第一次秋梢有利于恢复树势和培养第二次秋梢,时间在 7 月下旬至8月上旬,若 7 月底未发现第一次秋梢有萌动,最好施 1 次速效化肥促发;第二次秋梢抽发时间一般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该段时间抽发最适合作为翌年结果母枝的秋梢,使得单株结果产量较高 。

3.5 防治落果裂果

糯米糍荔枝容易发生落果裂果,特别是果实发育后期裂果较严重,可通过以下一系列措施来防治落果裂果。

3.5.1 控冬梢促花 冬梢老熟时间晚,因营养积累不够而导致开花较晚,其裂果率较高 。因此要通过控冬梢促花,保证糯米糍荔枝适时开花,以减少裂果。末次秋梢老熟后,可用 40%多效唑600~800 倍水溶液喷施叶面进行控梢促花,对已抽发的冬梢可进行人工摘除;对于长势壮旺的荔枝树,宜采用螺旋环割 2 圈,对树体伤害少愈合快。还可以用旋耕机作断根处理以控冬梢,这样更有利于省工。

3.5.2 人工疏花 人工疏花可以减少因营养不足导致的落果,提高有效座果率,有效提高产量。时间一般在立春过后,可使用竹鞭敲打花穗,先横扫打断过长花穗,再竖打,减少侧穗及支穗条数,可用主轴抽 3~5 条侧穗,留 2 条侧穗,其余摘去。当花穗长至 5~8 cm 时,用 2~6 mL 的 40%乙烯利+8~10 g 的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15 kg 喷洒树冠 1~2 次。

3.5.3 加强水分调控 如果幼果期遇高温干燥天气应及时淋水,如果果实膨大期遇长时间雨天应及时排水,可以减少裂果。并结合套种绿肥和地膜覆盖等方式保持土壤湿度,防止土壤干旱,可显著防止裂果。

3.5.4 平衡供应所需营养 除平衡补充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外,还需及时于果实发育期在地面施钙、钾肥,并喷施硼、铜、锌等叶面肥,但要注意适度施氮肥,过量会造成果实因膨大过快而发生裂果。钙肥宜在冬季果园管理期或幼果期进行施用,可选择贝壳灰作为钙肥,将 2~3 kg 贝壳灰均匀撒施于成年果树冠下。钾肥宜在果实膨大期施用,应勤施薄施,以防止钾和钙因产生拮抗反应而导致裂果加重,一般每 15 d 施 1 次 1~2 kg草木灰作为钾肥,撒施于成年果树冠下。在谢花后 10 d 土施 1 kg 鸡蛋壳粉和喷施 200 倍鸡蛋壳粉也能有效防治裂果 。

3.5.5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花蕾期或谢花后及果实着色前用 3×10 –5 萘乙酸喷施,在果实有绿豆大时用 10 –5 乙烯利喷果,间隔 1 个月再喷一次,辅以环割(一般在 10~11 月份秋季)、果实套袋、病虫害防控等,保果和防裂果效果更显著。也可在糯米糍荔枝盛花期、果实生长期喷施 1 mmol/LGA+0.1 mmol/L Ca(NO 3 ) 2 ,增加原果胶含量以减少裂果 。

3.6 综合防治病虫害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科学修剪、生草栽培、清园翻耕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优先采用黄板、太阳能诱虫灯和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方面尽量少用或不用,要尽量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病害主要是炭疽病、霜疫霉病等 。防治炭疽病在糯米糍荔枝新梢抽生期、花蕾期和幼果期,每隔 10 d喷施一次 70%甲基托布津 800~1 000 倍液或 75%百菌清;防治霜疫霉病在糯米糍荔枝花蕾期和幼果期,每隔 10~15 d 喷施一次 58%瑞毒霉甲霜锰锌400~600 倍液或 90%三乙膦酸铝 500~600 倍液。

应重点防治荔枝蒂蛀虫,在糯米糍荔枝谢花后或果实由绿转红时,每隔 10~15 d 喷施 2.5%联苯菊酯 2 000~2 500 倍液 2~3 次。桔小实蝇、卷叶蛾、尺蠖、金龟子、毒蛾、木蠹蛾、茶材小蠹、天牛等虫害会严重阻碍糯米糍荔枝健壮秋梢的抽生,从而影响翌年的开花结果,因此要做好杀虫护梢,可在秋梢期施用 1~2 次菊酯类农药。

同时做好冬季清园,刈割杂草并做好树盘覆盖,全园喷施 1 次 0.5%波尔多液、矿物油等, 剪除病虫枝和清除落叶、落地果,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减少越冬的病虫害。

3.7 适时采收果实

糯米糍荔枝应适时采收,有利于克服大小年结果问题。一般在果实八成熟时采收,此时果皮颜色红中带点绿纹,采果时间应选择在上午 10 点前和下午 4 点后,以防果实因被太阳暴晒而影响耐贮性,忌雨天和烈日天采收。

采取短枝采果法,即采收时用枝剪小心地由果穗基部剪下,不带叶或少带叶,留下枝叶利于发秋梢;采收过程应轻采轻放、轻装轻运,避免果实擦伤,要尽快将采下的果实转移到阴凉处降温,不可将其堆放在地上被日晒雨淋。先采收树势弱和挂果较多的树,有利于恢复树势,促进抽发秋梢,以培育良好的结果母枝。



4 结论

糯米糍荔枝能够适应莆田地区的气候条件,易成花结果,与本地主栽品种陈紫相比,果肉更细嫩香甜,不易流汁,内膜褐色更少,焦核率达到 90%,莆田的果实成熟期为 7 月中下旬,较陈紫晚熟约 13 d。糯米糍荔枝适宜种植区域较广,2021—2023 年平均产地售价分别为 48、42、46元/kg,陈紫荔枝售价分别为 32、30、34 元/kg,糯米糍经济效益较好。引进推广该品种可以扩大莆田荔枝种植区域,提高莆田荔枝种植面积,调整优化莆田荔枝品种结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